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字网名 > 宠物名字

寻找心灵的家14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寻找心灵的家14

人希望自己相信的对象既存在又完美,认为只有既存在又完美的才值得自己相信。这只有两条种途径可以做到:(1)存在的完美化,也就是对存在的人的完美化的解释,即忽略人的种种缺陷,放大其优点。中国古代的圣人崇拜乃至当代树立的各种典型所采取的就是这条途径。(2)完美的存在化,也就是认为完美必定存在,不然完美就不是完美。这就是安瑟伦从概念出发的本体论的论证方式。与此相反,托马斯·阿奎那采取的则是从经验出发的论证方式:存在的有缺陷,说明存在的必须依赖于完美的存在。这两种论证方式都是要说明信仰之于人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不论是存在的完美化还是完美的存在化,都超越了实际存在,因而都存在着一个问题:脱离实际存在。存在的完美化,使得存在不再真实,而完美的存在化,使得存在不再存在。所以信仰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提升存在,神圣化存在,同时也可以扭曲乃至否定存在。解决存在与完善的关系,需要我们认识到,“其实我们的信仰并非是我们所讲的信仰的某人某物,而是我们的信仰本身。因为不是信仰给我们带来解脱,而是我们需要信仰给我们带来解脱。……所以信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去信。不是因为完美才信,而是因为信才完美"。信仰不同于可以达到的目标,"信仰是你一生所追求的,你可能知道你永远无法达到,但你仍旧会继续追求下去。这是伦理方面的。这时你就会不息地奋斗,它是你奋斗的动力"。因此,“我们的信仰不一定是要真的存在的"。

关于信神存在的问题,这可以从与之相对的信自己和实用主义的问题中找到答案。如果说信自己可能导致人的盲目自大,或无所适从,信实用主义可能造成忽视人的精神价值的需要,那么,信神在满足了人对终极目标和动力的渴求的同时,蕴含着可能会导向否定人自己和人的现实生活的危险。从信自己和信实用主义的立场上看,信神是人把自己交给一个在人和世界之上的超越性的存在,这是一种自欺,一种虚无,一种怯懦。“我们无法证明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所以无法证明宗教的神不存在,但同时,宗教证明神存在的论据也同样不能令人信服,漏洞百出。在此情况下,意识到这一点的人们为什么还要对此坚定不移呢?我无法执著于我的理性明显不相信的东西,而以莫须有的东西去作为精神的支撑,不过是自己欺骗自己。不知道也就罢了,知道了又怎能坚定下去。而且,我觉得这种行为是极其危险的,以精神寄托为借口,无限制地从某种目的出发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只会走上歧途。基督教在中世纪的状况就说明了这一点。如果一定要信仰,宁愿选择美德与人性。人生活在社会上,其根本意义在于最大程度的自我满足,社会的发展是以此为推动的,其根本目的在于人类的福祉。在发展过程中人也不断完善着自己。""很多人说,有了信仰人生仿佛有了方向,有了目标,有了动力。对此我觉得十分可笑。这种将一生所有的相信都付诸给某个宗教的人,其实说白了就是不够相信自己,因此给自己一个外力好来说服自己,用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支撑自己,骨子里其实也就一胆小的懦夫。……很多时候,应该说绝大部分时间内我只相信并依赖自己的判断。有人会质疑你自己的判断也不一定对,但我想说无论结果是对是错,我起码自己为自己负责任。那些信教的,信科学的叫谁去负责?教义是美好的,但为什么会有一而再,再而三的屠杀和惨案?因为教义是死的,人是活的,人是有念想有欲求的,这些真的不是教义能提供的。因此,正路是用现代文明规范人性的欲求,但不是抹杀。而至于信仰不信仰,我依然坚持我的态度:‘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海纳百川,博采众长'。”

寻找心灵的家14

至此追寻信仰的旅程已告一段落,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对于这一旅程进行总结和分析,看看哪一种信仰是更能站得住脚的,这正是我们的生活乃至我们存在的关键。

寻找心灵的家园在对回答作出较详尽的考察之后,我们不免陷入迷惑:既然三种信仰都各有利弊,我们该如何取舍,怎样才能确立一种健全的信仰呢?这让我们重新回到试题本身。试题中“我”的第一个困惑是:“到底什么东西才是真的?”需要问的是,该问题中的“到底”和“真”都是什么意思?“到底”的“底”表明人需要对自己以及自己生存的包括他人和他物在内的这个世界形成一种有意义的观念,而“真”则要求这种观念是能经受得住考验的,是可信的。“底”和“真”也说明“我”所要求的观念是基础性和标准性的,能够支撑和评判其他的观念。“我”的第二个困惑正是接着第一个困惑而来的:“人是不是该有信仰呢?”在提出该问题时“我”已意识到“真”是一种信念,而不是一个对象(知识),也就是说,“真”并不是指对象意义上的真假,而是包括提问者自身在内的一种主观性真理。在此“主观性真理”也是一种并不十分恰当的说法,因为这种真理已超越了主观和客观的对立,已不能再用主观和客观的字眼来形容。再接下来的第三个问题便是要考察到底哪种信念是值得相信的,“我”先后提出了宗教(上帝、耶稣)、树立的典范和孔子作为信仰对象,然后又一一提出了自己的怀疑。问题变成到底谁掌握着关于真理的最终的裁判权?谁持有最终的“真”?到了这一步,“我”的最后的问题便呈现出来了:“我该信什么?”一、三种信仰的关系答题中对“我该信什么?”问题给出了三种回答:相信自己、相信实用主义和相信一个超越的存在。这与试题中“我”所怀疑的信仰对象有重合之处,需要加以仔细辨析。前面已对三种回答的理由及其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现在对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作一考察。

从人的角度看,三种回答可以概括为主观、主客之间(此处的“客"主要是指对象意义上的客观,即现象)和客观(此处的“客观"并非对象意义上的客观,而是绝对意义上或者说物自身意义上的客观)。这三种回答涉及主体与主体自身、与对象(现象)、与对象自身之间的关系。这三种关系既有区别又相互关联。主体与主体自身的关系是主体把自身放入主体内部;而主体与对象和对象自身的关系则是主体把自身放到主体的外部,主体与对象的关系是对象尽管在主体之外,但对象仍是主体的对象,是主体的一部分;而主体与对象自身的关系则是对象自身完全在主体之外,并不从属于主体。主体与对象的关系不同于主体与对象自身的关系。主体自身与对象自身分别作为“主体”和“对象”是相反的,而作为自身又是相同的。因此,主体与主体自身和对象自身的关系既是相反的,又是相同的。对象既是主体的对象,又是对象自身的一部分,对象既作为主体的对象即现象存在于主体之中,又作为对象自身的“对象”从属于对象自身。理解主体与主体自身、对象和对象自身之间的关系正是理解上述三种回答之间相互关系的关键。主观与客观正相对立,主客之间则介于主观与客观之间。换句话说,相信自己与相信神相对立,而相信实用主义则介于相信自己和相信神之间。因此,讨论三者的关系可以先看前者即相信自己与相信神之间的关系,然后再看后者即相信实用主义与相信自己和相信神之间的关系。

从回答上看,相信自己与相信神正相反。可以这样简单概括:相信自己、不相信神的理由是:第一,神并不存在,相信神是一种虚无的信仰;第二,神高高在上,与我的实际生活没有关系;第三,相信神是一种麻醉精神的需要,一种对现实的逃避;第四,相信神使人被奴役,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任。反之,相信神的理由是:第一,不是一定存在才相信,而是相信才存在;第二,相信神给了自己的生活以目标和动力,令自己感受到幸福和快乐;第三,寻找心灵的家相信神是一种"精神的休假日",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第四,相信神使人得以获得自由,避免被他人或他物所支配。一方面,这两种观点由于立场相反而相互对立,像是处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里,彼此无法沟通。另一方面,两者实际上存在着相通和共存的可能性。前者是对后者的批判,后者则是在为自己辩解。前者对后者存在着一种误解,前者如果仔细听一下后者的辩解,会发现其与后者之间的对立并不像其原来想象的那么大。前者是从客观出发,把神当作自己的对立物来看待的;后者则是从主观出发,把神当作自己的肯定者来看待的。彼此因立场不同而导致的矛盾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虚构的。比如,前者说神并不存在,是虚无的,而后者其实并没有说神是客观存在(科学能证明),相信神是基于其主观性,对此前者实际上也无法加以否认(用科学)。如果说神是虚无的,那么在后者看来,前者所相信的自己的存在也同样是无法证明的,是虚无的,只能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之上。前者说神因其高高在上,与我的实际生活没关系,所以我不信神;而后者则是从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感受到了相信神对自己的积极影响才去相信的,因而神不只是高高在上,而是在我的生活中发生作用的,两者都是从自己的生活出发的。前者认为相信神是麻醉精神和逃避现实,而在后者看来,人不仅是物质的,而且是精神的,因而人不仅应当关心自己的物质需要,也应关心自己的精神需要,在关心自己此生的同时也要关心自己的永生问题。关心自己的精神需要不是否定人的物质需要和现实生活,而恰是人的完整生活所必需的,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现代世界中盛行的一周中五天工作,周末两天休息正是源于基督教信仰传统,说明工作和休息都是人所必需的,可以并且应当并行不悖。人既不能只沉浸于工作而不休息,如王国维所说“昼亦一役夫,夜亦一役夫",也不能沉浸于休息而放弃工作。前者认为相信神使人放弃了自己,失去自由,成为神的奴仆。这是把神当作在自己之外的,是对自己的否定,相信神意味着不再相信自己,只有不相信自己了才去相信神,把自己交给神。而后者认为正是相信神使自己得以独立于他人和他物,不再屈从于它们,相信神是自己的自由的保障。相信神与相信自己并不矛盾,相信神就是相信自己,因为神不仅是在自己之上的,也是在自己之中的,是对自己的肯定。总之,只要从主体与主体自身和主体与对象自身的关系来理解相信自己和相信神,就可以看清相信自己和相信神之间的对立及其关联。对于主体与主体自身的关系,主体自身是在主体之内,主体是在主体自身之内,主体与主体自身是相统一的,因此,相信自己就是相信神。而对于主体与对象自身的关系,对象自身是在主体之外,而主体却只能是在对象自身之中,这是一个悖论。因此,只有相信神才是相信自己。19世纪,尼采大力反对基督教,而克尔凯郭尔则极力倡导基督教,他们一起成为20世纪存在主义的奠基人。基督教既未因尼采说"上帝死了"而消亡,也未因克尔凯郭尔的倡导而一统天下。这说明相信自己与相信神是一种对立并存的关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yulujidi.com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寻找心灵的家14:http://www.yulujidi.com/mingziwangming/chongwumingzi/51986.html

网络推广就上 58aisou.com

语录基地网

http://www.yulujidi.com/

| 陕ICP备18015394号

句子大全网 | 语录基地网 语录大全

让文字诠释最美的心声

让文字的温度,温暖生活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