寻找心灵的家12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现实中许多人信神的一个原因就是信神可以使他们相聚在一起,有一种归属感。一个同学说:“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在去年圣诞节前夕,我曾参加了教堂的平安夜活动,听他们唱诗、表演、祷告,并接受他们的祝福。从短短的活动中,可以感觉到他们与平日接触的人的不同心态——笼统地说,他们是幸福的、美好的、快乐的。很难想象在这样一个物质社会,依然有这么一个庞大的群体为了单纯的信仰而工作、集会、庆祝。我想,归根结底是他们对于‘现世’有着不一样的‘超脱’的‘解释’,并且他们相信他们为真。”这部分印证了托克威尔的一个看法:“也应当承认,即使宗教不能使人在来世得报,那至少它对人在今世的幸福和高尚化还是极其有用的。”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市场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中国信教的人群也在逐年上升,这显示出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关联。市场化和民主化的一个表现就是平等竞争。托克威尔说:“应当承认,平等虽然给世界上的人带来了很大好处,但使人养成了一些我以后将要指明的非常危险的禀性。平等使人们彼此独立,使每个人自顾自己。平等还为人心开了喜欢物质享受的大门。宗教的最大功用,就是唤起与此相反的禀性。没有一个宗教不是把人的追求目标置于现世幸福之外和之上,而让人的灵魂顺势升到比感觉世界高得多的天国的。也没有一个宗教不是叫每个人要对人类承担某些义务或与他人共同承担义务,要求每个人分出一定的时间去照顾他人,而不要完全自顾自己的。”竞争具有偶然性,机遇多,风险也大,人们往往难以把握,从而喜欢求助于神灵。竞争导致的一个后果是两极分化,在当代中国社会,贫富差距增大,许多地方都存在着严重的社会不公现象,有权、有钱、有势者可以呼风唤雨,左右逢源,而无权、无钱、无势者往往被忽略。据调查,农村信教者中,许多是没地位,被人看不起,甚至常被人欺负的人,他们入教后,有了归属感,在宗教组织中,大家以兄弟姐妹相称,彼此平等对待,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他们在这里找到了做人的尊严,得到了安慰。一个同学说自己家乡有许多农村妇女信神,觉得她们并不是真的相信神存在,而是这为她们提供了一个说话的地方。这就是说,信仰给了处于弱势群体的人们一个得到安慰的机会。因此,信仰有助于克服平等和竞争所带来的问题,保持社会的和谐。
3.信神能使人有所敬畏,遵循规范行事,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依我的经历,我觉得好多时候信仰起到一种‘法律’的作用,这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疑是件好事。”这里所说的“法律”应该是指神作为一种超越于人之上的存在,为人的思想和行为提供了一种可以依循的规范,从而有助于保持一个社会的稳定。的确,对于信神的人来说,神作为一个绝对的存在,对于人有一种绝对的权威,神对人发出命令,要求人绝对服从,否则人就会受到神的惩寻找心灵的家罚。神的命令通常是有关人的道德方面的,既是针对每一个人的也是针对由个人组成的一个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的。例如《圣经》中的"摩西十戒"就是上帝对于人提出的道德戒命,要求以色列人必须服从的。中国传统中也有类似的思想,墨子说:“夫天不可为林谷幽门无人,明必见之。”“子墨子曰:‘吾所以知天之贵且知于天子者,有矣。'曰: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天子有疾病祸祟,必斋戒沐浴,洁为酒醴染盛以祭祀天、鬼,则天能除去之。”“今人皆处天下而事天,得罪于天,将无所以避逃之者矣。然而莫知相极戒也。吾以此知大物则不知者也。是故子墨子言曰:'戒之慎之,必为天之所欲,而去天之所恶。’”有神论通过诉诸神的权威来保证人的道德的方式,与儒家和道家立足于人自己的"仁"或"道"的做法截然不同。墨家学说在秦汉后的失传使中国人丧失了信仰这一维度,使得中国人缺乏个人意义上对神的敬畏感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种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儒家对鬼神持一种“圣人神道设教”的功利性和工具性的态度,缺少一种真诚和真实,难免陷入一种自欺、欺人、被欺和相互欺骗的境地。正如墨子对儒者公孟所做的批评:"执‘无鬼’而学祭礼是犹无客而学客礼也,是犹无鱼而为鱼詈也。”这其实反映了无神论者的一种困境,即反对对神的信仰但又无法彻底消灭宗教,不得不承认宗教的存在并利用宗教来为自己服务,在这种情况下信仰往往会变成对现实的一种粉饰或掩饰,减弱了信仰原本所具有的对人心和社会的约束力。无神论者发扬了人性中的善,忽视了人的软弱和人性中的恶(自私等),其结果是,一旦人把持不住自己,就很容易走向放纵、胡作非为、不能自拔。遗憾的是这并非特例,而是具有某种普遍性。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是指人并不是完美的,并且也难以指望他变得完美,从现实的角度看,要求人人都成为圣贤是一种过高的理想。孔子反问嫌三年之丧太长的宰我说:"食乎稻,衣乎锦,于女安乎?"宰我说:"安"。孔子只能无奈地说:“女安,则为之!”因此,儒家成为统治思想后在推行其道德理想的过程中对于那些违背仁义的人不得不借助一种惩罚性的法律。这就是所谓"阳儒阴法"的由来,是儒家在现实中不得不做的妥协,尽管它违背了儒家基于道德自觉的仁义理想。
因此,宗教对于人是一种必要的强制:"一直认为,宗教信仰是一种指引灵魂向善,指引人们约束自己行为的力量。这是一种存在于人心中的力量,正如马丁·路德·金所说的能使人不通过任何其他渠道而能直接与上帝(高尚的指引)对话的力量。或许有人会认为,人的良心与正义感是最大的规范。然而,我认为单凭人类的意志、良心与正义难免会有为私利让步的时候,而信仰则能成为法律法规外的另一种强制约束力。人因为有敬畏感,所以才会约束自己,提升自己。而在这一过程中,得到自己成长与实现的满足感。当然,宗教信仰并不是促进约束与提升自身的唯一力量,但却是一种影响巨大的力量,一种支持道德感的力量。即使在进化论、宇宙大爆炸等科学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仍有指引人提升灵魂的作用。”在答题中,有的认为当下中国人的拜金主义比西方资本主义中的大多数人还严重,因为后者受到新教所倡导的理性生活方式的制约。
4.信神能使人正确认识自己,从而确保人的自由。有两位学生明确地指出了人性中的缺陷,认为人只有通过信仰一个绝对权威才能克服这种缺陷,避免陷入自我膨胀或被他人所奴役。正是神为人树立了一个绝对的价值标准,犹如一面镜子,使人能够正确把握自己,保护自己,既防止自己越界,也抵抗他人越界。所谓越界是指人超出自己的界限,侵入神或他人的范围,这对于个人和社会来说都是一种危险,因为它动摇了个人和社会的自由存在的基础。有人成为神和主人,就会有人沦为鬼或奴隶。托克维尔说:"当宗教在一个国家遭到破坏的时候,智力高的那部分人将陷入迟疑,不知所措,而其余的人多半要处于麻木不仁的状态。每个人对于同自己和同胞最有利害关系的事物,只能习以为常地抱有混乱的和变化不定的概念。他们不是保卫不住自己的正确观点,就是把它放弃。于寻找心灵的家哲学是,他们因为无力自己解决人生提出的一些重大问题而陷入绝望状态,以致自暴自弃,干脆不去想它们。这样的状态只能使人的精神颓靡不振,松弛意志的弹力,培养准备接受奴役的公民。一个民族沦于这种状态后,不仅会任凭自己的自由被人夺走,而且往往会自愿献出自由。一旦在宗教方面也像在政治方面那样不复存在权威,人们立刻会对由此而产生的无限独立的情景感到惊恐。一切事物的这种经常动荡状态,将使人们心神不安和精疲力竭。因为在精神世界一切已经发生动摇,所以人们想力争在物质世界建立稳固的秩序。但是,他们已不能再恢复昔日的信仰,而把自己交给一个人去统治。""我一向认为,人要是没有信仰,就必然受人奴役;而要想有自由,就必须信奉宗教。”与人生这段话正道出了中国历史上从春秋末期的礼崩乐坏到秦始皇的暴政和从"五四"运动的激烈反传统文化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造神运动所经历的思想历程。人们在失去信仰的依凭后陷入精神的混乱,于是就竭力抓住向他随意伸来的一根稻草,哪怕这根稻草只是一个得救的幻影,会将他推入更可怕的深渊。鲁迅曾在新文化运动后陷入“梦醒了却无路可走",不得不"荷戟独彷徨”的境地。如果说鲁迅代表着知识阶层刚刚打破传统,获得解放后的“迟疑”和"不知所措",那么他笔下的老栓、阿Q、祥林嫂等一系列人物形象则代表着下层人民“麻木不仁"的状态。鲁迅说:“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地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它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这反映出他既“自信”同时又"不自信"。与此类似,毛泽东在1966年《给江青的一封信》中也表现出这种矛盾心理:"我少年时曾经说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可见神气十足了,但又不很自信,总觉得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我就变成这样的大王了。”“我曾举了后汉人李固写给黄琼信中的几句话:烧烧者易折,皎皎者易污。阳春白雪,和者盖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这后两句,正是指我。"由此可见,他们对自己的态度还是比较清醒的,意识到自己并非“圣人”,但他们还是被时代推上了“圣人”的地位,遭受了鲁迅自己曾批评过的"捧杀"的命运。这也体现出托克维尔所说的个人和社会对绝对权威的需要(以此摆脱怀疑所导致的混乱无力状态),这种需要处于首要的地位,压倒了任何理性的思考。在此意义上说,试题中说孔子是被后代解释出来的是有道理的。事实上,孔子的继承者孟子和荀子等人在发展儒学时并不注重历史上的孔子,而是根据各自的需要把孔子理想化了。问题的关键并非孔子是怎样的,而是解释者的需要。有同学说这反映了人们渴望有一个完美的人物作为榜样。
yulujidi.com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寻找心灵的家12:http://www.yulujidi.com/yuludaquan/qingganyulu/52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