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世界“我能行”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每个人都祈求成功,但是最终只有对自己充满自信的人,才能有幸到达成功的彼岸。
在现实中,一些人在工作上遭受挫折时,便败下阵来,一蹶不振。他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缺少一种自信的心理,而那些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的人,就能在挫折面前,及时调整心态,以最乐观的精神去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
很多时候,你必须要端正自己的心态,能够充分肯定自我,才能为你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相信自己,很多事情你一定能行!
许多每天从事推销的业务员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早上起来,心情不佳,自忖无法应付即将面对的难缠客户时,便站在镜子前,对着镜子里那个满脸沮丧的自己大喊道:“我能行……”“我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我能掌控局势……”“我能选择一种有效的表达方式……”“我喜欢这样……”“我会选择……”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不但可以使心情由阴郁变得开朗,还可以确保一天的业绩。
成功的道路总是充满曲折,充满艰辛,而成功者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他们的内心也往往充满着矛盾和斗争。高呼“我能行”,其实就是要强化心中那个积极的、理想的自我形象,以战胜和排除消极的自我形象的干扰。
李军从小就自卑,凡事没有自信,每逢老师或同学让他做什么事时,他总是不好意思地说:“不行不行,我不行。”yulujidi.com
后来李军下定决心:下次一定要以一副新的面貌出现在大家面
前。但到了第二天,却总是又恢复了老模样。李军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中要改变自己是不容易的,它需要很大的勇气。但在当时李军恰恰缺乏这一勇气,所以李军那种不自信的样子一直持续到高中毕业。
上大学后,李军来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中,于是李军要建立自信的勇气与日俱增。李军每天都面带微笑,精神饱满,干劲冲天。李军在心里暗暗为自己加油,暗示自己“我能行”!后来,李军班里成立了篮球队,因为李军个头高,尽管不会打,也入选了,从此李军就向同学学习关于篮球的知识和技术,每天都抱着篮球到操场练一会儿。几个月下来,李军由篮球的“门外汉”成了一名篮球队的主力。
美国NBA联赛,夏洛特黄蜂队中有一位身高仅1.60米的运动员,他就是博格斯,NBA最矮的球星。博格斯这么矮,怎么能在巨人如林的篮球场上竞技,并且跻身大名鼎鼎的NBA球星之列呢?这正是因为博格斯的自信。
博格斯从小就喜爱篮球,可因长得矮小,伙伴们瞧不起他。有一天,他很伤心地问妈妈:“妈妈,我还能长高吗?”妈妈鼓励他:“孩子,你能长高,长得很高很高,会成为人人都知道的大球星。”从此,长高的梦像天上的云在他心里飘动着,每时每刻都在闪烁希望的火花。“业余球星”的生活即将结束了,博格斯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1.60米的身高能打好职业赛吗?博格斯横下一条心,要靠1.60米的身高闯天下。“别人说我矮,反而成了我的动力,我偏要证明矮个子也能做大事情”。在威克·福莱斯特大学和华盛顿子弹队的赛场,人们看到博格斯简直就是个“地滚虎”,从下方来的球百分之九十都被他收走……后来,博格斯进入了夏洛特黄蜂队(当时名列NBA第二)。在他的一份技术分析表上写着:投篮命中率50%,罚球命中率90%……一份杂志专门为他撰文,说他个人技术好,发挥了矮个子重心低的特长,成为一名使对手害怕的断球能手。“夏洛特的成功在于博格斯的矮”,不知是谁喊出了这样的口号,许多人都赞同这一说法,许多广告商也推出了“矮球星”的照片,上面是博格斯纯朴的微笑。
如今的博格斯已与夏洛特队接连签过七个赛季的合同,最后一个赛季一签就是五年,总薪水750万美金。他曾多次被评为该队的最佳球员。
博格斯至今还记得当年他妈妈鼓励他的话。虽然他没有长得很高很高,但可以告慰妈妈的是,他已经成为人人都知道的大明星了。
每个人都祈求成功,但是最终只有对自己充满自信的人,才能有幸到达成功的彼岸。没有自信,毛泽东不可能写出:“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迈诗句;没有自信,罗斯福不可能以残疾之躯,带领美国人民走出“大萧条”的阴影。
其实,自信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它一方面需要培养,一方面也要依赖知识、体能、技能的储备。
注重暗示的作用
“暗示”是一个心理学名词,主要指人的主观感受、主观意识对人的行为的一种引导、控制作用,很多人都有这种体会:当一个人生病时,亲人、朋友总要关切地告诉他,要打起精神,振作起来,或者是好好休息,安心静养;谚语中也有“心病要用心药治”的说法,这些都是“暗示”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从行为方式上给人以自信的印象
行为方式是人的思想品质的外在体现,如果行动上躲躲藏藏,或者不知所措,就很难令人把你同自信联系起来。比如你和人谈话时,你应该看着对方的眼睛(当然不能死死地盯着),不去躲避对方的目光;说话时要尽量清晰而有条理地表达,不让声音憋在嗓子里。又比如当你对要表述的内容心中没底,就预演一番,这样心里就有把握了。知识、技能的储备是自信的基础,具备了足够的知识和实际能力,自信就会发自内心,不必强装。否则,越是想显得自信,就越是不自信。
"不可能"只存在于愚人的字典里
有“不可能”的认识是可悲的,它使人们不敢挑战现存的固有的东西,形成思维定势,结果只能是消极无为。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放弃或中止,而不继续努力,就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不可能做好那件事情。当一个人在大脑里刻下了“不可能”三个字时,就会形成不良的习惯。为此,宾州大学研究生萨利格曼做了一项引起人类心理学重要突破的实验,首先由狗的实验开始。萨利格曼观察许多狗接受电击的实验之后,发现有些狗根本不作任何反应,只是躺下来忍受痛楚。其实验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把狗分成三组。A组的狗拴上链子,并承受轻微电击,如果它们用鼻子碰一下横杆,就能使电击停止,狗儿很快就学会这个把戏。B组的狗系上同样的链子,也施以电击,但没有训练他们停止电击的办法,这些狗只能逆来顺受。C组的狗则是控制组,虽然系上链子,但不受电击。
在实验的第二个阶段,他一次把一组狗关入一个箱子里,箱子的中央有一个很低的障碍物,每只狗都在箱子的一端接受轻微电击,而躲避电击的方法就是跳过障碍物到达箱子的另一端。可想而知,A组的狗(可以控制电击的那一群)和C组的狗(未遭受过电击)很快就找出越过障碍物,逃过不适之感的方法,但在第一阶段无法控制电击的狗群(B组)则有不同的反应,他们躺下来低吠,并没有尝试逃脱。
萨利格曼发现,这些狗已经学会无能为力,换言之,它们认为自己已经不可能越过障碍了。其他学者也发现猫、鼠、狗、蟑螂和人全都可以学到相同的反应。如果轻易向“不可能”低头,不论你做什么,不论如何努力,都不会有任何效果。
“不可能”是因对挫折无能为力而来,最有名的例子是纳粹集中营幸存者维克多·法兰克的经验,这位知名的心理学者以自己的切身经历描述了许多囚犯面对“不可能”的时刻。在集中营里,守卫在关押犯人时,就告知他们终生都别想再见天日,对此说深信不疑的人不久就会死亡。而在未遭处决的囚犯中,不理会卫兵的言语,深信一切都会过去的人,都活了下来。
凡事认为“不可能”的人绝不会获得力量,而获得力量的人也绝不会觉得无助沮丧。“不可能”的想法自然是获得力量的阻碍,因此也阻挠你的成功。
有“不可能”的认识是可悲的,它使人们不敢挑战现存的固有的东西,形成思维定势,结果只能是消极无为。拿破仑·希尔引导人们莫作“笼中狗”,要拒绝“不可能”,变消极为主动。魏恩梅就是积极应对挫折的典范。
魏恩梅生来就有罕见的眼部疾病,视力逐渐退化,到13岁时全瞎了。人们告诉他,因为视障,他永远不可能做其他能做的事。但魏恩梅并不接受有这样限制的人生。多年来,他努力克服困境,终于在挫折中找到自己的天地。首先他加入高中摔跤队,成为两名队长之一,接着又获得州比赛的第二名。接下来他面对攀岩的挑战——对拥有完好视力的正常人而言,这都是非常艰难的活动,然而魏恩梅说:“失明并不会使我失去生活中的乐趣。”他接纳了眼前的逆境——失明,并化为优点,以更敏锐的其他知觉征服少有人能征服的挑战。1995年,他登上高达20220米的北美最高峰麦金利山峰,1996年,更成为第一位登上3000米高花岗巨岩——加州优山美地公园卡比顿岩壁的盲人。如今在一所学校任教的魏恩梅说:“失明只是使人不便。”他对登山的看法是:“你只是得找另一个方法来做这件事。”
有些人之所以有“不可能”的想法,是来自他们相信自己无能为力。相反,魏恩梅在面对逆境时不受无能为力的想法困扰,在失明的情况下,登上高3000英尺的花岗岩壁。如果我们每个人能够克服固有的习惯,把“不可能”从自己的字典中剔除掉,那么我们的成就也将不可估量。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告诉世界“我能行”:http://www.yulujidi.com/mingziwangming/chongwumingzi/51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