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字网名 > 宠物名字

叩问人生-寻根溯源1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叩问人生-寻根溯源1

在很久以前,宇宙是漆黑混沌的一团,只有盘古一人在那里睡大觉。有一天,他突然醒来了。睁眼一看四周,到处都是黑糊糊的,什么也看不见。盘古急得心里发慌,于是就顺手操起了一把板斧,朝着前方黑暗猛劈过去。谁知这一劈可不得了,刹时间只听得山崩地裂一声巨响,宇宙就裂开了,其中一些轻的东西,慢慢上升变成了天,而另一些重的东西,则慢慢下沉变成了地。天地出现之后,开始有了世间的一切。

中国古代神话这样来描述了世界的起源,图1-2盘古开天辟地而在《圣经·旧约》创世纪中是这样说的:天地之初始于空虚混沌,渊面黑暗,是神创造了光和天地,分出光明和黑暗,海湖和旱地,以后又陆续造出有生命的万物和人类。

叩问人生-寻根溯源1

中国古代神话没有解释盘古从哪里来,《圣经》也没有解释上帝被谁创造,但共同认为:最初是混沌而无差异的。《易经》没有假设神的存在,仅认为一切从混沌开始①。

一切源于差异的出现

在《易经》看来,宇宙从混沌未分的无极世界开始。无极空而无形,可以理解为没有边界、没有矛盾、没有分别,到处都是一样。太极是有形的,可以理解为有边界,能区分出两仪,即阴阳两种截然相反的东西。又由两仪分别分化出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四象,四象再分化为八卦……《易经》中的阴阳之分,就是这里所说的差异。差异的出现是世界成形的开始,差异中还有差异,宇宙万象由事物之间的差异造成。

没有差异,就没有一切,就像是一片空白或者漆黑一片。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差异的世界是怎样的,即便是眼前一片空白,至少也应有“我”和“非我”的差异。yulujidi.com

有了差异,才有了主体、客体、对象、物体、实体等等。最基本的差异是主体和客体的差异。主体是“我”,客体是“非我”。每个人都是主体,而其他的一切人(包括他们的思想)和事物都是客体。显然,客体和主体总是成对出现,而且是互为主体和客体。

主体和客体都是存在的最小单位,不可分割,只有一个。如果能够①根据热寂学说,宇宙将最终达到热平衡而结束于混沌。

分割,就作为几个不同的、不能再分割的主体(或客体)来对待。

差异的出现还同时伴随关系的形成。关系是介于差异之间的存在,不黑不白、不阴不阳、非你非我(或者既是你也是我),本身是一种无形无差异的存在。关系出现在差异形成或消失的过程中,当差异完全形成或消失后,也就没有了关系。关系一定是相互的,所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关系:"非我"对“我"产生影响时的关系和“我”对“非我”产生影响时的关系。对人而言,前者是我的感觉,并产生关于“非我”的现象,后者产生关于“我"的现象、是“非我”的感觉。"自己的感觉只有自己知道",说的是前者的真实性。“旁观者清”是说我的现象、属性是相对于“非我”而言的。

换位思考:人要充分完整地了解自己,不仅要尊重自己的感受——这是人的本质,还要尽可能地跳出自我,从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自己,这是人的现象。了解别人、理解别人也是一样的。

有了差异,才有了参照物、相对性,一切事物才有了明确的含义、属性,包括位置和时间。

任何事物只有在“相对什么而言”时才有明确的含义,即便是认为事物的属性是事物自己“与生俱来”的。从物体的时空位置,到人世间的是非曲直、忠奸善恶,都是相对什么而言、从什么角度来看、按照某某标准来衡量的。参照物不同,结论不同,对事物性质的认识就可能发生根本的变化,好坏、对错倒置和逆转。在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地点,正确的也会变成错误的。不断地更换参照物(条件、标准、角度等),这既是诡辩中最常用的技法,也是把人弄糊涂的根本原因。因此,以什么做参照物、用什么方法、从什么角度、在哪个层次上来看问题,简单地说就是以何为"度",成为了正确性的关键。"度"就是参照的对象,有"度"就得适度,适度是正确的尺度及范围。

在各种参照物中,自己是最终的参照物,只有相对于自己,世界才真正具有含义。"一心一世界",这是佛教的说法。每个人心中的宇宙其实是相似,而不是相同,即便是在不同中可以找到些相同、达成些共识①。不同个人心中的宇宙有多相似,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结构和所处的环境有多相似。要理解蚂蚁,只能把自己变成一只蚂蚁,然后生活在蚁穴里。所以我们也无法肯定是否存在一个与你我无关的客观世界。可以相信有,也可以相信没有,其实都没有关系。

主体相对客体存在,主体和客体有不可逾越的界限,主体不能同时又是客体,一旦逾越,主体和客体同时消失,又成为一种混沌未分的状态。是我就不是你,我的思想永远不会成为你的思想,于是有《庄子与惠子之论鱼》。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图1-5庄子与惠施(接下来他们还可以这样继续下去)惠施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又说:“你不是我,……”……差异导致了矛盾和对立,有矛就有盾,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面:有形和无形,静止和运动,对称和非对称,必然和偶然,平衡和非平衡,正和负(正电和负电,正物质和反物质等),过程和结果,分和合,男和女,生和死,秩序和混乱,连续和离散,直接和间接,前面和后面等等。一切逻辑都是真和假(正和负、是和非)的判断和计算,有了0和1,才有了数和数学,而当代计算机则完全是O和1的存储、转换和运算。

差异是永恒的。差异中还有差异,两个事物在一方面的差异消失的①人和人之间必须达成一些最基本的共识,认同基本相同的世界观,包括关于宇宙的规律、社会的道德等,否则不同的人就不能相处在一起而构成社会。

同时,就会在其他方面形成差异,用矛盾论的观点即是:一种矛盾的解决,必然会产生新的矛盾。

既然差异和对立是普遍存在的,那么有形成差异的动力(同性相斥),就一定有消除差异的动力(异性相吸)。这条规则的存在,使得差异只能是在运动中存在,在阴阳的“相克相生”中存在,也就是说,没有一成不变的差异。在没有差异的存在之间有形成差异的动力,对于不同的存在而言,则具有消除差异的动力——同化对立面。宇宙中的各种存在总是在不断地分分合合,例如物质吸收能量也释放能量,国家和同盟也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异性相吸”和“同性相斥”并不排斥“物以类聚”。例如晶体,原子核因都带正电荷而相互排斥,但是对周边带负电荷的电子都有吸引力,这样原子核就被电子“粘合”在了一起。人生而自私,因而排他,但是为得到共同的利益就会合作,组成家庭和社会。

差异并不破坏守恒,因为世界来自同一个本源。世界无论如何分化演变,整体上始终都是守恒的。例如作用力始终等于反作用力,以维持动量守恒。此外还有质能守恒,电荷守恒等。我们还可以推断,有多少物质,就一定有多少暗物质。消失了的事物,一定会再次出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相信“有得必有失”的道理,“天底下没有白吃的馅饼”。

守恒使一个孤立的最基本的事物(也是没有结构的)会自然地保持自身的属性不变,如果变了,那就一定不是孤立的(或是有结构的),而是和另一个事物发生了相互关系(或是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

牛顿第一定律对物质世界有如下的描述:任何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的时候,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把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时,例如物理中所说的质点或刚体,没有结构,不能再拆分,它不能改变自己、影响自己、或者给自己力的作用,而只能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否则就必须看成是两个以上的物体,例如汽车,能自己开走,这是因为它有发动机,不能被视为一个没有结构的对象。

既然同一事物的所有属性都是自然恒定的,那么其中的任何属性值都不能“既是这样,又是那样。”如果有任何一个属性值不同,就一定是不同的事物。

电场和磁场可以出现在同一时空位置,但它们是不同的物质。

对此,作为形式逻辑核心命题的表述是:A不是非A。同一个事物“是这样",就不能又“是那样”。

属性的自然恒定还导致了不可入性:一个物体不能穿越另一个物体,而不破坏原有的结构①。宏观物体或微观粒子,作为有形的物体,如果我们肯定其物质结构不变,把它看作“一个”,它就具有了不可入性。也因此,人可以握住手中的杯子、不能穿过墙壁,用中子轰击原子核会产生核反应。

无形和有形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个大家都太熟悉了!但人们普遍都只读了前半句,还误认为“色”是指女色,并以此劝导人们不要贪恋情色,因为终将会是一场空无,还暗示着会掏空身体,伤损元气。

其实,这句佛教经典道破的是存在的两种基本形态,"无形”和“有形”:“空"是"无形”,是正在变化的存在;"色"是“有形",是相对稳定的存在。

在物质世界,典型的例子是质量①不可入性一般发生在同一级别的对象之间,既可以是宏观物体之间,也可以是基本粒子之间,不同级别的对象之间不存在不可入性。宏观物体基本是空的,组成宏观物体的基本粒子的距离远远大于基本粒子本身,所以基本粒子可以穿透宏观物体而不会彼此破坏结构。另外,物质的波动本来没有静止的结构,所以两束波也是可以相互穿透的。

和能量。“有形”是质量,组成有形的物体,天体、分子、原子、基本粒子等;"无形"是能量,组成无形的场、光、热、力等。

主体作为稳定的存在是一个运动着的循环体,没有起点和终点(无法区分起点和终点)。而“无形”,自己影响自己①并维持稳定,“有形”是这个循环的整体对外表现,是这个主体的边界。

“无形”和“有形”揭示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事物的本质是“无形”。当我们不断地分析、探究事物究竟是什么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什么都没有,因而是无形的。为什么呢?只要是有形的,就能够被再次分割,除非已经是空而无形,从而无从分割。本质作为“无形”必然是变化的,从而无从把握,但是我们却又真真切切地感知到“无形”的存在,这便是“有形”,所以“有形”是事物的现象。本质和现象,是存在的两大基本要素。本质不可把握,能够探究的是现象。存在对自己而言是无形的,对其他而言是有形的。虽然任何事物的本质都是“无形”,否则无法变化,但现象都是“有形”的,否则无从认知。形式逻辑“A不是非A”说的是事物的现象,是人类认知的开始,辩证逻辑“是A也不是A”说的是事物的本质,决定事物发展的未来。“无形”是难以描述的变化过程,而“有形”是可描述和把握的变化结果。

“无形”是存在的本身,是本质、主体,是正在变化的内部,其内部自我作用、自我影响,并维持稳定的对外表现——“有形”。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叩问人生-寻根溯源1:http://www.yulujidi.com/mingziwangming/chongwumingzi/52064.html

网络推广就上 58aisou.com

语录基地网

http://www.yulujidi.com/

| 陕ICP备18015394号

句子大全网 | 语录基地网 语录大全

让文字诠释最美的心声

让文字的温度,温暖生活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