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字网名 > 企业名字

探索一种健康的人生哲学2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探索一种健康的人生哲学2

我们年轻人阅历实在太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处在形成阶段,连这位心理教师都担心被带偏,就更不用说我们这些天真、单纯的孩子们了。一些哲学家的思想表面上讲得似乎合情合理、头头是道,甚至还有严密的逻辑论证,但在背后却是别有目的。比如奥古斯丁的理论就是为了传播基督教而刻意将柏拉图的理论基督教化。叔本华有一整套经过层层论证的悲观主义哲学体系,提出禁欲,然而叔本华自己却醉身于声色之中,活得逍遥自在。

因此,我不倾向于年轻人读哲学专著,然而,我并不反对思考哲学问题,这样一来锻炼了我们的思维能力,二来随着我们人生阅历不断丰富,很多先前的问题会迎刃而解,那是属于我们的真正知识,而我们也在此过程中变得更加成熟。

探索一种健康的人生哲学2

一个月前,我同样经历着对生命价值的困惑,但对于找心理医生咨询这件事总有所保留,这里暂且谈一下我的想法。在心理咨询中,去咨询的人是那些尚未形成稳固价值观和信念的人,心理医生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结合咨询者的经历而给出建议,这些建议是带有很大主观性的。

我对心理医生所说的“年纪太小,自定力不够,少看哲学书”是不认同的,这种不认同是坚定的,那这种心理咨询岂不无用?什么叫“害怕一些不正确的思想会把自己带偏"?村上春树说过"很多事情并非有绝对的是或非,只是看法相左"。何谓"正确的思想”、"不正确的思想"?思想这种东西本来就是很个人的东西,是很难作出是非判断的。

多读哲学书肯定是有好处的,量力而行即可,哲学的作用不在于你是否理解了某位哲人的著述,而是在于它可以对自己的人生起到积极的作用。

(1)“一些不正确的思想会把自己带偏”。我认为这可以通过细致地学习哲学解决这个问题。先哲们的思想都具有合理性,因为他们都必须首先说服自己,但他们的思想都必定具有时代以及他们自身经历的烙印,他们的想法都会有相应的前提和假设。如果在理解先哲的思想时能厘清他们的关系,从比较客观的角度去解读,就不那么容易走偏。yulujidi.com

(2)我认为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可以让人摆脱生活中的琐屑。面对世界本源的思考,面对物质与思维关系的思索,生活中鸡毛蒜皮的事情便显得微不足道,因而人们才不会为这些小事而烦恼不已,这其实也是哲学给心灵的慰藉。

生命的意义确实需要通过实践才能慢慢懂得,但是从这一点来讲,既然有实践来检验我们的想法或他人的想法,那么每个人未必会被一些邪门歪想给带坏。我很喜欢这句话:“人是万物的尺度。”诚然有些自傲和无知,但这何尝不是一份很好的自信呢?我们没有任何经历,但是哲人们的思想,我想轻信是不可,但是若能慎重思考,认真检验,不管其正确与否,只要能与自己的生存哲学不相悖,我还是可以相信他们的思想。哲学思想良莠不齐,我们不必否认,但是作为探索生命本义的人来说,如果能够自觉去思考一些问题,冷静理智处理那些问题,对自己来说未尝不是一种成长和收获。错与对,全不过是自己对问题认识的一个片面判断,可以说世上本无错对,倒是因我们对它的探索局限了,因而我们的认识、想法也全都受到了局限。至于相信谁,我觉得对于自己而言,选择那些让自己生活得更好的就可以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辩证去思考弊哲学问题或许是正确的选择。的确,我也听我的老师说过:太深地去研究哲学,会陷入一个很痛苦很恐怖的境地,会使自己非常茫然,不知道朝什么方向走。我个人是这样看的,我们之所以不能去辨别是因为我们没心去辨别,也就是失去了好奇心,我们之所以没心去辨别是因为我们觉得最重要的事情不在此,我们还要忙别的,然后我们在集中精力去忙那件我们认为是最重要的事时,我们的整个世界都是收缩的,会不敢去接触很多东西,只是为了确保去做心中认为最重要的事。但心中认为的那件最重要的事真的是最重要的吗?而后,当我们发现最重要的事其实就是把握现在的时候,我们的“好奇心”才会重新归来,才敢去从纯理性的角度去看所有哲学书,因为心中没有顾虑。只有做到没有了顾虑,我们才能做到纯理性;做到了纯理性,我们就有去辨别一切哲学书的能力了。因此,不应相信哲学,也不应相信心理学,应相信理性。

生命的意义在于尝试和创新。我认为,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可以看哲学的书,可以尝试去想晦涩难懂的问题,但是一定要博览群书,这样才不会在某一条有可能是错误的道路上涉足太深。只有当我们读的书更多,接触的思想更深远时,我们才会发现一种与自己思想更靠近的哲学,甚至形成一套自己的有系统的哲学。年轻人没有经历人世是必然的,但这并不是回避他人哲学思想的理由,经历人世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接触更多的哲学同时有助于我们在经历人世后发现这些问题许多伟大哲人也曾经历过,他们是怎么解决、看待问题的,而他们从问题中得到的收获跟我们有什么不同,这些都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

其次,我们理应相信大师们的经典,不要什么书都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我们对待书,尤其是哲学类书籍的正确态度。如果无论读什么书都信,我认为是太幼稚的表现。我们应当站在一个外人、旁观者的角度去欣赏那些哲学苑中的奇葩,而不是见一朵是一朵,为了一棵树放弃一片森林。同时,读书如果不深思,那又有何益?看哲学书如果不带着投入的心去看,是没有什么收获的,千万不要怕入迷,但不要钻牛角尖,多交流,与同学、长辈、老师交流是最好的途径。

就材料的问题我有自己的观点: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从哲学角度解答,这应该是涉及实践与理念之间的关系,也是自古以来许多哲人所争论的,这里我想提出自己的看法。年轻的生命是一张白纸,成长的过程是一种“试错”,结合目前大学生身份,我倡导多去尝试多去看前哲著作,看完《梦的解析》与《论现代的后现代主义》,我就感触良深,也许许多内容、问题我们不懂,其实也不一定有人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艺术细胞,信仰与信仰无争,在真实世界里用实践来检验,做一个阅历丰富的人,同样的人生长度才会更有意义。记得“小马过河”的故事,别人的经验之谈不一定完全适合自己,叔本华的痛苦生命是指在生命中会不断遇到挫败,但假如没有这一点一滴的痕迹,我们的人生会极其空洞,这样的人虽然活着,其实已经死了。我们完全可以透过书本与前哲人对话,当我们学会思考与判别时,我们就成熟了。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在思辨中前行,人生更精彩。

对于哲学、心理学书籍,以及一些问题的转发,我向来是率性而为、自然而行的。当我对道家产生兴趣之时,我会翻阅老庄;当我对人生的意义感到困惑时,我会展开思考。我追求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心动如流水。当我产生兴趣、产生疑惑时我便会顺应天性(或者说是“心性”)去探索它。至于说接受哲人的思想,我认为此“接受”往往非接受。我初一就会背论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是四年之后的高二我才理解了这句话,才知道了不为人知之苦以及为人所知之乐,但我这种理解,想必又跟那些人世多年之人的理解大不相同吧。读哲学书,我们往往是记住、不假反思地记住了哲人的思想。只有阅历和思考,才能让你接受,或者拒绝它;而只要思想为你所接受或拒绝,思想便是为你所接受或拒绝的思想,与哲人无关。

我也对叔本华的思想有所了解,他的思想精华是“人是无幸福可言的,幸福只是痛苦的短暂间歇,因为人的痛苦来自人的欲望和追求,而很多欲望是没办法得到满足的”。我也很赞同这个观点,但我依然生活得很乐观,哲人的思想摄取和你的生活方式选择是两回事,哲学和心理学对于大学生的成长都有指导作用,两者都重要,它们并不是鱼和熊掌只能取其一的关系。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探索一种健康的人生哲学2:http://www.yulujidi.com/mingziwangming/qiyemingzi/51417.html

网络推广就上 58aisou.com

语录基地网

http://www.yulujidi.com/

| 陕ICP备18015394号

句子大全网 | 语录基地网 语录大全

让文字诠释最美的心声

让文字的温度,温暖生活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