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录大全 > 情感语录

寻找心灵的家18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寻找心灵的家18

关于“我该信什么”的问题,除了应该结合当代中国人的信仰背景进行分析之外,还应该进一步从更一般的人性和社会的角度去加以探讨,这样才能对该问题及其合理答案有较全面的认识。从人性的角度看,信仰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人是一个复杂而又执著的动物。复杂在于他身上总是充满着各种矛盾冲突,执著则在于他总是要倾向于在各种矛盾的两端中执其一端而不顾其余。人就像是一条河流,既有着较稳定的河床、河岸和流向,又有着正在不断向前流动的河水;前者在约束着后者,后者也在改变着前者。这就是说,人总在信仰着、怀疑着、探索着。首先,人是否该有信仰的问题其实就是人在信仰、怀疑和探索之间的选择问题,三者中每一种对于人都有着独立的价值,它们之间又相互冲突,每一种都想克服另外两种而成为唯一。从信仰的角度看,一切都要从信仰出发,即便是怀疑和探索也不得不以信仰为起点,在信仰中进行并以信仰为终点,离开信仰,怀疑和探索就寸步难行。“我相信你,你就是我的一切。”从怀疑的角度看,一切都是可以怀疑的,信仰是一个陷阱,任何从信仰出发的东西都是一种缺乏最终根据的盲信,是首先需要加以排除的。"我怀疑一切,无物可信。"而从探索来看,信仰和怀疑都是需要的。没有信仰(信念),探索就没有起点,而没有怀疑,探索则无法起步。这意味着探索是一种有条件的相信和怀疑,它排斥彻底的信仰和彻底的怀疑,把一切都看作需要和可以进行探究的,因而探索只能是一个在信与疑之间不断进行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同时需要信仰、怀疑和探索。没有信仰,可能陷入混乱,而没有怀疑和探索,则可能会导向僵化。因此,既需要建立和维系一种信仰,同时又需要对这种信仰保持警惕。一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为了生存需要一种信仰作为行动的依靠和心灵的安慰,“与其想不明白,做一个怀疑论者,不如建立信仰,一走到底”正适用于这些人。在此,社会的上层统治者和下层民众存在共识。对他们来说,信仰是第一位的,怀疑和探索是第二位的,从属于信仰。为此,一个社会需要有一部分人从事向大多数人灌输和维系信仰的工作。只有少数人可能因其独特的先天和后天条件从事对既定信仰的怀疑和探索工作:“对未知的事物抱有一种怀疑是一种谨慎,虽然有时是痛苦的,有时会陷入怀疑论的深渊中,但总比在信仰的狂热中毁灭自身好得多。”少数人的这些工作看起来是在破坏一个社会中传统的信仰,但它其实也是有益于社会的,因为它起到了防止社会因盲信而陷入停滞甚至毁灭的积极作用。一个社会也需要这样一种人,尽管上层统治者和下层民众似乎都不喜欢和欢迎他们。因此,一个社会中存在着大多数人与少数人在信仰与怀疑、探索之间的冲突是必然和必要的。

关于三种信仰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信仰自己和信仰神都是一种极端的信仰,而信仰实用主义则是一种探索性的信仰。极端性的信仰是需要的,因为人(包括由人组成的社会)首先需要一个立足之地,一个前行的动力和目标。用主体与主体自身和对象自身的关系来理解,信仰自己和信仰神都是对自身的信仰,都可以为人提供一个立足点,一个前行的动力和目标。然而,不论是主体自身还是对象自身都是使主体超出自身,进入一个未知的领域,因而既可以使主体"成为自身",也可以使主体“失去自身”。正像高山总是与深谷相伴一样,对于人来说,信仰的崇高也总是与它的危险相临。相信自己既可以提升人,也可以导向人的盲目自大;相信神既可以防止人的自大,也可以导向对神的盲信。人的盲目自大和对神的盲信都可以成为对人的否定。圣人和神都有可能被人所利用,因为它们都需要通过人并在人身上发生作用。中西方的古代史充分地寻找心灵的家说明了这一点。中国有披着圣人外衣的封建皇权专制,西方则有中世纪的神权专制。因此,对传统信仰进行怀疑和启蒙,走出其误区是十分必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传统信仰就是人的福音,中西方近现代史中的法西斯主义现象(德国的纳粹)就是证明。美国的实用主义是建立在对西方两千多年哲学发展的反思基础之上的,既吸取了古代宗教信仰至上的教训,也看到了近代理性主义的不足,要求在立足于人的生活的基础上发挥信仰和理性的积极作用,同时防止它们各自的无限膨胀。中国在“文化大革命”后吸取了个人崇拜的教训,转向一种实用主义色彩浓厚的改革,但并未因此而抛弃自己的传统信仰。由此看来,实用主义是东西方的一种共同选择,不过这种实用主义仍是受到信仰和理性的制约的。没有这种制约,实用主义所带来的危险可能不亚于传统信仰。人是一个直立行走的动物,这意味着他既需要仰望星空,也需要注意脚下、凝视前方。不幸的是人只有一双眼睛,当他仰望星空时,便会忽略脚下和前方,从而可能像泰勒斯那样掉进坑里。而当他只是低头看着脚下时,他可能会因忽略了前方和上方而无法把握自己的方向,只能待在原地不动或转圈子。当他凝视前方时,他有可能兼顾到星空和脚下,但他此时却无法像低头凝视对地上或抬头仰望对天上那样看得那样清楚,仍不免会摔倒或走弯路。幸运的是人能够不将视线固定在一个方向,可以时而仰望星空,时而关注脚下或观察前方,从而部分弥补自己只有一双眼睛的不足。尤其是人作为一个群居的动物,总是有人仰望星空,有人看着脚下,还有人凝视前方,这样人就可以避免因为个体视力和视角的有限而产生的危险,即便有时会陷入困境,人也仍然有走出困境的希望。最后让我们回到试题中的问题:“我该信什么?”鉴于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我们理应给予一个较有针对性的切实的回答。在此课上一位同学对于大学生是否该读哲学书的问题所做的回答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我们的先辈经历了太多,所以他们总是期望我们下一辈有一种完美的人生,生活不会遇到挫折,思想上不会遇到困惑,在未出娘胎前就听古典音乐,在1岁时就欣赏梵高的画,在5岁时学会弹李斯特的曲目,在小学时只学唯物观,在高中只学马克思。他们这样做,奢求的只是我们不要被他们认为不正确的价值观所影响。其实我想说的是,我们过的是我们自己的人生,不是父辈的人生,也不是完美的人生。在人生的某个阶段被坏的哲学误导了又怎样,又不是我们永不超生。看你想看的哲学书,相信你所相信的,错了就从头再来,再转口味。人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轻信、误信、错误的认识其实也是人生的一部分。我们不要奢望一辈子都躲避它们,这是不可能的,这样做的努力也是没价值的。有了失败的教训我们才会更珍惜成功。前怕狼,后怕虎,这样的人生可悲至极。

寻找心灵的家18

注释

《第一哲学沉思集》,笛卡尔著,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4页。《皮尔斯文选》,涂纪亮、周兆平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72-73页。

同上书,第92页。

ExistentialistPhilosophy,EditedwithtextbyL.NathanOaklander,PrenticeHall,yulujidi.com

1992,p.42.同上书,p.48。

《皮尔斯文选》,第102页。

同上书,第85页。

《詹姆士集》,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第367页。

同上书,第366页。《皮尔斯文选》,第72页。《约翰福音》20:30。

《论美国的民主》,下卷,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38页。

同上书,第524-525页。

《杜威文选》,涂纪亮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43-244页。《论确实性》,维特根斯坦著,张金言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寻找心灵的家园

我在这些年上哲学课的过程中留过许多课堂作业,这些作业都是学生在某次课程某节课结束前约一刻钟的时间里当堂写完后交上来的。它们可能谈不上有多么深刻系统,但却真实自然。我在这里选取了其中一些思考死亡的作业,主要源于我在2004~2010年于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和东校区开设的公选课“哲学与生活实践”“哲学与生活”“西方哲学史”和“古希腊哲学”,只有最后三个作业来自我在2012学年第二学期(2013年2~6月)为哲学系哲学专业11级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福柯研究”。我大致按时间和课程顺序并兼顾内容把作业分为五部分。每次开学初的第一次课上,我习惯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在假期遇到的印象深刻的事,我发现其中总有几篇是与死亡有关的,多写到假期中亲人的离世给自己带来的震撼与思索。这里选取了几篇放在开头。

我在这里写写这个寒假发生的一些令我万分难忘及十分疑惑的事!

今年的寒假对我来说不是开心快乐的,而是悲痛与苦闷的。我爸爸患上了白血病,当这个不幸降临在我们这个贫困的家庭,一切也只能是绝望。一个农民家庭根本无能力去治疗这个病。我十分痛心!我爸用他一生的辛苦劳动,把我养大,上了大学。但我做孩子的,在他患病时,却无能力将他的生命挽回,我只能躲在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去哭!

最后,由于钱用光了,他也离开了我!我心一直在痛,同时我也在思考着一个问题:人生究竟为了什么活着?这个问题也是我入大学以来一直思考着的,也是我报这门课的主要目的!

马克思哲学说,人生的意义在于贡献,但我有个疑问,例如,我们学生没有接触到社会,对社会的贡献还处于准备阶段,如果这时我们一个不幸,生命结束了。难道我们的人生也就毫无意义?又如,一个人把他的一生无私地奉献了出来,生前却得不到别人的肯定,而到死了之后,还要报道出来了之后,才为人所知,死了之后才被追悼为英雄,你觉得他的一生真有意义?我想许多人不会去考虑这些问题,忙碌一生,死了也就死了,也不会成为英雄,更不知道自己的一生是否活得值得。

总之,人活着的方式太多了。我爸为了我和家人奉献了他的一生,而他自己活得很穷很苦。他最后没说一句话就走了,他对自己的一生是如何看待,我实在不知。

意外与不幸太多了,我也看多了,西方流行着一种及时行乐的人生观,我虽不是很了解,但人是否应该及时享乐呢?无私奉献很高尚,但很苦;人及时行乐,但不一定要过那种腐朽的生活。我不知走哪条路,希望老师给个指示。

在寒假中印象深刻的事:因为二姨父到了癌症末期,很有可能下回我再回去时,看到的就只是一方坟冢了,所以大年初一,我们全家都去他们家拜年。在那里,我们住到初四才离开。在这期间,我们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玩乐(大概有十几个人同时在他们家,是很热闹的)。而二姨夫就在大厅的侧房里躺着,只隔着木板。大厅中的热闹与室内的冷清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二姨父更觉孤单,因而脾气更加暴躁。他只能对服侍他的二姨发脾气,唠叨着:眼见着幸福生活就要开始了,却是没那个命去享清福了(注:他儿子的工作有了很大的突破)。有一次,他又唠叨起来,对二姨发着"无名"火,他的二女儿桂花听不下去了,就顶了回去说:"现在你人都这样了,还说什么说。”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寻找心灵的家18:http://www.yulujidi.com/yuludaquan/qingganyulu/52213.html

网络推广就上 58aisou.com

语录基地网

http://www.yulujidi.com/

| 陕ICP备18015394号

句子大全网 | 语录基地网 语录大全

让文字诠释最美的心声

让文字的温度,温暖生活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