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热爱自身开始敬畏生命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阿尔贝特·史怀泽曾写过一本书叫做《敬畏生命》。
有时候,伟大的思想家一句简短的话,可以摧毁旧的思想观念,新的价值因此而标举。尼采的“上帝死了”和史怀泽的“敬畏生命”,都可称得上在思想、意识、观念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宣言。
“上帝死了”不是狂人尼采的随口妄语,同样,史怀泽的“敬畏生命”也不是故作深挚的表述。它们都是在一定的时代中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去感受时代,从而对时代的历史、现实、未来做出既充满个性又符合了时代的需要、预示着发展方向的宣示。
“上帝死了”具有惊雷般的震撼力,它的指向是破坏和瓦解,这如同要在旧房子上建筑完全不同的新房,就必须彻底拆除旧房子;而“敬畏生命”则富于建设性,它正如在原有的黄土路上,建造高速公路。
“敬畏生命”的观点要求人们从道德—伦理的层面上去接受,它不只是指一般的生命保护,仅仅给予足够的水和食物,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等,它也不仅是宗教性的不杀生伤生,而是特别强调对生命的责任。
史怀泽之所以被人类普遍接受,首先是他倡导的“敬畏生命”这一观念,具有面向全人类的跨度;其次是他以宗教般的虔诚去倡导,并身体力行。yulujidi.com
在几十年前,史怀泽就坚决反对核武器。一切生命都在核武器面前脆弱不堪,史怀泽则以他“敬畏生命”的信念与力量对抗核武器,他以一人之躯,去阻止时代的一种倾向,似乎那么势单力薄。但时间仅过了几十年,全球的人类都把限制和消除核武器当做地球存亡的重大问题之一。我们不禁对史怀泽肃然起敬:几十年前史怀泽所做的一切,变成了今天全人类共同努力的方向!他以他的个体行为,预示时代的未来!
“敬畏生命”的魅力还在于,它不仅是一种观念的存在,而且它富于实践性。史怀泽就是以“敬畏生命”的言行度过他的一生的。
史怀泽和他“敬畏生命”的全部言行,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这位1954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由于他把“敬畏生命”化为一种精神,因此也使这精神在他身上上升到了一般人难以与他相比肩的高度。史怀泽小时,跟同学去打鸟,在同学命令他把弹弓对准鸟放射时,由于对生命深切的责任感,他把弹丸射到了别的地方。这些,对我们来说,该不难做到。
敬畏生命是一个比较大的话题,但是我们可以从小处做起,从自身做起。如果你还不知怎样敬畏生命,那么就请从热爱自身开始吧!
找一点精神上的寄托抛弃想象之中的“自由”
"不自由,毋宁死",这一名言为人共知。
通常,生命的自由程度,人的尊严的获得程度,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但社会发展到现在,它的文明程度无疑比以往的任何一个社会历史时期都发达,事实上,人类并没有因社会的文明的发达而得到了更多的自由。
B.F.斯金纳说,没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绝对的尊严。所谓的自由只不过是摆脱了有害的事物或不利的控制,而并非摆脱一切的控制。因此,无羁无缚的自由是虚空的幻想,人感到无羁无缚之时,仍然处于社会环境的控制之中,只不过这种控制和人的行为正好相吻合,而人没有感受到控制而已。
斯金纳所谓的超越自由,简单说是要人们抛弃幻想中的绝对自由;或说得残酷些,他提示人们,所谓的自由,并不存在。尽管这样明白直接的结论,没有在书中出现,但这个观点可以在书中的字里行间读得出来。
斯金纳断然否定人的“自由”的美丽幻想,但他并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只是把对人的关注的目光从遥远的虚空转到更贴近人的现实中来。
人的行为根源是什么?人的行为被社会环境所刺激、控制和影响,也被人的行为后果所影响。人无法达到不受任何控制而处于为所欲为的状态,如果有,那也只是想象之中。因此,人应该抛弃那种想象之中的“自由”,而把努力与奋斗放在如何避免和改变环境中那些对自己不利的控制因素上,促进并完善那些有益的控制。这就是斯金纳抛弃“自由”的理论。它没有了“自由”的幻想所带给人们的美丽色彩,它企盼通过人的切实的努力来改善人的生命存在状况。
生物语
为了增加生命的自由程度,提升人的尊严的获得程度,人应该抛弃那种想象之中的“自由”,而把努力与奋斗放在如何避免和改变环境中那些对自己不利的控制因素上,促进并完善那些有益的控制。
重新寻找到达到自由境界的途径
关于自由的宣言,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自由,这一神圣的字眼,仿佛被赋予了一种神秘的巨大的力量,使人们把自由看做比人的生命本身更高的存在,比人类的情感中最美丽的爱情更完善的东西。古往今来,为自由而战、为自由而死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以及他们的传说,在人类漫长的历史画卷上早已闪耀着夺目而令人骄傲的光彩。
而在现代生活中,自由甚至成为许多国家的法律条款之一,与社会的思想、文化、精神生活等方面密切相关。
当代西方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大师、新弗洛伊德主义创始人、社会哲学家埃里希·弗罗姆,却将他被誉为20世纪最出色的社会学著作的书名,命名为“逃避自由”。为什么要逃避多年来孜孜以求的自由呢?逃避自由的真正的原因、方式和涵义是什么呢?作为社会心理学家的弗罗姆,从心理分析角度提出,人类的全部活动都取决于两种心理需要,一种是人与同类交往以摆脱个人的孤独和软弱状态,一种是人对自由的追求以克服其“个性化”发展和“内在成长潜能”的障碍。
如果人与同类的交往,对自由的需求同时得到满足,人就能实现自我、自然、他人三者之间的融合,建立一个完整的、富有创造性的世界。这是积极意义上的自由,也是人们追求的自由。
弗洛姆指出了“逃避自由”所隐含的两种原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章找一点精神上的寄托枕边书自婴儿呱呱坠地,割断了与母体相联结的脐带后,一方面,他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是新诞生的自由的生命。另一方面,与母体的隔离,婴儿随即失去母体给予他的安全感、从属感和踏实感,油然而生的不安全感、孤独感便时刻笼罩在婴儿成长的过程中,直至成年。这种感受,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奥托·兰克称之为"原始忧虑"——“出生的经历使不能自主的生物非常惊骇,不仅惊骇于与母体的肉体分离,而且惊骇于生理状况的危险和变化。”因此,人这种内在的心理机制,会导致个体不时地产生放弃其独立自由的强烈冲动,而希望依赖、结合他人及外在事物,以抗拒深刻的恐惧感,弥补自身缺乏的力量。
现代工业社会的社会结构形成自由的双重含义。资本主义使人们摆脱了中世纪传统枷锁的束缚,在智力、社会关系、政治上为人类追求自由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但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关系和个人活动原则决定了人必然陷入孤独的旋涡之中。超自然的大工业文明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天然联系,个人成为实现经济目的的大机器的奴仆,人际关系物化为物与物之间的异化关系。人已经不能完全控制他所创造的世界,而日益为这世界所吞食。他们变得更加孤独、彷徨,更加沦落为在自身之外的某种制约性力量的工具。这些事实客观上触及了人的异化现象的某些本质特征——追求自由又隐含着失去自由的威胁,积极意义上的自由不时地变为消极被动的自由。
然而,现代人真的是无法寻找自由吗?人将无可避免地直面自身的真相,这是唯一的真正的解决方式。他们必须意识到并不存在什么超自然的力量,能够让人们从窘迫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只有利用自身的力量,才能够使人们重新寻找到达到自由境界的途径。总有一种积极的自由状态存在,即通过充分实现人所具备的才能:爱和有成效的工作,使自己自发地与世界联系起来,借此表现自己的情感、理性力量和信仰,在不放弃自我尊严和独立性的前提下,实现自我并达到自由。
不要因为害怕“出丑”而禁锢自己的生活
人们都想使自己聪明,都怕在众人面前出丑。这似乎是决然对立的两件事,聪明人决不会出丑,出丑的人必然是笨蛋。然而,实际生活并非如此。最聪明的人有时简直如一个大傻瓜,他们当众出丑,却若无其事,他们被人嗤笑却自得其乐。然而,他们就这样走向了成功。
安娜读书时网球打得不好,所以老是害怕打输,不敢与人对垒,至今她的网球技术仍然很蹩脚。安娜有一个同班同学,她的网球比安娜还打得差,但她不怕被人打下场,越是输越打,后来成了令人羡慕的网球手,成了大学网球代表队员。
聪明是令人羡慕的,出丑总使人感到难堪。但是聪明是无数次出丑中练就的。不敢出丑,就很难聪明起来。
那些勇敢地去干他们想干的事的人们是值得赞赏的,即使有时在众人面前出了丑,他们还是洒脱地说:“哦,这没什么!”就是这么一类人,他们还没学会反手球和正手球,就勇敢地走上网球场;他们还没学会基本舞步,就走下舞池寻找舞伴;他们甚至没有学会屈膝或控制滑板,就站上了滑道。
伊米莉只会说一点点可怜的法语,却毅然飞往法国去作一次生意旅行。虽然人们曾告诫她:巴黎人对不会讲法语的人是很看不起的。但她坚持在展览馆、在咖啡店、在爱丽舍宫用法语与每个人交谈。不怕结结巴巴、不怕语塞傻笑、出丑吗?一点也不。因为伊米莉发现,当法国人对她使用的虚拟语气大为震惊之状过去后,许多人都热情地向她伸出手来,为她的“生活之乐”所感染,从她的对生活的努力态度中得到极大的乐趣。他们为伊米莉喝彩,为所有有勇气干一切事情而不怕出丑的人欢呼,这类人还包括那些学习对他们来说并不容易的新学问的人。
生活中有些人由于不愿成为初学者,就总是拒绝学习新东西。他们因找一点精神上的寄托枕边书为害怕“出丑”,宁愿闭塞自己的机会,限制自己的乐趣,禁锢自己的生活。
生物语
若要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位置总要冒出丑的风险。除非你决心在一个地方、一个水平上“钉死”了。不要担心出丑。否则你就会无所出息,而且更重要的是你同样不会心绪平静、生活舒畅。你会受到圈于静止的生活而又时时渴望变化的愿望的痛苦煎熬。我们也许应该记住这一点,由于我们害怕出丑也许会失去许多生活机会而长久感到后悔。而且我们也应该记住法国一句成语:“一个从不出丑的人并不是一个他自己想象的聪明人。”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从热爱自身开始敬畏生命:http://www.yulujidi.com/yuludaquan/qingganyulu/52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