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问人生-人工智能3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同程度地体验着虚幻,也需要这种虚幻,还在不同程度地依赖这种虚幻。体育爱好者对一些赛事如痴如狂,虽然不是自己在参赛。人们对小说、电视剧中的人物、情节,明知是虚构,但也为之纠结动情。小的时候我们喜欢玩玩具,幼儿园的阿姨还带着大家做游戏。长大了其实也一样,只是玩具和游戏更高级和逼真一些罢了。很多年轻人对游戏、网络痴迷,随着游戏的智能和逼真程度越来越高、网络速度越来越快,依赖的程度还越来越强。将来,人是否可以在浸泡于某种营养液中后,就完全地生活在电脑产生的虚拟世界中呢?这是关于生命意义和存在的价值问题了。
人只是需要一个能够互动的世界
曾有位长者问一位小朋友:“如果‘真实’平淡无味,像是一坨浆糊,而‘虚幻’却是有声、有色、有享乐,你要选择哪个?”小朋友想了一会儿,“我宁可选择‘真实’,不然的话,我会感觉不踏实,因为随时都可能不在了啊!”
人本能地对真实感兴趣,所以一直都在寻找宇宙的真相,遇事常想,“这是不是真的?”其实宇宙没有最后的真相,你认为是的,就已经是了!
我们为什么会纠结于事物的客观性、真实性呢?其实我们背后的心结是我们所需要的控制力。稳定的属性和规律,是我们施展控制力的前提,不能今天和明天不同,这里和那里不同。过去人类一直从事的,就是发现规律以提高自己的预测能力,同时延伸自己的行动能力。如果说是这样,那必然乍看起来是这样,仔细看又不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待会儿又不是这样了,人又如何能够安安心心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呢?其实,除了自己一定是绝对的真实以外,可能就再也没有绝对的真实了。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幸福地生活。我们生活的宇宙,只要是个相对稳定而又没有自相矛盾的世界也就可以了,“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很多时候,假的和真的对自己而言也没什么区别,没有真的时候,假的也行。
在大多数时候,真实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假象是被真相掩盖了的真相。一个事物如果一直都没有发现是假的时候,其实就是真的。当知道是假的时候,也是真的,只不过是另一种真相而已。我说“我说的是假话"时,其实我说的是真话。yulujidi.com
虽然真实是相对的,但人类的天性是追求更加真实的东西。作为一个社会意义上的人,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权利和要求,希望越真越好,而不是越假越好。除了一些善意的欺骗和良好的祝福以外,造假都是绝对的罪恶。自己骗自己是他自己的事,但谁都不会愿意被别人欺骗,除非能骗一辈子,但能骗一辈子的欺骗,就不是欺骗了。
对于人,物质的那种真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自我感觉所起的作用和效果,即便是虚幻的。
人需要一个基本稳定的世界。
如果我们看到的(以及听到、闻到……)和我们想象的完全不同,我们将无所适从,就像我们第一次骑自行车一样。如果我们感觉到的和想象的完全相同,我们又将在精神上失去对这个世界的欲望——兴趣。
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物质是稳定的,如果变化,总是有原因的,即便是随机的,也满足一定的统计规律。物质的宏观属性,是被更微小的物质的属性决定的,所以我们不断地去拆分物质,企图寻找到最终的不能再拆分的物质。
过去的经验也告诉我们,精神是不稳定的,没有空间和时间属性,没有精确的规律可循,每个人的思想都不一样,不知道在哪,也不知道从哪来的,到哪去了,没有结构,无法拆分,所以我们本能地排斥类似精神的东西,干脆认为精神之类的东西不真实,是虚幻,不存在。
我们有丰富的控制物质的经验,很多物理定律都在精确地运行着,在日常生活中从未出现过例外,但对精神方面的事,却往往是束手无策,搞不懂别人是怎么想的,改变不了别人的思想,就连自己是怎么回事都不明白,即便不满意自己也没有办法。
如果虚幻是稳定和可控的,那么生活在虚幻中也没有什么不妥,这种虚幻,和真实又有什么不同呢?人不仅需要一个稳定的世界,还进一步需要这个世界是可控的,哪怕只是其中的很小的一部分。
通俗地说,我们需要一个能够互动的世界。
什么才是真实
在形而上学的意义上,绝对的真实是指恒定不变,没有时间属性。通俗地说,就是不能产生,不能消灭,不会变化。如果变化,变化的只是形式,而且背后一定有不变的存在,那个被称为本质的东西就是真实。真实的,首先必须是存在的。
我们通常认为物质世界是真实的,以手中的杯子,眼前的桌子、墙壁为例,如果它们在那里就会一直在那里,难道还会突然消失不成?我们通常认为,身体是真实的,灵魂是虚幻的。但这些概念也只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人们的经验而已。就我们的身体而言,身体时刻处在新陈代谢之中,一段时间后,组成我们身体的细胞、分子、原子早已不是我们原来的那些了,如同“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个部队不变的是他的建制。我们通常看到的宏观物体,例如河流,虽在那里,但“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①”。河水是流动的,而且没有人能保证这条河明天不会枯竭或改道。日常生活中的杯子、桌子之类的宏观物体,其实也是一样。它们是由分子、原子等基本粒子组成的,而基本粒子又是由更小更基本的粒子组成,越小的粒子寿命越短②。我们看到的宏观物体,瞬间就已经再不是原来的那些物质了,而是大体上还是原来那个样子的另外一堆物质而已。相对论认为,物体的质量随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反过来也可以认为,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泯灭,例如正电子和负电子碰撞后会成为光子,核反应中亏损的质量也变成了光子,而光子有能量而没有质量。虽然目前认为封闭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守恒,但封闭系统的存在本身就是人的假设。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只是生活在一个很小的未被封闭的局部,不能说物质和能量就是能不生不灭,物质在质量亏损后变成了光子,如果光子携带能量射向了太空,有可能就一去不复返了,这时,还有什么能保证这些光子不会最终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呢?弦论认为,基本①出自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这也是哲学上的一个著名命题。
②例如,π士介子的寿命大致为2.6×10-8秒。
粒子的泯灭和诞生是同一物质——弦的两种表现,不同的基本粒子是弦的不同表现,但弦又是什么呢?如何证明是同一根弦还是不同的弦在那里振动呢?这就像我们每天8点看到一个人站在大门口,但是不能确定那个人就一定时时刻刻地在那里一样。物质世界中的任何事物总是在运动和变化的,也只有在运动和变化中才有可能被感知,物质的真实性又是指什么呢?我们觉得物质是真实的是因为物质表现出了相对稳定的现象、规律和相互关系。但人所知道的,永远都只是物质不断重复表现出来的现象,以及现象背后的现象(常被称为真相、本质)。是否有最终的真相存在,是否是同一批物质在那里表现?这不知道,也不重要。这就像你每天八点打开收音机听广播,你不能确定播放广播的是否是同一个人,也不知道广播是一直在播送,还只是每天八点才播送。这里要说的是,个人及其人类,只能知道很短时间、很小范围、非常有限层次的一些关于物质世界的现象。我们看到的永远都只是物质的现象,而不是物质本身,这也是现代弦论的基本思想。既然不可能知道最终的物质是什么,又如何能肯定永恒不变的物质存在呢?一个人在一间黑屋子里和另一个人对话,这个人是无法知道和他对话的那个人在哪里,是他本人近在咫尺之内,还是一对喇叭和麦克风在那里,而人却远在千里之外?如果是文字聊天,甚至还没法知道面对的是一个人?一群人?还只是一段计算机程序?物质世界遵循一些长期稳定的规律也只是可能,物质世界未必就永远都是有规律和有固定的相互关系,因为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描述,其实都是对自己感知的描述,而不是物质世界自身的属性,虽然人的认知正在逐步接近物质世界的本来面目。但人类的认知是有极限的,任何定理定律都不能保证明天仍然不会有反例出现,很难说是否会在将来的某一天,人类目前认为是稳定可靠的规律被完全推翻。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叩问人生-人工智能3:http://www.yulujidi.com/mingziwangming/qiyemingzi/51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