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录大全 > 情感语录

漫游于哲学王国8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漫游于哲学王国8

首先,在对真理的认识上,与传统哲学总是把逻辑证明放在第一位,认为只有经过证明的才是可靠的相反,叔本华将直观置于逻辑的证明之前,认为证明总是以直观为前提的,因而证明总有其限度,只有在缺乏直观的前提下才去寻求证明,这是迫不得已的做法,而不是首先要寻求的。发源于古希腊的西方哲学一直在寻求确实性,它把数学和逻辑证明当成达到确实性的典范,认为只有数学和逻辑才是真正的科学。数学和逻辑证明遵循的是所谓“充足理由原则"。数学家和哲学家莱布尼茨曾对此有过明确阐述:“凭着这个原则我们认为,任何一件事如果是真实的或实在的,任何一个陈述如果是真的,就必须有一个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的充足理由……当一个真理是必然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分析法找出它的理由来,把它归结为更单纯的观念和真理,一直到原始的真。”叔本华认为这种关于数学和逻辑以及实在性的见解是错误的,数学和逻辑虽有“实在性”的优点,但这种优点并不赋予它独擅“科学性”的特权。“科学性”的要求并不在于确实性,而在于从普遍到特殊逐渐下行的系统形式。科学从普遍到特殊的演绎证明的认识途径“促成一个古老的谬见":"以为只有经过证明的东西才是完全真的,而每一真理都需要一个证明。事实上恰相反,每一证明都需要一个未经证明的真理;这个真理最后又支持这一证明或这个证明的一些证明。因此,一个直接确立的真理比那经由证明而确立的更为可取,正如泉水比用管子接来的水更为可取是一样的。直观是一切真理的源泉,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它那纯粹的、先验的部分是数学的基础,它那后验的部分是一切其他科学的基础。(唯一的例外是逻辑。逻辑不是基于直观知识的,而是基于理性对于理性自己的法则的直接认识。)”叔本华的这一认识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如果直观是第一位的,逻辑证明是次要的,那么,在对真理的认识上,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寻求直观认识而非逻辑证明。“对于一个崭新的真理,首先不是要找证明,而是找直接的依据;只在无法找到直接依据时,才暂时提出证明。没有一种科学是彻头彻尾都可以证明的,好比一座建筑物不可能悬空吊起一样。科学的一切证明必须还原到一个直观的,也就是不能再证明的事物。原来反省思维所有的整个世界都是基于,并且是立根于这直观世界的。一切最后的、也就是原始的依据都是一个直观上自明的依据。”“任何一概念只在它和一直观表象的关系中有其价值和实际存在,而不问这关系是直接的或间接的,或间接而又间接的。概念如此,由概念组成的判断也是如此,从而一切科学也是如此。因此,每一条经推论而发现的、经证明而传达的真理,必须不要证明和推论还有可能用某种方式直接去认识它。”“一切由推论引申出来的命题,它的真实性最后总是决定于、有赖于某一个不是推论出来的,而是以直观为根据的叔本华的人生哲学真理。如果直观经常和推论是同样的近便,那就肯定的宁可采用直观。"这是因为推论尽管在形式上是正确的,但由于其材料即概念间相互关系的错综复杂和无常的规定,推论就常常变得不可靠,容易为迷误所乘。"在逻辑上,每一个别场合,如果直接的知识比演绎而来的科学知识对于我们更为近便,我们事实上总是按自己对于思维法则的直接知识来指导思维而把逻辑放在一边不用。”这样一种认识和取舍显然与西方传统哲学正相反对。叔本华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批评欧几里得几何学正是以他所反对的方法建立起来的:“我们无法回避不认为数学走的路既是奇特的,又是颠倒的。我们要求的是把一个逻辑的根据还原为一个直观的根据,数学则相反,它偏要费尽心机来作难而弃却它专有的,随时近在眼前的,直观的依据,以便代之以逻辑的证据。”“事实上,欧几里得大多数的证明都显著地像魔术。真理几乎经常是从后门溜进来的,因为它是由于偶然从某一附带情况中产生的。一种间接的反证常常一扇又一扇把门都给关了,只留下了一扇门不关,这也就是人们无可奈何,不得不由此而进的一扇门。”这一看法所反对的正是柏拉图把几何学奉为真理的典范的做法。叔本华说:“在我的眼光看起来,欧几里得在数学上使用的方法只能算作一种很‘辉煌的’错误。"他追溯了由于这种错误而在哲学上所导致的失误。从厄利亚学派最早发现直观中的事物和思维中的事物两者间的区别,到其后麦珈学派、辩证学派、诡辩派、新学院派和怀疑论者指出假象即感官的迷误或说是悟性的迷误。"悟性把感官的材料变为直观,常使我们看见一些事物,其非真实是理性一望而知的;例如水影中显为破折的直杆等。人们已知道感性的直观不是绝对可靠的,就作出了过早的结论,以为只有理性的、逻辑的思维才能建立真理。”叔本华在此批判了柏拉图主义关于数学的认识,也就直接颠覆了柏拉图主义把理性视为通向真理的唯一途径的思想。柏拉图的唯理主义在此后西方哲学中一直占着上风,直到康德指出空间和时间的直观是先验的,完全不同于经验的直观,根本不容感官的入侵。"只有学得了这些,然后我们才能理解欧几里得在数学上使用的逻辑方法只是多余的谨慎,有如健全的腿上再加拐杖似的,有如行人在夜间把白色的干路当作水,唯恐踏入水中,宁可在路边高一步,低一步,走过一段又一段,还自以为得计没有碰到这原不存在的水。”叔本华的这一比喻与禅师所说的“骑驴找驴”很相似,从中可以看叔本华哲学与东方哲学的关系。其实,“在这里,作为直观的形式,也即是空间,则是存在根据律。存在根据律的自明性、妥当性,和认识根据律的自明性、妥当性,亦即是和逻辑的真确性,是同样大小,同样直接的。”叔本华在这里指出了西方哲学由于过于推崇理性和逻辑,不相信直观而陷入的一个误区。西方哲学从一开始就因为感官造成的假象而导致对一切感官知识的怀疑,只相信经由理性和逻辑证明的知识,由此西方哲学一直走在偏离真理的道路上,沿着这条道路只是在围着真理的城堡在绕圈子,永远也不能达到真理。欧几里得研究空间的方法“是一条繁重的,难以令人满意的弯路,这条弯路以为间接的认识比同样真确的直接认识更为可取;它又割裂了‘有此事物’与‘何以有此事物’的认识而大不利于科学。”由于人是处于世界之中的,世界并非人的客观对象,因而人不能通过把世界作为客观对象的理性的方式,只能通过直观的方式来认识世界本身。在叔本华看来,哲学的任务就是把人作为主体对于世界的直观认识上升为抽象、明晰的知识。这样一来,哲学就并非传统哲学所认为的对于作为世界根据的理念世界的认识,而是对这世界本身的一种抽象复制。哲学研究的问题不是"为什么",而是"如何"。

“为什么”的问题寻求根据,导向的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它相信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变化都必有其原因,做哲学就是探索事物存在和变化的原因。这种哲学发源于古希腊对始因的追求。相反,"如何"的问题关注事物是如何变化的(发生),导向的是一种直观的哲学。它把事物的变化看作一切,认为可以通过直观去把握事物的变化,反对去追究事物变化背后的原因。这种哲学在东方古代叔本华的生哲学道家思想中有着集中体现,所谓"道法自然",道并非创世的上帝,与人生处于世界之外,而就在世界之中,世界本身就是道的演化。对比这两种哲学可以得出两个相反却各有其道理的结论:西方哲学源于人对世界的惊奇,要追问世界是从哪里来的即世界的始因,而中国哲学相信世界本身即是处于变化之中的,不需要寻求世界的原因。一方面,人在从自然中觉醒后即会对自然产生惊奇,所要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自然是从哪里来的?西方哲学正是从这种惊奇和问题中产生并沿着这一线索向前发展的,它由此走上理性主义形而上学的发展道路。在此意义上说,西方哲学是自然的,而中国哲学是反自然的。前者把人定义为理性动物,极大地促进了人的理性能力和科学知识的发展,而后者则满足于对变化的直观认识,阻碍了人的理性能力和科学知识的产生。另一方面,西方哲学追溯世界的原因的背后是不相信世界,设想世界是由一个原因产生的,因而要脱离世界去追求世界的原因,由此陷入形而上学的迷局。在此意义上说,中国哲学是自然的,西方哲学则是反自然的。前者把生命(世界)当作哲学的中心,哲学只是伦理学和政治哲学(“学而优则仕","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而后者则把追求真理(客观知识)视为哲学的首要任务("发现一条因果律胜过做国王"),认为哲学是科学,造成生命的异化。尼采继叔本华之后进一步揭示了逻辑的虚构性:"一切笔直的东西都在说谎,所有真理都是弯曲的,时间本身就是一个圆圈。”“笔直”与“圆圈”的对比正道出了西方欧几里得几何学原理与中国古代太极图的差别,同时也道出了分别以它们为原型的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之间的差别。从这两种哲学的比较中可以发现,叔本华从"为什么"到“如何"的哲学问题转变正是从逻辑到直观,从西方哲学到东方哲学的转变。他要通过直观回答西方哲学通过逻辑一直在追求却最终发现无法回答的问题:真理是什么?他发现,真理并不存在于对原因的追问,用根据律追问世界的原因是对根据律的一种误用,因为根据律只适用于世界中发生的现象,而不适用于世界本身。真理只存在于人对世界的直观认识之中。西方哲学本来是要解决世界存在的根本问题的,但它的提问方式使它从一开始就背离了问题的可能的解答而陷入一个自相矛盾的误区,它原想为人生提供一个原因和目的,实际上却恰恰否定了人的存在本身具有自在的意义。从这一点上说,叔本华指出逻辑证明的前提是直观,最基本的真理(公理)是依靠直观而非逻辑确立起来的,正是帮助西方哲学走出其困境的一条出路,是对西方哲学所患的致死之疾的一次根本性的治疗。在我讲解尼采的《悲剧的诞生》时,课上一位学生在作业中较好地认识到了尼采从逻辑到直观的转变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对人生痛苦的关注;逻辑是科学主义的核心,直觉是艺术的核心。从人类的发展历史上看,人类在逻辑上的天然禀赋,使得逻辑自苏格拉底之后渐渐占据了人类的思维,而逻辑本身所要求的明晰性和确定性必然导致其反对直觉这种艺术性的认识方法。然而,逻辑本身是否是真理呢?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是指向真理的,所以就将真理也定义为确然性的东西。那么,这是否是一种由结果走向原因的反向求诸呢?如果是,那么它成立的标准何在?因为这条路是双向的,即使它达到了内在的统一,却也是渺小的、微观的。如果用另一种眼光来审视这一整体,它还是真吗?(这里的真是真实的世界而非知识的真。)也许真理捍卫者会反驳说,逻辑就是一切,而没有另一种东西可以从外在来窥视这一整体。但是,逻辑所依靠的因果关系始终要找到一个尽头,而到如今都无法找到。如果说逻辑的这种无限的延展性正是其成为所有的有利条件,那么其所带来的又是一个什么世界呢?在这样的世界里,人已不成为其本身,而更像是一个大机器中的齿轮,对于知识的渴求,正像是流水线作业般的无休止,一个无目的性的世界正用逻辑所建立的无“缺陷的"、"完美的”规则来奴役人类自身。这种过于强盛的逻辑天性,已经使得逻辑背离了它起初所要追寻的东西,反而化作一面天网使人类固汉本华的人生吓)学与人生置其中。这时,我们反思:价值何在?如果世界化作线条式的形态,世界的意义何在?是通过不断的吸收知识来达到知识本身吗?直觉告诉我们不止如此!知识非世界本身,它只不过属于这个世界,而且它的重要性并非像苏格拉底所认为的那样强大,世界本身是一个混合体,而非逻辑所说的确然性,无矛盾性。尼采说:"这个世界虚伪,残酷,矛盾,有诱惑力,无意义。"这样一个世界是真实的世界。痛苦是一种原始的情感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因对于真善美的追求而反对它,那个“完美的”、“无缺陷的”世界,要么是美丽的幻觉,要么是冷血的毒蛇。而直觉给予我们的那个世界更加丰满,更加富于人性,人所要达到的是人本身而非神或者神化的逻辑。艺术的直觉所观的本来的世界比真理(逻辑)更有价值,尼采将这个世界表述为“一切现存的都兼是合理的和不合理的,在两种情况下有同等的权利",这就是你的世界,这就叫作世界!

漫游于哲学王国8

yulujidi.com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漫游于哲学王国8:http://www.yulujidi.com/yuludaquan/qingganyulu/52241.html

网络推广就上 58aisou.com

语录基地网

http://www.yulujidi.com/

| 陕ICP备18015394号

句子大全网 | 语录基地网 语录大全

让文字诠释最美的心声

让文字的温度,温暖生活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