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人生的三个困惑7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哲学家就是如此,苏格拉底接近真理后,说:“我死了,你们活着,谁的路更好,唯有神知道。"首先,哲学是一门提炼人生、社会、自然之中规律的充满智慧的学科。这样的一个学科具有两个非常独特的特点,一个是它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另一个是探索真理的要求迫使它必须相当严谨。所以哲学家探寻真理是一种职业的要求,如果一个哲学家不致力于探寻真理,那么他将不是一个合格的哲学家。
其次,人类认识真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的规律、理论一旦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求,自然就会被认为是真理,但是真理有一定的适用范围,社会要不断和谐地前进,就必须在真理依然普遍适用的情况下去发现新的理论,否则就会出现像鸦片战争时期的剧痛。一个制度,一个理论发展到巅峰的时候,往往就是一个问题、病症开始出现的时候,但是当人们还在享受这种理论所带来的巨大成就时,往往不愿意花太多时间考虑当下危机的存在,而这时候哲学引领社会的这一要求再一次将哲学家推往考虑危机的境地。这样对于哲学家本人而言,是一种职业要求,更是一种社会责任。而对于大众来说这无疑是扫兴,所以历史让民众与哲学家在这个时候站在了一个对立面上,产生了矛盾。
理性更多是出于对事情程度与结果的考量,无论对于哲学家还是普通大众,他们要理性地作出选择必然要考虑后果,而真理往往在一段时间内只有一个,它本身是不允许妥协的,而人性是人作为动物的本性,一般是安于享乐,贪生怕死。所以我们在处理理性与真理之间关系的时候要注重对人性与个人正义的平衡,既不要因为过于理性而放弃探寻真理,也不要为真理而放弃生命!
学习哲学无疑能使一个人看得更高、看得更远,同时哲学的严谨也会使你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出一种修养,但是我们必须明确,哲学仅仅是一种思想,它指导我们实践,让我们实践得更好。但是解析人生的三个困惑学习哲学的乐趣与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指导实践,也在于我们的思辨过程。至于其可行性,是否要用于实践,我们将不作强求,这毕竟不是哲学家的任务,我们必须做到能行则行,不妄行,以免牺牲生命。
无论是在远古时代,还是现代社会,都会有哲学和哲学家存在。哲学是产生关于“真理”、“本质”、"世界与人"等棘手问题的机器,哲学家就像是工程师一样守在这台机器旁,看着它运作,并试图找到一种能力使这台机器永远无外在条件地按他自己的想法运作下去。这种方法可以说成是真理。当你孤立了人群,埋头于哲学的寻找和研究时,你所发现的“真理”逐渐侵占你的意识和思维,排挤掉旧的“蒙蔽的黑暗”时,你自然为之付出巨大代价,放弃一个看似美好的现实。20世纪西方哲学百花齐放的状态,让我们的意识和前进道路受到空前的冲击,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在黑暗的摸索中找到唯一“自我选择”,不受客观事物影响和经验左右的便是“哲学沉思”。人在向前走之前往往要最先确定“自己在哪里”,而更前的便是“自己是谁”,这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哲学的沉思得到解释时,会使哲学家产生“孤立感”和“超时代感”。哲学家与民众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前者意识到的是本质,而后者只追求表象。人也只有通过理性的思维模式和非理性的阶段性探索,才能冲出界限,探求真理。人性是在“走向真理的道路”上分为了两种,一种是狂放的,利己的、固执地争夺一切;另一种是理性的思考,判断价值,追溯本源。大多数哲学家属于后者,哲学给了人们一个机会去开启“思维里封闭着的门”,让你认清自我,突破思维的局限性,通过不断地验证、发展,使个人坚持的真理完美化。在反思以往经验时,正反两方面的剖析使真理更加可靠。在批判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矛盾、使之激化,即使“众人皆醉我独醒”,但至少人生的意义不再腐朽、眼界不再拘谨,通过批判宣扬哲学的思维方法。或许尼采根本没有疯,只是他一个人醒了,而我们都醉了。学习哲学若能在不断地反思与批判中找到灵感,解决问题,甚至只是发现问题,那么这条指引人类前行的道路就无疑是可贵的,值得遵从的。
对试题中提到的问题其实我们应该抱以理解,这就是人类真实的一面,虽然人们极力不想去承认,就像尼采哲学一直饱受世人批判一般,因为人是有等级之分的。首先我没有任何的种族歧视观念,只是我们应该理性地认识到人们的能力是有差别的,正如尼采所说的超人与群畜。哲学家通过自己敏锐的调查以及超出普通人的阅历,如实发现了真理,但这些真理肯定是很难为民众所接受的。首先是出于某些提倡民主、平等或者类似想法的人极力地掩饰个体之间本身存在的在认知等方面的能力的差异,不管他们出于何种目的,但这种行为的后果是严峻的。由于这种伪平等的盛行以及人性固有的自卑感会排斥那些会威胁到自己的灵魂的先进性的事情的发生,所以当常人无法接受、无法理解的想法出现时,"民众"会毫不犹豫地予以否决,这就是所谓民主的弊端,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作为评委的民众却是属于多数的群体。这就正如“群畜”很难理解超人的思想一样,民众对于哲学家思想的把握程度也就可想而知,所以哲学家只能是站在时代前列的,他们对于真理的把握是超前于民众的。我很反感用理性去衡量人性与真理,因为我个人比较偏向于尼采的哲学和实用主义。真理不是出于理性的思辨,真理是因为服务人类的需求而被超人找寻出来的自然规则,再者人性本身就不是理性的,人性的本性是一种动物性,就如尼采的权力意志或者说生命意志。用理性去衡量一种本身就不以理性为原则的东西是没有意义的,至于学习哲学的意义也许有人说是为了求真理。对此我不反对,只是我对真理的理解上偏向于采用实用主义解析人生的三个困哲学的思想,学习哲学只是使哲学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并非单纯地学习所谓的哲学。我比较反对脱离人、脱离万物的空中楼阁式的传统思辨哲学,我认为哲学是为人类服务的,或者说是为人性服务的,学习哲学就是为了更好地把握人性。yulujidi.com
如同文中所说,哲学家的悲哀是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状态,哲学家的悲哀并不等同于民众的悲哀。哲学家讲求世界观,讲求方法论;民众讲求衣食住行,讲求生老病死。哲学之于哲学家,如同生活之于民众,哲学家对真理有不懈的追求,而民众对于自己如何过得好的兴趣大于对追求真理的兴趣。理性并不代表要像哲学家一样地去寻求真理。人性大多趋于对自己有利的方面。一个寻求真理的严谨的人,一定是一个理性的人。真理是永恒的,理性是清晰的判断和逻辑上的辨别,人性则是人被社会“常理”、"流传已久的真理”耳濡目染地打磨的烙印。学习哲学是为了使自己有更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能令自己对眼前的事物有清晰的认识和判断。诚然,学习哲学不能因此被刻上“哲学家的悲哀”,学习哲学是助人清醒地认识社会的,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好而不随波逐流,能使自己敢于理性地面对这面擦拭得太干净的镜子,敢于理性地面对这个社会,敢于理性地面对真实的自己。在反思的同时,敢于大步向前进,而不是号泣或悲鸣。
哲学一直被普通的民众当成一个“缥缈”的存在,好像它离我们的生活十分遥远,远到不可及。尤其是现在,有些人问我“你是什么专业的",答曰“哲学系逻辑学的”,又问“那你以后干什么,整天苦思冥想吗?"这就是哲学在大众心中的地位吗?我有一段时间也很为这个问题苦恼,哲学真的只是离真理的思想很近,离生活很远吗?哲学不停地追思“真理”、“存在”等一些终极问题,而哲学家用他们的理性去探索,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可喜的是哲学这门最古老的学科之一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发展出了各式各样的答案,遗憾的是至今这些问题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不过很有意思的是,那些没有接受过正统哲学教育,也没有读过什么哲学专著的人可以很自然很肯定地回答这些问题。"真理是存在的",这是我只读了3年书的外婆的答案。哲学家们却不能肯定这个答案,因为他们思考了很多,追问每个句子每个词语的根源。皮尔斯认为真理是存在的,我们最终是可能达到的;克尔凯郭尔说真理只存在于上帝手中,我们只能向它奔跑靠近;尼采说这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真理。于是哲学史上就这个问题吵了几千年,也离普通民众越来越远。哲学家们关心这种终极性问题,大众关心的是日常生活问题,两者的偏离似乎越来越远。人们为什么不愿去思考哲学,是因为如文中所说的为了逃避现实的丑陋?不见得吧,正是因为现实丑陋,人们才无力去思考,而是选择去直面。一直以来,哲学的工作都是那些没有生存压力的人做的,所以真理的探索与理性的思考还不如一个快乐的梦境!人们接受简单易懂的事实——这里称之为“常理”,尼采说没什么真理,只是那些长得很像真理的东西很有用才被认为是真理。的确如此,对于普通大众而言,这的确是最易接受的,而有些人则"尾随当下正流行的事理",也是因为事物的发展有各个阶段特性,当它有利于人们,自然会被接受。所以这种没有大众基础的学科,自古以来都是如此,只是少数人从事的工作,苛责大众没有什么必要吧!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解析人生的三个困惑7:http://www.yulujidi.com/mingziwangming/nvhaimingzi/51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