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字网名 > 女孩名字

【立春打“春牛”】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立春打“春牛”】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天的开始,所以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如<史记·天官书》上记载:“立春日,四时之始也。”意思是说,立春这一天是四季开始的第一天。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庄稼生产过程是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最关键的还是在于春,因此立春是很重要的一个节气。民间有许多谚语说明了立春节气的重要性。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

【立春打“春牛”】

那么,为什么立春又俗称为“打春”呢?

过了立春,就意味着冬季结束,万物即将复苏。如《逸周书·时训》:“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大意是说,到了立春,春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再过五日,冬眠的各种虫类,都慢慢苏醒开始活动。所以为了迎接春日,在古代都有盛大的迎春仪式。在立春的前一天,皇帝率领百官到东郊举行迎春祭祀大典,祈求五谷丰登,回来后还要布德施惠给百姓。如《礼记·月令》上载:“立春之日,天子亲帅(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反,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

秦朝,立春日,皇帝要到东郊祭祀青帝句芒。青帝句芒是天帝名,东方之神,又为司春之神。

到了汉代,立春日,皇帝到东郊祭祀青帝句芒。在立春前一日,各地州县官府准备一头泥塑的“土牛”(又叫春牛)、芒神、农具之类的模型,举行春牛迎春祭祀仪式。祭典结束后,把春牛摆放在官府的门前,等待第二天举行“打春”仪式。yulujidi.com

隔天立春日,一大早当地主礼的官员,派遣专人手执彩鞭,抽打“春牛”。从早到晚,府内大小僚臣或路过百姓,都可以在官府前鞭打春牛,象征送寒迎春,也有鞭策耕牛,努力耕耘的用意。因此,人们就把这种鞭打春牛的习俗,称为“打春”、“鞭春”、“鞭牛”。在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立春》也有记载:“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人禁中鞭春。开封、祥符两县,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绝早,府僚打春,如方州仪。”所以还有一个说法是立春也叫春牛节。

鞭春后,当春牛被打烂时,众人会把碎土拿一些回家,用以表示来年五谷丰收,风调雨顺。立春除了迎春活动外,也有喝春酒、吃春饼的习俗。吃春饼也叫咬春。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应该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座右铭。一年之计在于春,不仅仅限于农业,而且也告诉我们时间的重要和宝贵,我们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把时间抓紧、抓好,做出成绩。时间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就看你会不会利用,在时间问题上,没有后悔药可吃,古人云“逝者如斯夫”,即时间一去不复返啊。不要等到老年回首时,感叹说:年轻时怎么没有抓好时间呢!

二月二,龙抬头我国农业历史悠久,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积累了许许多多关于农业以及和农业有关的谚语,而且这些谚语还有一定的科学道里。其中在一年四季的变化、二十四节气的产生中饱含着许多谚语,它们都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在这些谚语中,有一个谚语就是动员农民赶紧春耕;而皇帝也知道这个节气的重要,也要率领百官去耕耘一番,这个谚语就是“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与天象有关。

古时,人们观察到苍龙星宿春天自东方夜空升起,秋天自西方落下,其出没周期和方位正与一年之中的农时周期相一致。也就是春天农耕开始,苍龙星宿在东方夜空开始上升,露出明亮的龙首;夏天作物生长,苍龙星宿悬挂于南方夜空;秋天庄稼丰收,苍龙星宿也开始在西方坠落;冬天万物伏藏,苍龙星宿也隐藏于北方地平线以下。而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晚上,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露头出现,这天也被赋予多重含义和寄托,衍化成“龙抬头节”、“春龙节”了。

“二月二,龙抬头”与天气有关。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实际上“龙抬头”说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就是这个意思。因此,这天也叫“中和节”。

“中和节”这个名字始于唐贞元五年(公元789年)。当时,德宗皇帝李适下诏,废除正月晦日之节而建“中和节”。“中和”来自《礼记·中庸》,该书记载:“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zhong);发而皆中(zhong)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段话中的“谓之中”的“中”指藏在内心的感情,因为他不偏不倚,所以称为“中”。“中节”之“中”为符合之意。“和”是合乎礼节。“大本’’是根本。“达道”是天下共同的法则。这段话的意思是: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叫做内心之性,表现出来而合乎礼节,叫做和顺。“中”是天下最根本的,“和”是天下共同遵守的大道。达到中和,天地各安其所,万物生长发育,所以说“中和节”以后人们便要投入紧张的春耕了。

在“惊蛰”前后大地开始解冻,天气逐渐转暖,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里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农民告别农闲,开始下地劳作了。所以,古时也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因此,盛行于我国民间的春龙节,在古时又称“春耕节”。据说,这一天如果还没有醒的话,那轰轰隆隆的雷声就要来呼唤它了。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春龙节”、“农头节”。广泛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依据气候规律,农历二月二之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温度回升,日照时数增加,雨水也逐渐增多,光、温、水条件已能满足农作物的生长,所以二月二也是农村的农事节。

关于春龙节的传说,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

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见民间人家的哭声,看见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

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碑文是:“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了次年农历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一样,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

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开了金豆花,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就爆玉米花吃。

关于二月二,还有一个“皇帝亲耕”的故事。

二月二这天的另一项活动是皇帝耕田。因为每年的二月二这天差不多是在惊蛰前后,俗语说“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从此就到了春耕大忙的时候。为了动员人们赶快投入春耕生产,别误农时,二月二这天皇帝要象征性地率百官出宫到他的“御田”耕地松土。

传说二月二皇帝亲耕的故事,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规定实行。二月初二,举行隆重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帝王每年二月二,都要到北京先农坛内耕地松土,从清朝雍正皇帝开始,每年二月二这天改为出圆明园,到“一亩园”(今海淀圆明园西侧)扶犁耕田。过去曾有一幅年画,叫《皇帝耕田图》,画中一个头戴王冠、身穿龙袍的皇帝正手扶犁耙耕田,身后跟着一位大臣,一手提着竹篮,一手在撒种,牵牛的是一位身穿长袍的七品县官,远处是挑篮送饭的皇后和宫女。

画上还题了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官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这幅画也说明人们希望有一个开明的皇帝,能够亲自春耕夏耘,使老百姓丰衣足食。

不违农时,按照科学规律办事,自古至今应该都是如此,古人尚且明白这个道理,难道今人还不如古人吗?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立春打“春牛”】:http://www.yulujidi.com/mingziwangming/nvhaimingzi/51789.html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评论底部广告位

语录基地网

http://www.yulujidi.com/

| 陕ICP备18015394号

句子大全网 | 语录基地网 语录大全

让文字诠释最美的心声

让文字的温度,温暖生活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