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夜中寻找光明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即使身处黑夜,也不能自暴自弃。
太阳东升西落,于是就有了一天的昼和夜。昼夜交替,顺逆相依,这本是自然运转的规律。问题是很多人身处黑夜,看不到希望,看不到转机时,往往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失去理智,不能判断方向,手忙脚乱,结果无功而返。身处黑夜困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斗志、放弃希望。人生的成功与否,其实在于心境,在于我们能否在黑夜中寻找光明。事实上,黑暗中我们还有很多事情可做,比如顺手“摘下一个苹果”。
这里有一个很动人的小故事。
在一座香火旺盛的寺庙里,住持年岁已高,便想从众多的弟子中,选出一个能担当大任的人继承他的衣钵。为了公平起见,这天,他将所有弟子召集在一起,吩咐说:“每人去南山打一捆柴,谁打的柴最多,我就将住持的位置传给谁。"徒弟们听后,欢呼雀跃,心想:不就打一捆柴吗?这有何难。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人人都目瞪口呆。只见洪水从山下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无功而返,弟子们都有些垂头丧气。唯独一个小和尚与住持坦然相对。
住持问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住持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树上唯一的一个苹果摘下来了。”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住持的衣钵传人。
记得诗人顾城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一句话:“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确,身处黑夜,不自暴自弃,仍然仰望光明并孜孜以求,哪怕抓住的只是身边细小的机会,有可能只是捡到一个“苹果",也有可能使自己成为一个自强不息的人,谱写出一曲自强不息的人生赞歌。yulujidi.com
纵览古今,抱定这样一种生活信念的人,最终都实现了人生的突围和超越。其中,海伦·凯勒就为我们树立了楷模形象。
1880年,海伦·凯勒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叫塔斯喀姆比亚的城镇。在她一岁半的时候,一场猩红热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她再也看不见、听不见,接着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海伦仿佛置身在黑暗的牢笼中无法摆脱,万幸的是她并不是个轻易放弃的人,她渴望光明。
不久,海伦就开始利用其他的感官来探查这个世界了。她跟着母亲,拉着母亲的衣角,形影不离。她去触摸,去嗅各种她碰到的物品。她模仿别人的动作且很快就能自己做一些事情,例如挤牛奶或揉面。她甚至学会靠摸别人的脸或衣服来识别对方,她还能靠闻不同的植物和触摸地面来辨别自己在花园的位置。
当然,对于一个聋盲人来说,要脱离黑暗走向光明,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认字读书。而从学会认字到学会阅读,更要付出超乎常人的毅力。海伦是靠手指来观察家庭老师莎莉文小姐的嘴唇,用触觉来领会她喉咙的颤动、嘴的运动和面部表情,而这往往是不准确的。她为了使自己能够发好一个词或句子,要反复地练习,最终她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了美国哈佛大学的拉德克利夫学院。在大学学习时,许多教材都没有盲文本,要靠别人把书的内容拼写在手上,因此海伦在预习功课的时间上要比别的同学多得多。当别的同学在外面嬉戏、唱歌的时候,她却在花费很多时间努力备课。
就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海伦竟然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快乐是心的天堂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感人至深。之后,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有人曾如此评价她:“海伦·凯勒是人类的骄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相信众多的有疾病而聋、哑、盲的人都能在黑暗中找到光明"。
阴影恰好证明了阳光的存在,在黑夜中也能寻找到光明,海伦·凯勒并没有因为自己视野的盲区而遮住人生绚丽多姿的风采。原来,眼盲并不算是永别了光明。世界上没有无边的黑暗,只要拥有坚强的毅力和不惧黑暗的勇气,终究会看到黎明时喷薄的太阳,这也正是追求光明的意义所在。
假设,如果海伦·凯勒的心完全被黑夜占据,迷失在自我的沉沦中,那么即使艳阳高照,她的心仍然是冰冷的,生活是阴郁的、黑暗的,更别提做出一番有意义的作为了。也就是说,一个人心中没有了希望,也就没有了斗志,他就被彻底地击败了。没有理性的照耀,才是真正的黑暗。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天无绝人之路。绝境之中往往也蕴含着机会,只要我们不绝望,不放弃,保持不灭的信心,在困境中找希望,哪怕这个希望只有万分之一,哪怕有可能只是捡到一个“苹果”,但这就是转机,是我们能否成功的关键,正所谓“幸运之神的降临,往往因为你多看了一眼"。
青霉素的发明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
英国医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多年来一直在进行细菌的研究工作,他的研究对象是能置人于死地的葡萄球菌,为此需要经常培养细菌。1928年的一天,由于葡萄球菌培养基的盖子没有盖好,靠近封口的葡萄球菌被溶化成露水一样的液体,而且显示为惨白色。看来这次实验又失败了,弗莱明有些苦恼。
弗莱明刚想把这个"坏掉"的培养基扔掉,但是他又看了看,心想:"这是什么物质呢?一定是有一种奇特的东西,把毒性强烈的葡萄球菌制伏了,消灭了。"于是,他对封口的泥土进行了化验和提炼,加倍仔细地观察、分析。终于,一种能够消灭病菌的药剂——青霉素被发现了,人类医疗事业翻开了新的一页。
巴尔扎克说过这样一句话:"机缘的变化极其迅速,显赫的声名总是由无数的机缘凑成的。"这并不是说幸运的机缘有多么吝啬,而是要我们善于发现机缘。这种善于便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比他人再“多看一眼",别忘了摘个“苹果"来,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并努力将它变为一种成功。
欢乐常有,不顺心的事也不可避免。在光明下欢笑是一种本能,而在黑暗中欢笑则是一种品质。在黑夜中寻找光明,需要具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旷达,需要具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这是一种心胸之宽广,是一种力量之博大,更是一种从容的安然。一念放下,万般自在不放下的话,你只有痛。
都市人之所以在感情里糊涂,生活中忙碌,职场中沉浮,人生中迷茫,整日心烦意乱、劳苦负累而不得超脱,皆因有所牵挂、放不下。人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把坏心情抱得更紧:关门不跟人说话,或是嘟着嘴生闷气,或是锁着眉头胡思乱想,结果心情只会越来越糟糕。
一个老和尚带一个刚出家的小和尚去山下化缘,小和尚一路上都恭恭敬敬地看着师父。他们走到一条小河边的时候,看见一位美丽的少女在那里踌躇不前。由于穿着丝绸的罗裙,无法跨步走过浅滩,少女便请求和尚们背自己过河。
老和尚毫不犹豫地背起这个少女下了水,趟过湍急的河水把少女背到了对岸。放下少女,老和尚默不作声地继续往前走。但是,小和尚再不能安心走了。他一直在想师父:“不是老和我说我们出家人不能近女色的吗?为什么他就背着小女孩过河呢?"离开河边20多里地了,小和尚还是一直被这样一个问题困惑着,一路纳闷着。最后,小和尚终于忍不住了,问老和尚:"师父,你不是说我们出家人不能近女色的吗?为什么你就能背那个漂亮姑娘过河呢?"“呀,你说的是那个女人啊,我早已经把她放下了,你的心里怎么还背着她呢?”师父答道。
与师父相比,小和尚显然在生活智慧上还有很大差距。他不懂得放下,一直纠结于师父背少女过河的事情,结果给自己带来了诸多烦恼。相信很多人是那个无法“放下”的小和尚。与之相反,老和尚始终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生活中要想获得快乐,就必须要放下这个,也放下那个!
什么是放下?放下不是一味地冷漠,不是一味地逃避,不是一味地恐惧。放下,是要从心里面去放下。放下,如果得法,就是我们最好的安心剂。生活的快乐与悲伤、生命的长度与深度就在一收一放之间,尽数了然。
有一位女人抱着死去的儿子的尸体去求佛让他儿子死而复生,佛祖跟她说:“请接受你的儿子死去的事实,放下吧!”
女人说自己放不下,依然央求。
佛祖从地上捡起一把干草,让女人用手拿着,然后从另一头点火。火烧到女人手时,女人痛得把干草掉在地上,儿子的尸体也掉了下来。佛祖曰:“不放下的话,你只有痛。”
生活在都市的繁忙下,很多人总是喊着活得太累,工作压力大、生活负担重、人际交往复杂,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正是因为很多人放不下,紧抱着不好的情绪,而不肯放过自己。事实上,如果我们都像佛陀指示的那样能够快乐是心的天堂放下,便会获得轻松,获得幸福。我们无法左右命运的走向,但是却可以放弃心中的负担。
放下,需要勇气;放下,是种境界。放,是痛定思痛后的清醒,是超越世俗的大智慧,是画龙后的点睛,更是深刻后的平和。正如一句话所说,“握紧拳头,你的手里是空的;伸开手掌,你拥有全世界。”
因此,我们要想拥有好心情,就得从坏心情中开脱。对于那些给自己制造困扰的想法,要狠下心来,把它抛开,这样就能从烦恼的死胡同中走出来,就能拥有一份好心情,进而在生活中应付自如。
在《禅意与化境》中有一则关于佛陀的传说。
一个信徒一手拿着一个花瓶,前来献佛。佛陀对信徒说:“放手!”信徒把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佛陀又说:“放手!”
信徒又把他右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然而,佛陀还是对他说:“放手!”
这时,信徒说:“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再放的了,请问你要我放手什么?"佛陀说:“我要你放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这些统统放手,再没有什么了,你将从生死桎梏中解脱出来。"本自清净,无物可放,亦无物可得。烦恼是外来之物,那就该放就放下吧。
你心里的不快,世界的浮华纷扰,你放下了吗?舍得,舍得,就是有舍才有得。放下,你将解脱烦恼,享受自在人生。放下,你将快乐淡定,心灵刹那花开。放下,是在以另一种方式诠释着人生……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在黑夜中寻找光明:http://www.yulujidi.com/yuludaquan/qingganyulu/52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