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字网名 > 宠物名字

心宽如海,心容则容---不张扬,心宽方能藏得住锋芒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心宽如海,心容则容---不张扬,心宽方能藏得住锋芒

虽说要扬长避短,但是也不能太过于锋芒毕露。有能力的人要懂得韬光养晦,守得住锋芒才是明智之举。

虽说有实力要给予充分发挥才是正确的做法,但是也不能不注意实力的隐藏。有些人对于自己的锋芒总是不懂收敛,正所谓枪打出头鸟,一定要正确地隐藏自己的实力,在能够发挥的时候充分发挥。自视过高的人往往难以收敛自己的锋芒,最后成为他人的眼中钉。通常来说,那些难以掩藏自己锋芒的人都容易骄傲自满,过度自信就是自负,最终导致了自己遭遇人生的滑铁卢。

心宽如海,心容则容---不张扬,心宽方能藏得住锋芒

诸葛恪是诸葛亮的侄子,是东吴大将军诸葛瑾的长子。诸葛恪还很小的时候就受到了孙权的赏识,因为他非常聪明,所以被称为神童,刚刚年满二十就拜骑都尉,到了孙亮为太子的时候,他已经成为了左辅都尉,是东官幕僚的领袖。后来,诸葛恪的官越做越大,一直做到了大将军,并且还是太子孙亮的老师。

在孙权死后,孙亮即位为吴国皇帝,作为太子老师的诸葛恪权力更大了。当然,任何一个掌权的人都不可能没有反对者,孙权临死时任命的另一位托孤大臣孙弘就是诸葛恪的死对头。但是掌权之后的诸葛恪收买民心,重整税法,用自己的智慧一步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使得孙弘除掉他的阴谋始终没有得逞。与此同时,诸葛恪在战场上也取得了不少胜利。在合肥新城之战和东兴之战中,身为大将军的诸葛恪都是凯旋而归。

随着权力的稳固和百姓的崇拜,诸葛恪扬扬得意而且变得越来越自负,而这种盲目自信的心理使得他越来越狂妄自大,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在东兴之战刚刚结束的时候,诸葛恪不听其他人的劝谏,坚持要趁势攻打魏国,结果造成了骚乱,失了民心。因为过度自负,他相信了敌人的话,使得战役失败,这次失败将他的气焰彻底打压下去。

诸葛恪威信的降低使得当年那些曾经被他打压下去的反对者们又一次看到了扳倒他的希望,可诸葛恪本人却依然沉浸在对自我的崇拜中目空一切。最终,吴国宗室孙俊发动政变杀掉了盲目自信锋芒毕露的诸葛恪,这位风光一时的吴国大将军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yulujidi.com

诸葛恪的能力被当时的人们认可,并且得到了君主的赏识。但是他自视过高,不懂得收敛,这也就是后来在他遭遇失败后失去民心的原因。

自古以来,有能之士不能善终很多是因为功高震主。这个时候即使曾经是过命的交情,也会成为君主野心下的牺牲品。过于聪明的人如果不能够隐藏自己的锋芒,就会让君主感觉到威胁的存在,自然铲除威胁就成为了唯一的出路。

越王勾践是一代明君,他曾经不惜卧薪尝胆以灭吴国。这样的君主自是能够为之效力的。勾践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他个人的能力以及付出的努力以外,和范蠡与文仲的辅佐也是密不可分的。在勾践处于人生低谷时,文仲和范蠡给了他莫大的支持。

范、文二人都是有能之士,但性格却不相同。吴国被灭之后,他们自然成为了功臣,于是勾践为他二人封赏,想要范蠡做上将军,文种做丞相。这本是苦尽甘来的好事,但是范蠡没有接受封赏,而是向勾践辞了官,远走他乡。虽然勾践再三挽留,但是他去意已决,在他离开之前,他还劝文仲和自己一起离开。

范蠡说虽然他们二人立国有功,但是勾践能与人同患难,但是难以共富贵,因为勾践心胸狭窄。他还记得,在他们灭掉吴国之时,吴王夫差曾经打算投降,但是勾践说:“昔天以越予吴,而吴不受命;今天以吴予越,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吾请达王甬句东,吾与君为二君乎!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

当时夫差就曾经说过:“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范蠡将其记在心上,所以劝文仲和自己一起离开,但是文仲过于自信,坚持不走。范蠡无奈,只得离去。文仲刚做丞相不久,就因功高震主被勾践赐死了。虽然悔不当初,但为时已晚。

文仲虽然一心为国,但是因为不懂得隐藏自己的锋芒,使得功高盖主,最终落得自裁的下场。在现代社会当中,已经不会因为这样而有性命之忧,但是道理是相同的。无论是在集体中还是社会上,都需要明白韬光养晦,隐藏锋芒。

聪明人锋芒毕露,更为聪明的人懂得隐藏自己的锋芒。其实不张扬没有那么困难,只要放宽自己的心,将名利全部看得淡一些,就能够守得住自己的锋芒,做一个聪明人。

心宽似海,就需以"中庸之道"成就事业中庸,可以说是一种比较高的境界,人们容易去追求,却难以追得到。中庸之道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来的,"庸"这个字代表着“常”,而“中庸"自然就是保持不偏不倚的常态来生活,既不颓废,也不过激。以中庸之道成就的事业,往往是稳固的。

人们虽知中庸之道,却难以深刻理解,所以难以做到。因为现实当中让自己情绪、思想发生转变的东西太多了。其实,如果能够放宽自己的心,什么就都能看淡了,利益也好,功名也罢,都成为身外之物,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成就自己,以中庸之道走出自己璀璨的人生。

从前有一位得道高僧,在他感知自己即将离世之后,这个消息立马就传到了四面八方。

敬仰这位禅师的人们纷纷聚拢来到了禅师所在的寺院,甚至是朝廷也派来了人。这位禅师看着众生淡然地笑着说道:“我来到这世间,修行的过程中却落得一身闲名。如今我的生命即将逝去,躯体也会腐朽,那么这一身闲名也可放下了。你们之中有人能够替我除掉这闲名吗?”禅师的话一出,就让一院子嘈杂的人群顿时安静了下来。大家都在思考,如何帮助禅师实现愿望。此时一名刚和这位得道高僧修禅不久的小和尚站了出来,他先向着禅师恭敬地鞠了一躬,然后问道:“请问这位和尚,你的法号是什么?"小和尚刚说完,就遭到了各处投来的不满目光,一时安静的院子再次喧嚣起来,有人说小和尚目无尊长,对高僧不敬,也有人埋怨小和尚太年幼无知。可就在大家激烈讨论的时候,禅师满意地笑了,他释怀地大声说道:“如此一来,我就再也没有闲名了,我也可以放心去了。”于是这位得道高僧就此圆寂了。

在禅师圆寂之后,小和尚的泪水才流了下来,既是怀念自己的师父,同时也为能够除去师父闲名而感到幸福。众人看到小和尚哭感到十分不解,于是质问小和尚为何连自己师父的法号都不知晓,如何修禅。小和尚回答说:“他是我最敬爱的师父,我怎么可能不知道师父的法号呢?只是师父想要放下闲名,如此一来,师父便真的放下了。”

中庸之道重在自我修养,同时也追求"天人合一",若想以中庸之道成就一番事业,就要像那位得道高僧一样,忘却自己的闲名,虽然他放下了自己的闲名,但是却被后人所记得。

如果过分注重自己的功名利禄,那么难以静下心来修禅,自然不能达到高尚的境界,唯有选择中庸,才能向着成佛的道路迈进。老禅师一生追求的都是一种境界,芸芸众生对他来说都是平等的,无论是首富商贾,还是名流贵胄,他所要成就的事业就是寻佛修禅,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能成为得道高僧。

若要成就一番事业,就不能着眼于名利物质,只要走着中庸之路,一步一步稳健地前行着,不骄不躁,不偏不倚,最后一定能够成功。有的时候过于重视什么而去追求可能就会偏离正常的方向,唯有心宽似海,才能坚持在中庸之道上向着成功迈进。

有一位年事已高的得道高僧,他是一座非常大的寺庙的住持,他决定在自己离去之前先安排好接班人。

这天,高僧将两名弟子叫到跟前说:“咱们寺庙外面有一个悬崖,我派人用绳子将你们送到悬崖底下。你们从下往上爬,谁爬上来了,我住持的位置就传给谁。”

两名弟子来到悬崖底后,便开始努力往上爬。第一名弟子身强体壮,他坚信只要努力自己一定能爬上去。可没想到还没有爬多高就摔了下来,他当然不服气,于是继续攀爬,即使他很小心,但还是摔了下来。重复了几次都是一样的结果,因为悬崖太过陡峭湿滑了。可他没有放弃,还是不断努力往上爬再不断地掉下来,直到他摔晕才停止继续攀爬。

第二名弟子开始也想着往山崖上方爬去,可尝试了几次也都失败了。于是他停了下来,坐在地上开始思考,这石壁太过陡峭,根本不可能爬上去,师父真的是要以这样的方法决定吗?思考的时候他四处打量,这时他突然站了起来,扭身向山下走去。

山上的人都纷纷议论,认为这名弟子可能是放弃了,可过了一会儿后,大家发现他已经回到了寺庙中。原来这名弟子发现山下有一条小路,就顺着那条小路返回了寺庙。

结果也出乎大家意料,高僧将住持之位传给了第二个弟子,因为第一个弟子过于偏执,而第二个弟子懂得平复内心后悟到真理。要知道,只有不被虚无困住,才能够达到超脱的境界过于执拗并不能达到目标,有时要学会变通,不要思考过多,将心放宽便能寻得出路。正如高僧所说,一切皆空,人们往往被虚无所纠缠,执著于做不到的事情,坚持着错误的方向。

人们有时会像高僧的第一个弟子一样被规则所束缚,于是一味地按照所谓的规则行事,但是却不能够达成目标,越是难以达成,越是放弃思考,而盲目坚持。如果能够放宽心,做到平和的心态,那么就能够找到自己的规则,走自己的路。

坚持中庸之道,必定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原则和处世方式,不会被世俗所累,能够平和地走向成功。心宽似海,便能以中庸之道成就自己的事业。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心宽如海,心容则容---不张扬,心宽方能藏得住锋芒:http://www.yulujidi.com/mingziwangming/chongwumingzi/52014.html

网络推广就上 58aisou.com

语录基地网

http://www.yulujidi.com/

| 陕ICP备18015394号

句子大全网 | 语录基地网 语录大全

让文字诠释最美的心声

让文字的温度,温暖生活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