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善于解决问题,所以人生不用走弯路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请看下面这个小故事:一个人在11月出门游玩,不小心被卷入瀑布下的漩涡中。刺骨的冰水让他痛苦极了,他知道自己在冰水中的生存时间不会超过100秒。于是,他用尽全身力量向岸边游去。2分钟后,他的力气被耗尽了,他绝望地放弃了,然后被吸入漩涡底部,接着尸体被冲向岸边。
其实,这个人知道逃离旋涡的最好方式不是往外游,而是游向中心,潜入底部再游出来。然而,惊慌之下,他本能地选择了错误的方向和方法。
生活中,有许多人也如故事中的那个人一样由于这种或者那种的原因选择了错误的方向、方法,以致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让境况更加糟糕。而其根本却是不成熟的心智所致。以故事中的那个人为例,他本来是知道正确的求生方法的,却因慌乱而忘记了;倘若心智成熟,在危急时刻也能调整心绪,让自己冷静下来,找到正确的求生方法。
心智成熟的人善于自我调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理性地分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进而成功地解决问题。
尔森经常迟到,老板忍无可忍地对他说: “尔森!如果你再迟到一次,就准备打包回家吧!"尔森一听,心想:“没了饭碗还得了?一定不能再迟到了。”于是,连连几天他都起得很早。但尔森是个典型的“夜猫子”,这天他又睡过头了。尔森急匆匆地赶到办公室。里面悄然无声,每个人都在埋头苦干,正是一副暴风雨前的宁静的氛围。一个同事朝他使了个眼色,示意老板生气了。果然,老板板着脸朝他走了过来。
没等老板开口,尔森突然笑容满面地握住老板的手说: “您好!我是尔森,我是来这里应聘工作的。我知道35分钟之前这里有一个职位空缺,我想我应该是来得最早的应聘者,希望我能捷足先登!"说完,尔森满脸自责又充满希望地望着老板,就像个犯了错误等待大人原谅的孩子。yulujidi.com
看着他的样子,同事们忍俊不禁。老板笑着说: “那就赶紧工作吧!"尔森的幽默化解了老板对自己的不满,保住了自己的工作。
无疑,尔森是一个心智成熟的人,面对老板的怒火与被开除的困境,沉着冷静地分析了情况,压制住了自己的不满和抱怨,用幽默化解了老板的怒火,用机智保住了工作。
正如尔森所表现出来的那样,心智成熟的人是善于解决问题的,成熟的心智能让人生的航程更加顺利。
比如,选择一个“自己爱的”还是“爱自己的”人?选择一个自己爱的人,固然可以从己所欲、顺己之意、快己之情;选择一个爱自己的人,固然可以被捧在掌心、放在胸中、挂在心中,但事实往往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可与人言者十之一二。心智不成熟的人遇到这样的问题会非常纠结;而心智成熟的人却不认为这是问题,他们会选择自己所爱的人,然后努力去爱自己所选择的,他们懂得:爱,就是选择你所爱的,然后爱你所选择的。
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成熟的心智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是轻松生活的保障,是值得我们去培养并拥有的东西。
心智不成熟的人,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走入这种或那种人生误区,或不能正确认知自我,或自我设限,或一味拖延,或好高骛远……这些是我们人生不成功、生活不幸福的根本原因。相对地,了解、警惕、避开这些误区,将有助于让我们的心智成熟起来,会使我们远离许多“不如意”。
【错误的自我认知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古希腊戴尔菲城的一座神庙里,镌刻着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这是这座神庙里唯一的碑铭!它道出了人生成败的关键——正确的自我认知。遗憾的是,生活中很多人的心智都不够成熟,对自我的认知都是错误的或者是存在偏差的。
错误的或存在偏差的自我认知会给我们平添许多挫折。
美国女影星霍利·亨特曾经竭力避免自己被定位为娇小精明的女人,结果走了一段弯路。后来在经纪人的指导下,她重新根据自己身材娇小、个性鲜明、表演极富弹性的特点给自己重新定了位,出演了《钢琴课》等影片,一举夺得戛纳电影节和奥斯卡的最佳女演员。
文学巨匠歌德也曾经因为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错以为自己是一块当画家的料子,结果白白浪费了十多年的光阴。
……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生活中,都不缺少因错误的自我认知而走弯路的例子。这些例子不断地提醒我们——错误的自我认知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错误的自我认知会将我们引向一条错误的道路。比如,上例中歌德将自己的文学天赋误认为美术天赋,在成为画家这一条错误的道路上浪费了大把时光和精力。如果一开始歌德就能正确地认识自己,那么他定会更早获得成功。
错误的自我认知会让我们作出错误的决策。一个人将自我看得过高就会冒进,极可能陷入一败涂地的境地。同样,一个人将自我看得过低则容易优柔寡断,与成功失之交臂,甚至自己自暴自弃。
此外,错误的自我认知还会引发一系列负面心理,如自大、自卑、忿怒、妒忌等,给自己人生的道路设置重重障碍。
总的来说,一个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人,其心智是不成熟的,往往要在经历许多挫折、失落之后才能有所成就。
我们要想正确地认识自我,让自己的心智成熟一点,不妨从以下两方面来努力:一是通过认识别人来认识自己。一个人究竟有何种性格、何种能力,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交往、与他人共同协作表现出来。所以通过认识别人来认识自己,是认识自我的重要途径。心理学家提出的“镜中之我”理论所揭示的正是这个道理。“镜中之我”就是指人是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自我意识、完成自我评价的。
二是通过自我观察来认识自己。自我观察也有不同途径:第一,通过智力实践活动。人根据自己在记忆、理解、观察、想象、推理等经常的智力活动中的稳定表现,来认识自己在智力方面的能力。通过这些智力活动,相信自己有着何种的记忆、理解、观察、想象、推理等能力。
第二,通过自己反复的情感体验,来体察自己有何种情感特征、有何种意志特征等。内省智力是人类独有的,而且也是人类智力的高级形态。荀子那种“日三省乎己”的精神正表现了古代贤哲的高度内省智慧和对内省智力的不懈追求。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为了达到比较客观地认识自己的目的,应尽可能地把自我评价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相比较,在实际生活中反复衡量,找出两者间的差距。在这种衡量中正确地认识自己,建立一种正确的自我心像,让心智成熟起来。
【不可以过度紧张和疲劳】
师傅正在传授徒弟射箭的技巧。师傅问: “你的臂力强吗?”“当然了!七石的弓(古代以石论弓的强度),我常把弓拉满几个时辰都不放。”言语间自豪之情难以掩饰。
“很好!现在我要你把箭射出去!看看你能射多远?”师傅说道。信心百倍的徒弟忙用自己拉满的七石的弓将箭射了出去。
师傅看后,也随之射出一箭,用的是自己六石的弓,但是却比徒弟射得远很多。
看着徒弟惊讶的表情,师傅开口说:“强弓要虚的时候多,满的时候少,才能维持弹性,成为强弓。倘若弦总是被拉紧,就不可能射出有力的箭了。”
原来,箭射得是否足够远,并不单单倚靠弓的强度。弦绷得越紧就越容易断。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如果一味将自己置身于紧张的学习、工作中而不得丝毫休息,忽略我们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的承受能力,那就得不偿失了。对此,心智成熟的人往往有非常清楚的认识,他们绝不会让自己过于紧张和疲劳。
简单地说,为了更早成功,一直绷紧精神的弦,罔顾疲劳的感觉是错误的,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现,很可能会让我们在途中就崩溃离场。
对此,有的人也许会说: “好吧!为了走得更远,我不会罔顾疲劳的,会注意休息的。然而,紧张似乎是现在社会的常态,是大势所趋,况且,紧张也能促进效率,不是吗?"的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信息量的快速增长,我们所要承担的工作量以及要学习的知识量也相应地增加,工作节奏、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心理负荷日益加重。学生学习紧张,运动员训练紧张,职场人员工作紧张……这个社会中的人们几乎都难以避免紧张的困扰。
很多时候,那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或尚未完成的工作会如影随形。但是,过度紧张的确不可取。
一个心智成熟的人绝不会因为适度紧张能够促进效率而让紧张变成常态,任由紧张伤害自己。
人在做事情的时候精神是需要适度的紧张的,这是人类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因为,适度的紧张,可以集中人的注意力,帮助人迅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我们常说万事过犹不及,倘若过度紧张了,就可能导致失误或失败。人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浑身肌肉收缩,呼吸局促,心跳加快,思维也会停滞。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大脑中会一片空白。这种状态下,做任何事情都不会取得好的效果。考试时如果过于紧张,不仅会影响答题速度,还会影响做题的正确率;百米冲刺时如果过于紧张,不仅不会让自己跑得更快,还很可能导致迈不动双脚。
另外,人如果长期、反复地处于超强度的紧张状态中,就容易急躁、激动、恼怒,严重者会导致大脑神经功能紊乱,这不仅不利于心理健康,同时也不利于身体健康。
因此,我们应该成熟一点、明智一点,大声地告诉自己: “过度紧张真的不可以!"然后,适时积极主动地调适自我。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因为善于解决问题,所以人生不用走弯路:http://www.yulujidi.com/mingziwangming/chongwumingzi/5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