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问人生-人工智能5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苹果砸到牛顿的头上,于是牛顿意识到有种东西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一定存在,因为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就命名为“万有引力”。但在牛顿之前,肯定也有不少的农夫被苹果梨子之类的什物砸过,但却没有人意识到“万有引力”的存在,这是为什么呢?牛顿知道天体运动的规律,也许当时还正在苹果树下思考天体运动规律的由来,如图1-23一个苹果砸在了牛顿的头上果假设"万有引力"的存在,也就是苹果和地球的关系与太阳和地球的关系其实是一样的,就可以很好地解释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规律。而其他农夫的思想、视野并没有如此宽阔,把苹果掉到地上的现象解释为苹果“本来如此”就已经足够了,不需要去假设什么“万有引力”的存在。
现在大家都认为“万有引力”是存在的,因为这既能解释为什么苹果砸牛顿的头的现象,也能解释天体运动的规律,但"万有引力"需要"超距离作用”,和我们日常经验不符,于是又假设了“引力场"的存在。如果不假设“万有引力”、“引力场”的存在可以吗?同样也是可以的。爱因斯坦解释为空间是弯曲的,人所受重力是和人在电梯中电梯加速向上运动所受到的力是同一回事。因为爱因斯坦发现了诸如质量变成能量后“万有引力”会消失的这样问题。现在我们都相信,爱因斯坦的假设,仍然不是最终的解释。例如,还可解释为是另外维度的相互关系,使两个物体看起来有吸引力。
如果解释为“本来如此”,甚至解释为“被另一种高级智能体设计的程序设定如此”有什么不可以吗?牛顿后来就把“万有引力”解释为“上帝之手”。想想我们和鱼缸里养的热带鱼的关系,如果我们天天给鱼定时喂食,鱼是想不明白为什么“天上总是掉馅饼”的,在他们看来就是“本来如此”的嘛,就像我们看到太阳天天按时出来一样。其实我们无法肯定,我们之外是否有更大的、更高级的智能体的存在,也许在他们眼里,我们就像是鱼缸里的鱼、地上的蚂蚁一样。鱼缸里的鱼永远突破不了鱼缸的限制,人也无法突破光速、绝对零度的限制。
目前的物理定理,运动规律,没有人能保证明天不会出现例外,就像鱼缸突然被人砸破了一样。而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是在不断发现例外后,逐步建立起来的。没有绝对的真理,只要能解释已知的现象就行,直到发现例外为止,然后我们再去假设和验证。
既然可以假设引力场的存在,又为什么不可以假设精神元素的存在呢?试想,真正意义上的物质元素能找到吗?人一直在寻找最后的物质元素。拆分物体,得到分子、原子,当人类发现元素周期率时,还以为原子是最小而不可再分的物质了,称为物质的元素,其实我们现在知道,原子只是化学性质的最后保持者,还远远谈不上是物质不可再拆分的最后元素。原子还可以继续分割拆解成中子、质子、电子和更基本的粒子,最后发现基本粒子“抓不住”了:不能同时测量基本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最后干脆说没有基本粒子,一切都是弦的波动,但弦又是什么组成的呢?其实,物质元素的存在也只是假设,假设源于我们喜欢的世界模型:简单基本而不再变化的物质元素,遵循简单不变的运动规律,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中,演化出无穷无尽的现象。
物质元素不可能找到,因为它是无形的存在。而且,人和任何事物一样,都各自活动在有限的维度和层次范围内。超出范围的事物对人来说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微观事物的活动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宏观事物的性质,而不是全部。yulujidi.com
人们同样也在拆分大脑,企图用寻找物质的方法去寻找精神和精神元素。从解剖大脑开始,研究大脑皮层结构、神经细胞的组成,寻找光线射进眼睛后大脑中的“底片”在哪?还有人认为大脑中有个“小人”代表自己的意识,如果大脑中有个“我”,"我"在哪?还有人甚至到外太空去探索世界。
这里也犯了错误:精神可能就不是物质,即便是物质,也是一种很特别的物质,用探测已知物质(有质量和能量)的方法又怎么可能找到精神?事实上,只存在物质的现象、精神的现象和观念的现象(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规律、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假定最后的物质元素、精神元素和观念元素的存在,分别构成了物质、精神和观念。不论是精神产生了物质、物质产生了精神,还是观念产生了精神,都说明了物质元素、精神元素和观念元素来自同一个本源。
精神元素相关的现象是感觉及意念(包括思考和行动力)、抽象和想起。感觉是物质自我作用产生的,意念和抽象是精神元素自我作用产生的,想起是观念元素的自我作用产生的。思考和行动力,分别作用于身体的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
精神现象、观念现象伴随着能量和负熵向人体聚集,思考和行动对应于能量和负熵离开人体。如果这种过程呈现一定的稳定性就有了意识现象。人脑神经系统的结构可以连续再现所感知到的物质变化情况,从而出现稳定的意识现象。
精神现象、观念现象与物理参考系无关,就像光的基本性质——光速一样,在任何物理参考系中都是一样的。
能量与精神“量”的等效性
"知识就是力量",这是人们直观的感觉。物质的力量通常用能量来衡量,精神的力量通常用信息量来衡量。观念世界中的信息量和物质世界中的能量,这两者是相通的吗?能相互转化吗?我们知道人的精神活动需要消耗有序的能量①,也就是消耗负熵,反过来信息是否也可以产生负熵、转换为有序的能量呢?答案是肯定的:只要能够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就一定具有同一种本源。
关于信息量和能量的等效和转换,典型的是关于“麦克斯韦妖”的问题:麦克斯韦意识到自然界应该存在着与熵增加相对抗的控制机制,但他无法清晰地说明这种机制,只能诙谐地假定有一种“妖”,能够按照某种秩序和规则把作随机热运动的微粒分配到一定的相格里。可以简单地这样描述,一个绝热容器被分成相等的两格,中间是由“妖”控制的一扇小门,容器中的空气分子作无规则热运动时会向门上撞击,门可以选择性的将速度较快的分子放入一格,而较慢的分子放入另一格,这样,其中的一格就会比另外一格温度高,可以利用此温差,驱动热机做功。
较慢的分子A
较快的分子日本研究人员在出版的《自然·物理学》网络版上报告称,他们在实验室中让一个纳米小球沿电场制造的“阶梯”向上爬动,爬动所需的能量由该粒子在任何给定时间朝哪个方向运动这一信息转化而来,这意味着科学家首次在实验室实现了信息到能量的转化。
麦克斯韦妖改变物质世界的力量在于它所掌握的物质运动的信息,如果它能掌握所有分子运动的信息,就可以破坏物质世界的基本定理之一:热力学第二定律。
①有序的能量指机械能、势能、电能等,无序的能量指热能等,目前宇宙的演化方向是从有序到无序,也就熵增的方向,目前还没有发现实现其逆过程的简单可靠的方法,按本书的观点,这个过程是一定存在的。
《射雕英雄传》里有两个很特别的人物。一个是周伯通,两只手可以打出不同的招式,甚至左右互搏,在武功较量中,一个周伯通打着打着就变成了俩,别人自然也就打不赢了,输了还不能说他以多欺少,胜之不武。另一个是欧阳峰,不知道自己是谁,图2-1周伯通的左右互博术逢人便问“我是谁?”黄蓉告诉他,“你是欧阳锋啊!”他又问,“欧阳锋是谁?"好端端的一个武林高手就这样没了,即便仇家遇到了也懒得搭理他,他还是欧阳峰吗?不得不佩服金庸先生在文学艺术上的奇思妙想,然而我们若去理性地思考和探究就不能不怀疑:在现实生活中这是可能的吗?如果有,他们又还能归属于正常人类吗?人的特殊性在于人能够知道他自己,而且只此一个!
虽然不能肯定一只猫、狗,一台计算机,或者一块石头知不知道他自己,但人肯定知道,并用各种方式向他人宣示他的存在,突显和其他人的不同,比别人要好,或特别。
我认为我存在是因为:我始终是我,昨天是怎样,今天基本上还是怎样。我能听、能看,有感觉,能说、能动、能思考。能自己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影响自己、环境和他人。我知道我想怎样、我要怎样、会怎样,尤其是我知道我会死。
早晨,不知什么原因我突然睁开了眼睛,我于是有了感觉,“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我是谁?”“我在哪里?”做出一系列的判断,当一切正常(和我记忆中的是一样的)后,决定接下来做什么。首先是挪挪身体,起身穿起衣服,如果行动的结果和我预想的基本一样我就继续,开始了新一天的生活。
人一直在重复着这样的一个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人都不是一个正常活动状态的人。
如果醒来后一切和预想的都不一样,人估计很快就会疯掉。如果我不知道想干什么,什么都不想干,没有任何欲望和兴趣,连起身的欲望都没有,人可能已经是植物人了。如果无论干了什么,行动的结果和自己预想的都不一样,人则仍在做梦,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挣扎着起了床,结果发现自己仍在床上。
人怎样才能完成这样一个过程呢?回答这些问题则需要全面理解人的组成、结构和原理。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叩问人生-人工智能5:http://www.yulujidi.com/mingziwangming/nvhaimingzi/51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