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忌赛马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田忌赛马”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著名案例。据《史记》中记载,战国时代,齐威王爱好骑马射箭,喜欢和别人赛马。由于养了许多千里挑一的骏马,十有八九他都会取得胜利。
田忌是当时齐国最著名的将领,用兵打仗,运筹帷幄,为世人所称道。
有一天,齐威王又提出和田忌比赛,并且以千金做赌注。在这之前,田忌和齐王赛过多次马,都是田忌输了。所以,田忌答应了比赛之后一直在琢磨:这次怎么才能赢呢?田忌回到家里,把这事告诉给孙膑。孙膑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兵法家,起初在魏国做官,后来为了躲避同门师兄弟庞涓的陷害,从魏国逃到齐国。田忌早就知道孙膑精通兵法,十分敬佩他,就让孙膑住在自己家里,当做贵客招待。两个人情投意合,情同手足。
孙膑问田忌:“以前都怎么个赛法?”田忌说:“两个人各备3匹战马,马分上、中、下三等,上等的对上等,中等的对中等,下等的对下等。赛过一轮定输赢。我的马力气不足,都输给威王了。”孙膑想了想,说:“这次,我保你能取胜。”到比赛的那天,孙膑对田忌说:“你把最好的辔头、鞍子备在下等马上,当做最好的马与国王最好的马比赛,再用你的上等马与国王的中等马比赛,用你的中等马与国王的下等马比赛,这么颠倒一下次序,一定会赢的。”
田忌按照孙膑的主意准备妥当,然后催马上阵,开始与威王比赛。第1个回合,田忌输了,可是,第2个和第3个回合田忌都赢了。于是,田忌赢了千金赌注。
这个结果让齐威王深感意外,就问田忌这次他是怎么取胜的。田忌就把孙膑给他出的主意如实地告诉了齐威王。齐威王听后,连声称赞孙膑有智谋。从此,齐威王大胆重用孙膑,让田忌、孙膑统领齐国大军。yulujidi.com
田忌采用孙膑之计,将自己参赛的马在次序上进行了调整,就反败为胜。从哲学上看,这种次序的变化也属于量变。量变不仅是数量的变化,也包括次序、结构、位置方面的变化。田忌赛马的故事生动地说明了: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世界与辩证法
南美洲的火灾
在南美洲,有很多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大草原上人烟稀少,地势平坦,刮起风来,非常猛烈,所以一旦发生火灾,很难扑救,尤其是秋冬季节,往往要烧几天几夜。
有一天,一群旅行者来到大草原上游玩。正当他们为大草原的壮观而惊叹的时候,忽然发现远处浓烟滚滚——起火了!火借风势,迅速向前推进,很快人们就可以看到远处几米高的火苗了。不幸的是,旅行者处在下风向,情况非常紧急。大家赶紧拔腿就跑,想逃出险境,但火的速度更快,眼看就要追上人群了。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一位当地的牧民出现在旅行者的面前。当地人喊住了跑得气喘吁吁的旅行者,对大家说:"各位,跑是没有用的,大家按照我的安排行事,保证没事。大家先把这块地方的草都拔出来,形成一个隔离带。”
大家见是一位当地人,知道他经验丰富,于是都听从了他的安排,七手八脚地猛拔起草来,不一会就清除出一条隔离带。
火是从北面烧过来的,牧民让大家把拔出的草搬到隔离带的北边。这时,大火已经很近了,风越来越大,看样子狭窄的隔离带不可能挡住大火。有人惶恐地问当地人:“这样恐怕挡不住大火吧?”“别急,我自有办法。”
就在大火就要烧到隔离带的时候,当地人吩咐大家把草堆点燃,然后带领大家躲到隔离带的南边。
大家惊奇地发现,隔离带北边的火竟然逆着风向向北烧去,很快就和大火烧在一起,而且火势居然慢慢变小了。最后,两股火终于"精疲力竭",慢慢地熄灭了下来,只剩下大股黄褐色的烟柱还在草地上不断地盘旋上升。
获救的旅行者向牧民讨教"用火灭火"的奥秘时,他出了一口气说:“刚才大家受惊吓了。在烈火上面的空气受热后会变轻而上升,各方面的冷空气就会流过去补充。所以,在火的附近,一定会有迎着火焰流去的气流。等到北面的大火接近我们的草堆时,我们把草堆点燃,那么,这边的火就会朝着风的相反方面烧去。最后,两股火前面的草都烧没,就会渐渐熄灭。当然,火不能点燃得太早,也不能太迟。这是我们长期在草原上生活总结出来的灭火办法。”
按照一般情况,救火要用水,燃烧物温度低于燃点,火就会熄灭;或者用沙土覆盖,燃烧物与空气隔绝火也会熄灭。人们很难想到火居然也可以灭火,而是会认为起火的时候点火是火上浇油。牧民灭火的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一般规律之下有特殊规律,说明了想问题、办事情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被教条所束缚。当然,如果对火燃烧时的细节规律不了解,牧民是不敢用火来灭火的。所以,突破常规之前,要有对具体问题的深入了解。
世界与辩证法
对症下药和量体裁衣
据《三国志》记载,东汉时有个杰出的医学家华佗,有一次给州官倪寻和李延看病。他俩得的都是头痛发热病,可是华佗给他们开了两个药方:倪寻吃泻药,李延吃发散药。这是为什么呢?人们很不理解。华佗解释说,倪寻的身体外部没有病,病是从内部伤食引起的;李延的身体内部没有病,病是从外部受冷感冒引起的。病症不同,所以治疗就不同。倪李二人按方服药,病都好了。后来,人们称赞华佗这种治疗方法是“对症下药”。
又据清代《履园丛话》记载,北京有个成衣匠,给人做衣服时,不仅对穿衣人的年龄、相貌、性情等都仔细询问,而是连什么时候中科举等都了解清楚。人们感到奇怪。他解释说,如果是少年中举,必然是性情骄傲,走起路来挺胸凸肚,衣服要做得前长后短;如果是老年中举,大都意气消沉,走路不免弯腰曲背,衣服要做得前短后长;体胖,腰要宽;体瘦,腰要窄;性急的,衣宜短;性缓的,衣宜长。后来人们就把这种方法称为“量体裁衣”。
这两则故事都说明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按实际情况办事的哲学观点。
杞人该不该忧天?
世界究竟是如何组成的?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不同的宇宙观,即对宇宙的基本观念。公元前7世纪,巴比伦人认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环绕,而其中央则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为盒盖、大地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古印度人想象圆盘形的大地负在几只大象上,而象则站在巨龟背上。在中国古代,有3种最著名的宇宙观: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
“盖天说”起源于周朝,主张"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晋书·天文志》)。也就是说,天是圆形,覆盖在大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个棋盘,日月星辰则像爬虫一样从天空上经过,因此早期的“盖天说”又被称为"天圆地方说"。这种说法虽然符合当时人们粗浅的观察常识,但却很难自圆其说——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天和地怎么才能连起来呢?后来,人们修改了"盖天说",认为天与地并不直接相连,而是像一把张开的大伞一样高悬在大地上空,中间有绳子缚住天与地的中心,四周还有8根柱子支撑着天。可是,天盖的伞柄插在哪里?8根柱子撑在什么地方呢?"盖天说"还是不能回答。到了战国末期,新的“盖天说”诞生了。它认为,天像覆盖着的斗笠,中间高四周低,最高点是北极;地像倒扣着的盘子,也是中间高四周低;天和地并不相交,天地之间相距“八万里”。
“盖天说”始终不能很好地回答一个问题: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它们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了呢?于是,古人提出了"浑天说",它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慎到“天体如弹丸”的思想,后来被东汉的张衡发扬光大。在世界与辩证法《浑天仪》中,张衡指出,天和地的关系就像鸡蛋中蛋白和蛋黄的关系一样,地被天包在当中;天不是半球形的,而是一个南北短、东西长的椭圆球;日月星辰都固定在天球上,天球转动造成了日升月落;大地也是一个球,它浮在水上,回旋漂荡。后来,有人认为大地不是漂浮在水上,而是漂浮在气上。
“浑天说”提出后,并未能立即取代“盖天说”,两种说法是各执一端,争论不休。但是,在宇宙结构的认识上,浑天说显然要比盖天说进步得多,能更好地解释许多天象,和经验观察的数据吻合。到了唐代,天文学家一行等人通过大地测量彻底否定了“盖天说”,从此,“浑天说”在中国古代天文领域称雄了上千年。
“盖天说”和“浑天说”中,日月星辰都附着在有形的天上——无论它是斗笠状的,还是椭球状的,但人们观测到日月星辰的运动各自不同,有的快、有的慢,有的甚至在一段时间中停滞不前,根本就不像附着在一个东西上。于是,“宣夜说”出现了。“宣夜说”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但直到东汉的郄萌,才对它作了系统的总结和明确的表述。“宣夜说”认为,天是无形的,由无边无涯的气体组成,之所以有一种苍苍然的感觉,是因为它离地太远了;日月星辰自然地漂浮在空气中,不需要任何依托,因此各自遵循不同的运动规律;宇宙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在时间上也是无始无终的。
“宣夜说”和现代科学的许多结论一致,是中国古代最卓越的宇宙观。可是,它在古代没有受到重视,几至失传。在《列子·天瑞篇》中,有一个“杞人忧天”的故事就对“宣夜说”暗加讥讽——据说,有个杞国人听说了“宣夜说”之后,非常担心天上的星星会掉下来,砸到他的头上。于是,杞人整日忧心忡忡,茶饭不思,渐渐地病倒。后来,朋友请来了一位高人来给他治病。高人开导杞人说:“日月星辰也是气体形成的,只是会发光而已,即使它们掉下来,也不会砸伤人的。”听了高人的解释,杞人才从担忧中解脱出来。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田忌赛马:http://www.yulujidi.com/mingziwangming/chongwumingzi/52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