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字网名 > 企业名字

叩问人生-放弃自私与自我2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叩问人生-放弃自私与自我2

“最终都是为了自己"中的“自己”说的是自己的心愿,而心愿本身和实现的手段并不排斥是利他的。

①为所欲为是人最初的终极目标,但这又是做不到的,这种企图往往还得不偿失,如果坚持,反而都是以自我的毁灭而结束。能力的增长缓慢而有限,而且人会遭遇无法逃避的死亡,只能有所为有所不为。退而求其次,争取不被控制。为安全的需要,也会主动改变自己,使自己适应环境。

叩问人生-放弃自私与自我2

超越人的原始属性——走向无私

在一次大灾荒中,人们纷纷逃难,一个传教士跟着逃难的队伍一路布道,想向难民宣示上帝的仁慈和无所不能。一路上他见到了无数的悲惨,饥饿、疾病、欺骗、抢劫、乱伦,人性的痛苦挣扎、人和人之间的血腥屠杀,人吃人、狗吃人。于是他困惑了,万能的上帝知道这些吗?为什么不来拯救大家呢?难道这是上帝故意的吗?他带着困惑回到了教堂,向主教请教。主教说,这都是魔鬼干的!传教士又困惑了,上帝不是万能的吗?为什么总是打不过魔鬼呢?既然打不过,为什么还要信他呢?其实,魔鬼就是人心中的自私与邪恶,而上帝则是人心中的无私与善良。生命的最初意义是“活着”,最后的意义是无需“活着”——向“神”进化!

人的生命就是一个神战胜魔的过程。

无条件的利他行为在动物界中还能有所发现,但在人类社会却很难实现,这也许是夏娃和亚当吃了禁果,获得了智慧,明白了自我,于是有了狡诈的缘故吧。虽然利已的目的始终都是不能否定的,利己的行为也是目前人类,乃至生物界最普遍和处于主导地位的行为模式,但利他的目的和行为也是必然的,无条件的利他行为还必须得以最终实现。yulujidi.com

任何人都不是从石缝里钻出来,然后呼吸着空气就能好好地活下去。如果哪天地球人准备离开地球了,慷慨地把地球上的所有东西都送给了你,你会愿意独自留下吗?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有了人类社会的存在,人的生活才变得如此绚丽多彩,让人流连忘返。

有人和上帝讨论天堂和地狱的区别问题。上帝对这个人说:“我先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他们走进一个房间,屋里有一群人围着一大锅汤,每个人看起来都营养不良,又饥饿又绝望。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只可以够到锅的汤勺,但汤勺的柄比他们的手臂要长,自己没办法把汤送进嘴里,他们看上去是那样的悲苦。

接着上帝把这个人领入另一个房间。这里的一切和上一个房间没什么不同。一锅汤,一群人,一样的长柄汤勺,但大家都在快乐地歌唱。

“我不懂”,这个人说,“为什么一样的待遇与条件,而他们快乐,另一个房里的人们却很悲惨?"上帝微笑着说:“很简单,在这儿他们都在喂别人。”

从合作的角度,生命的延续需要和异性合作,思想的传承需要和后代合作。从原始人战胜凶猛的动物到现代工业生产一个基本的生活用品,也无一例外地需要合作。合作不可避免地要利他,甚至是有目的地利他,才可能得到利己的结果。此外,人还需要有精神上的共识和情感上的共鸣。如果你整天面对一些痛苦不堪的人,自己无论如何也开心不到哪里去。

人在成长过程中还会逐渐明白,人一切行为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得到精神上的快乐和心理上的满足。而精神的快乐并不和物质财富的多少成正比,尤其在基本的生存保障很容易得到以后。快乐和幸福更多地是需要自己安安静静去体会和发现已经拥有的,而不是贪婪无度、费心劳力地去掠夺和占有更多的。财富到了一定数值以后就只是一个数字游戏,和打扑克牌是一回事。人一生又能吃多少、穿多少、用多少呢?又如何能满足于日复一日的吃喝拉撒呢?自然地会去提升自己的感悟能力,追求精神上的崇高享受。物质是不可复制的,资源是有限的,追求物质享受的人,完全不矛盾的既利人又利已是不可能做到的。一块蛋糕,我多吃了一分,你自然就只能少吃点。所谓双赢,只是共同把蛋糕做大点、比过去多分点而已。倡导大家提高修为、更多地去追求精神上的享受还因为,精神上的快乐可以无限复制、放大和传播。

人在成长过程中还会自然地去思考生命的价值、灵魂的归属和自身存在的永恒意义。当把自身作为环境一部分的时候就会有意识地彻底放弃自私和自我,以自我牺牲来达到完全无私的境界。如同"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在自己的死亡已是在很短的预期中的时候,如果主动牺牲可以换取他人的生存和利益,人很容易采取自我牺牲的行为。人在晚年,当自己已经没有太多欲望时,人的利他行为会逐步起到主导地位。如果人在离死亡很远之前已经能够放弃自私了,自己也就能真正地快乐起来了,人类社会也就成为了传说中的天堂。

最大的自私是无私,是用无私去实现了的最大的自我。从宏观来看,人的一生,是一个从自私走向无私的过程,这是道教所主张的“天人合一”。人是指“我”,天是指“非我”,我虽不能否定我存在的原因,但存在的结果却是我不存在(天人合一)的原因。自私的本质是维护自我的存在,但人最终会不存在,放弃自私其实是必然,区别只是主动还是被动,是否能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和幸福。快乐来自于人的主动行为。如何生下来是你父母的事,而自己只有如何去死的问题。讨论如何不死,死后会怎样,和讨论爹妈是否应该生我,该把我生成什么样子,同样都是些毫无意义的事情。唯一该做的是,在能活的时候有幸福,在不得不死亡的时候也能找到极限的快乐,从而采取主动的终极行为,轻松地放弃自我。极限的快乐,也是最终的快乐,只能在自我牺牲的主动行为中体验到。到达这个境界需要人一生的修为,但每每迈进一步都是在放下,都能得到来自轻松自在的精神享受。

精神上的享受还可以直接来自人本能所具有的同情能力,即能够感觉到环境中的喜怒哀乐,他人的快乐直接使我感到快乐,只是需要有意识地去提高这种能力,放大这种作用。

2011年,杭州的一名年轻母亲冒着生命危险徒手接住了一名从10楼坠落的女孩,动机却很简单,“这是本能,是一个母亲应该做的事情。”

广义的同情,不是单指怜悯他人的苦难伤痛,而是“我”和“非我”之间感染上相同情绪的现象。例如别人开心,我也开心,别人痛苦,我也会痛苦。一只毛毛虫对同伴被折磨会毫无反应,如果人也这样,那么和毛毛虫之类的低等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同情现象发生在有一定共同属性的个体之间,甚至发生在人和宠物之间。彼此之间越相似、越接近,就越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相似和接近的涵义很广,亲人之间是血缘、生活经历的相似,还有相同的种族、国籍等等。同情现象最为明显的是母爱和父爱,其次是恋人之间的情爱,再次是对父母的关爱、亲朋好友之间的友爱和陌生人之间的仁爱,延伸到对社会的博爱,对大自然的热爱等等。这种情和爱起初是无意识的,但人有把这种情和爱延伸、扩大和升华,上升到理性的能力,成为人的精神需求,有意识地付出和得到情和爱,因为知道这样世界会很美好。亲情作为人的本能,首先自然地约束着人的自私性,生养过子女的父母有这样的心理体验,在没有孩子时,认为自己的生命最重要,一旦有了孩子后,会自然认为孩子的生命比自己的一切都重要,这种心理的变化,忽然间,还不需要谁来说教。

汶川地震后就有人坦言,“地震来临时,除了我的女儿,我谁也不救……”人的生物特性,始终是人性的决定性因素。

同情现象继而会延伸出无条件的施爱和被爱。在这个过程中,自我的物理边界被淡化了。一个社会共有的同情心,包含在了我们常说的良知、良心,这是人的普遍属性,称为人性。没有人性的人,不配做人,不必像人一样去对待也不为太过。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叩问人生-放弃自私与自我2:http://www.yulujidi.com/mingziwangming/qiyemingzi/51390.html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评论底部广告位

语录基地网

http://www.yulujidi.com/

| 陕ICP备18015394号

句子大全网 | 语录基地网 语录大全

让文字诠释最美的心声

让文字的温度,温暖生活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