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的人生哲学5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叔本华在他的人生哲学中说出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共同感受。例如,我的课上一位哲学系同学在作业中提到他的非哲学专业的同学说自己在没有电脑之前特别想有一台电脑,但等把电脑真的买回来之后又觉得没什么意思,这位哲学系同学说自己由此立刻想起了叔本华所说的欲望—痛苦一满足一无聊。与此相似,另一位哲学系同学说自己在寒假之前特别想回家,曾因哲学系考试要推迟一周放假而十分懊恼,但等真的放假回家之后又发现在家里待着其实很无聊。他把自己的感受以及叔本华关于欲望的认识告诉爸爸之后,爸爸说他的思想太消极,建议他去读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
2011学年第一学期(2011年9~12月),我在中大南校区为哲学系哲学专业09级本科生开设了专业选修课“尼采研究”。我在课上主要带学生研读了尼采的《悲剧的诞生》。这本书主要是谈艺术的,在授课过程中我曾布置过一次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对音乐、舞蹈、电影和戏剧的看法,对梦与醉的体验与认识(写醉的同学很少),令自己陶醉的一项活动(选答题)。到了2012学年的第一学期(2012年9~12月),我又为10级学生开设了同一门课,不过这次选读的是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该书第一卷的第一篇《论三种变形》中提出精神先后经历三种变形;骆驼、狮子和孩子,其中孩子是最后一种:"孩子清白无辜、健忘,是一个新的开始,一种游戏,一个自转的轮子,一种初始运动,一种神圣的肯定。"我在这次授课中要求学生写的一个课堂作业是童年的游戏。下面的四节分别选自这四个作业,每节都根据内容分成了不同部分[其中第三节第一篇选自该课另一次作业,该节第二部分选自我在2008学年第二学期(2009年3~5月)于东校区上公选课“西方哲学史"时的一次课堂作业“我的一次冒险经历"。"冒险"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特殊形式的"陶醉"。第四节第二部分是我写的自己童年的游戏,与学生的形成对照]。(注:这里标题中的“艺术”是广义上的,泛指一切能令人全身心投入的事情。另外,第二节个别地方做了删节,用……表示)与人生在高速发展的现代文明中,音乐、舞蹈、电影和戏剧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意义不凡的角色。无论是社会哪个阶级阶层的人们似乎都愿意付出高昂的票价去听音乐会、演唱会,去看电影,去看歌舞剧。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是不是人们觉得自己走进音乐厅可以标榜自己的高素养、高情趣,以显示自己的文化水平?还是说真正地真切地需要这些艺术来缓解一下快节奏生活的紧张感?也许两者兼有。从小学钢琴、古筝的我对音乐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它是我的一剂良药。每当我压力大,心情抑郁时,能听听歌,我就能调节好自己的状态,有时甚至精神顿时为之一振。也许不是所有去听音乐的人都懂音乐,但每一个人都会对听到的旋律有所体会,音乐会带人进入一种状态。我们静心地感悟着音律的高低起伏,快慢变化,烦恼、杂念也不自觉地离开了我们的身心。这一状态或许是有意识的,但更多的是不自觉的。我们很多人也许答不上这是如何发生的,但确实感觉到听完音乐后的舒适、平静,或者震撼后的余波未平的特殊体验。所以,不管工作多忙,时间多紧,音乐、电影这些被人们称为"娱乐"的东西都不会消失,反之,越忙越累,它们越被人们惦记着、渴望着,这一切均源自它们的内在魅力!
我对音乐的定义是人类有意识地为着娱乐的目的或表现情感的目的而制造出来的声音。在这个定义下,流行歌曲、古典音乐都可算是音乐。我很喜欢音乐。在我看来,那是人类生活,至少是我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无论心情好坏,我都喜欢唱歌。我发现我一个人唱歌时,特别能融入歌曲所创造出来的情境里,心情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那是一种特别美妙的感觉。我也会听古典音乐,这些音乐很容易使人放松,也很容易诱发我的情感。生理学上认为音乐的节奏、旋律与人的生理构造相协调。我想,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一两岁的小孩都可以随着音乐的旋律扭动身体吧。真正融入音乐可以使人达到忘我之境,在我看来,那可以跟印度教所说的“梵我合一”相媲美。
作为学校舞蹈乐团的成员,我在生活中还是有很多机会接触音乐的。刚才课间老师所播放的莫扎特的小夜曲,便让我回忆起了许多往事。这首曲子恰巧是我在管弦乐团时参与排练最多的一首乐曲,K525号作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曲子差不多可以算作我的那段时光的代名词了。印象中最深刻的一个场景就是,一个周末的午后,那时候乐队的排练刚刚成形,有些地方配合得还不是很完美,于是一行人坐在音乐教室里,借由着音乐默默交流,便产生了一种心意相通的感觉。而恰巧窗外晴朗无云,阳光斜射进来,一瞬间,我竟然有点恍惚。在那种时候真的会有一种时空交错的幻觉,一时间以往的回忆清晰地浮现于脑海中并融为一体,让我分不清自己身在何处,真的是沉醉于其中。直到很长时间以后节拍器的一声钝响才将我拉回现实。
音乐,是最常带给我震撼和感动的东西。不管是无聊时的轻快音乐,还是悲伤时的感性之音,都能让我体会到生活在世界上是有意义的。所以,不管是低落还是亢奋的时候,我都喜欢借由音乐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绪。但是,并不是只有那些高雅的古典音乐才有这样的效果。在我看来,在不同的场景下选择不同的音乐来调适心情也是很重要的,面对一些恢宏的场景,自然要选择富有会场气氛哲学的交响乐;在悠闲的咖啡厅里,轻快的乡村音乐也许更适合;而在那些稍显迷狂的午夜派对上,富有迷幻气息的神秘电子音才最适合……我想,与我有相似经历的人大概都能了解这样的感受。音乐影响情绪。从小我就喜欢唱歌、表演,对各种乐器也十分钟意和好奇,想知道如何去演奏它们,一听到歌曲我就会学着唱,一唱歌我就开心,不管是红歌还是流行歌曲。直到有一天,一个大伯在我唱歌时对我说:“你刚唱的歌,内容是一个舞女对家庭,对心爱的人的失望,应该唱得悲伤一点,才能将它唱好。”那个时候我才小学二年级,唱歌的时候基本只欣赏歌曲的曲调,并没有关注过歌词,听了这一番话才突然意识到,音乐竟是有如此丰富内涵的。
从那以后,我听歌会很认真地听编曲、歌词,演唱者对歌曲的表现手法,以更好地理解歌曲内涵,并惊人地发现把握一首歌的情绪和内容,可以将其演唱得更好;反过来,一首蕴含丰富情感的歌曲(大部分歌曲都有明确的主题)也能影响人的心情。yulujidi.com
如备战高考时,写作业时会听克莱德曼的钢琴曲,他的曲子悠扬婉转,但干净利落;吃饭、课间时听《红日》、《最初的梦想》、《海阔天空》等励志歌曲,曲调轻松而有力,表达了追梦的勇往直前的精神,听了以后斗志仿佛忽然增加了许多;睡觉前听久石让的钢琴曲,独特的日式浪漫与清新,很容易将人带进睡眠……上大学后,发现有很多对音乐的性格分析,主要是针对音乐对人活动的影响,如很多专题:胎教、跑步、放松失落时听的歌曲专辑等。除此之外,不同乐器的特性也不同,如二胡更凄婉,古琴更高远,古筝更苍凉等。
当你听到一首歌曲时莫名的感动或悲伤,也许说明你和我想的一样。
音乐有自己的情绪,更会影响人们情绪,而利用起音乐的这种影响作用,生活会更加有乐趣。
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中,尼采多次提到“跳舞”这种行为。文本中第一次深入讨论“跳舞”是在《读和写》之中"我只信仰一位会跳舞的神"。课堂上老师将“跳舞”的状态描述为一种精神的陶醉,后来我又再阅读书本后面的内容,对“跳舞”的含义有了一点新的体悟。
跳舞是肢体的舒展与力量的爆发相结合的一种行动,在真正跳舞而非被迫为之的时候,跳舞之人处在彻底的放松、舒缓的状态,无需语言,甚至可以没有音乐,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内心的一切情绪和脑海中的思绪。这时是一种纯粹自我而不用顾虑他人的目光和看法的状态,算是自我有意识地从他人的束缚之中脱离的部分。
另外,"跳舞"之“跳”显示出了一种向上的运动性。舞者总是挺拔的,肢体形态是舒展,往高处延伸的,展现出一种想要挣脱常规肢体状态的欲求。从“跳”上来说,是一种挣脱地心引力的欲求,因为我们总想跳得越高越好,受重力束缚的程度越小越好。此处可以将“跳舞”解说为脱离“大地”的束缚。
跳舞达到一定境界之人最后需要突破的瓶颈并非力量,或者肢体、技术,而是自己对自己的束缚。表达自己以使他人接受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仍是一种比较低级的境界,而自己彻底释放让他人感受到自己的心和情绪才是一种真正的感染,尽管此时的舞者并不是为了感染他人而舞,也非为了自己而舞,只是纯粹的舞。这种层面上“舞”就是超越了自己的舞。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5:http://www.yulujidi.com/mingziwangming/chongwumingzi/51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