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面孔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作为一个名词,“哲学”的词源是希腊文philosophia。据说,philosophia可能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创造的。philosophia是由两个词根philos,sophia组成,philos是“爱",sophia是"智慧”,合起来就是“爱智慧”的意思。按照这个理解,"哲学”意为“追求智慧的学问”。但是,人们对“爱智慧”的深层意思却存在很多不同的理解。
一般人认为,“爱智慧”说明哲学是追求世界和人生的终极真理的学问,也说明了哲学不满足于表面理解,敢于排除所有困难追求真理的品格。
还有哲学家认为,希腊文中的sophia是由sophos演化而来,sophos这个词是用来指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在当时,一般人眼中的智者都是一些没有原则的、逞口舌之利、怎么说怎么有理的无赖之徒。所以,philosophia带有讽刺的味道,也就是说philosophia是追求或者自认为追求智慧,而不是真正的智慧。
当代法国哲学家德勒兹对philosophia的理解非常怪异。他认为古希腊文中philos指的爱不是泛指的爱或者男女之爱,而是同性之爱。
在古希腊,男人之间的同性恋非常普遍,尤其发生在中年以上男人与很年轻的男孩之间,所以又叫“男童之爱”。这种同性恋往往排斥肉体的欲望,而追求一种精神上的依恋。年长的一方往往在思想、智慧和经验上给年幼的一方以无私的帮助,而无意得到对方的肉体。所以,相比混杂着肉欲的男女之爱,“男童之爱”被希腊人认定为真正的爱情。德勒兹认为,philosophia就诞生于这个同性之爱中,它往往是年长者吸引男孩的武器。
显然,后两种对philosophosia的理解,是哲学家们对哲学的嘲讽。这本身就是非常有趣的现象——要知道,自然科学家、经济学家、医学家都宣称自己的专业是多么神圣、伟大,只有哲学家常常贬低哲学,甚至宣布它毫无用处——从某种意义上,这体现了哲学的基本精神:反思、批判和怀疑。yulujidi.com
在中国古代,没有“哲学”这一说法,类似的词有“道”、“道术”、“玄学”、"道学”、“理学”,等等,当然也就没有“哲学家”。那么,“哲学”这个词是怎么进入中文的呢?这首先要归功于19世纪的日本启蒙哲学家西周(1829~1897年)。一开始,西周把英语中“哲学”一词(philosophy)翻译为“西洋性理之学”。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很大,西周“西洋性理之学”的翻译实际是套用宋明理学(性理之学)的说法。后来,西周又按照philosophy“爱智慧”的原意将它译为“希哲学",即“希求贤哲的学问",最后又简化成“哲学”。19世纪末期,中国晚清的学者黄遵宪(1848~1905年)把这一表述引入中国。渐渐地,中国学术界也就开始用它来表述古今中外的哲学学说了。
《物理学之后》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天才人物,一生著述宏富,涉及政治、经济、哲学、伦理学、美学、历史、数学、逻辑学以及当时所有的一切自然科学的内容。据说,他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在征服世界的过程中,总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帮他收集各地的典籍。
亚里士多德死后,他的学生安德罗尼科对其著作进行编纂。安德罗尼科先将有关自然方面的论稿编为《物理学》(Physics),而后将剩下的论稿编在一起,取名叫《物理学之后》(Metaphysics),这些文章讨论的是实体、存在和神等很玄虚的问题。
20世纪,《物理学之后》传入中国,被译为《玄学》,意在表明书的内容和中国魏晋时期的玄学有相似之处,都以超感性、非经验的东西为研究对象。后来,严复把它译为《形而上学》,取的是《周易》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是:在有形体的东西之上的,凭感官不能感知的东西叫做道;有形体的、凭感官可感知的东西叫做器。从此,“形而上学”一词在中国流传开来。
亚里士多德之后,哲学进一步发展,研究的问题超出了“形而上学”中提出的那些问题。到了近现代,哲学史上出现了一股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潮,认为形而上学讨论的是一些无意义的、繁琐的问题,因此哲学家应该抛弃形而上学,而转向其他哲学问题的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形而上学”就带有了某种贬义,“形而上学”作为形容词表达在哲学上是“简单的、古板的、过时的”等意思。后来,“形而上学”还被赋予了“辩证法”对立面的意思。简单地说,辩证法首先是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看待事物和现象的思维方式,而形而上学是片面地、孤立地、静止地看待事物和现象的思维方式。
作为一个术语,“形而上学”的意思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虽然很多人在反对“形而上学”,但是直到今天,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之后》中提出的问题并没有被完全抛弃,而是继续被人们探讨着,或者变换一个形式出现在各种哲学论著中。
形而上学和辩证法都是看问题的方式,只是前者是孤立的、片面的,而后者则是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
李尔王
哲学家文德尔班曾经把哲学比喻成李尔王。
李尔王是古代不列颠传说中的国王。当他老了的时候,决定按照自己与3个女儿的感情的深浅,把国土全部分给她们,以此避免自己死后她们之间的纷争。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口蜜腹剑,赢得父王宠信,分到了国土。小女儿考狄利娅不愿阿谀奉承,她诚挚而简洁的表白得罪了李尔王,从而失去继承权。后来,前来求婚的法兰西国王慧眼识人,娶考狄利娅为皇后。得到国土的两个女儿很快露出冷酷的真面目,使李尔王连栖身之地也没有,只好跑到荒郊野外与野兽为伍。考狄利娅为救父亲,率军队攻入英国,父女得以团圆。但是,战事不利,考狄利娅被杀死,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悲痛地死去。
1605年左右,莎士比亚写出了悲剧《李尔王》,从此李尔王的故事传遍天下。1971年,《李尔王》被导演布鲁克搬上了电影银幕。
从人类知识的发展历程来看,今天被称为科学的学科基本上都是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从哥白尼时代(15世纪)开始,现代自然科学逐渐从自然哲学中分化而来。牛顿提出其力学理论的著作就名为《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并且他也是一个著名的神学家。许多大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比如笛卡儿是创立了坐标几何的大数学家、康德是提出了有关太阳系诞生的“星云假说”的物理学家、莱布尼兹是创立了微积分的大数学家。18世纪,经济学从道德哲学中分化出来,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就是道德哲学教授。19世纪下半叶,各门社会科学才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比如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等。可以说,哲学的确是知识的“孵化器”,或者是“知识之母”。
19世纪末,随着各门经验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去,以往哲学的研究领域被瓜分一空,哲学没有了自己专属研究的领域,成了四处流浪的“李尔王"。文德尔班提出,价值应该成为哲学研究的核心。他之后,又有很多哲学家对哲学的任务提出了新的看法。但是至今为止,对于哲学的任务人们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哲学似乎什么都研究,又说不上专门研究什么。
哲学与“李尔王”处境的类似之处,还在于其“子女”对哲学的攻击。19世纪末以来,以孔德为先驱的实证主义思潮兴起,人们开始强调知识的客观性、实用性和精确性。哲学知识研究的不是客观事物,哲学不能用数学来表达,因而很不精确,人们也不能从哲学中直接得到好处。所以,很多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数学家开始认为哲学不是科学知识,赞成取消哲学学科。在哲学界内部,也有许多哲学家要求改造哲学,取消形而上学,终结哲学。非常有意思的是,每个学科都会说自己如何重要,只有哲学家赞成取消哲学,这也说明了哲学是非常有个性的学科。
实际上,在2000多年的哲学史上,有很多人提出过“哲学危机”的观点,认为哲学走入了死胡同,哲学要完蛋了。可是,每一次哲学都能安然度过危机。也许,只要有人存在,就有哲学。
哲学有什么用处?惠子和庄子关于这个问题有一段对话,被记录在《庄子·逍遥游》中。在这段对话中,惠子把庄子的哲学比做无用的大葫芦与大臭椿。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曾经送给我一种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在地里,长出了非常巨大的葫芦。但是,用大葫芦来储水,它不够坚硬;用大葫芦来做瓢,又没有那么大的水缸。葫芦倒是很大,可是没有什么用,最后我只好把它打碎了。”
“是你不会使用大的东西。”庄子回答道:"宋国有个人,世世代代以漂洗为业,家传有治疗冻疮的秘方,可以在冬天防止手不龟裂。有个商人听说以后,愿意出一百两金子买这个秘方。宋国人把全家召集起来商量,他说:‘我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为业,所得不过几两金子。现在卖了这个秘方,可以得到一百两金子,我看还是卖了吧。’于是,商人得到了秘方。后来,吴国和越国打仗,到了冬天,由于水战太多,士兵纷纷长了冻疮。商人把秘方献给了吴王,得到了丰厚的封赏。你看,同样是防治冻疮的秘方,有人只能用于漂洗,有人却得到了封赏。你有个巨大的葫芦,为什么没想到把它当做船来用?可见,是你没有开窍啊。”
听了庄子的故事,惠子嘲笑说:"有一种大臭椿,虽然长得很粗大,但是弯弯曲曲、枝枝蔓蔓的,不能用做木材,没有什么用处。它长在大路旁,经过的木匠看也不看。你的言论就像大臭椿,大而无用,谁也不会相信。”
庄子没有生气,而是笑了笑说:“你看见那些野猫和黄鼠狼了吗?它们上蹿下跳,善于躲藏起来袭击猎物,但是最后往往中了捕兽的机关,死在猎人的手中。有一种大牦牛,身躯庞大,本领也很大,却连老鼠也抓不着。那棵大臭椿,你觉得它没有用,但是你把它种在旷野中,没有人想砍伐它,没有什么东西会来侵害它。虽然它没有什么用处,但也没有什么祸患啊!”
世人都讲功用,有用的东西总是招人喜欢。人们对待知识也是一样,有用的学科总是热门专业。像哲学这样的学科,看不出有什么直接的作用,只好坐冷板凳。哲学就好比大葫芦和大臭椿,虽然无用,却得以长存——只要有人类,就有哲学。实际上,正如庄子所说,哲学不是没用。而是没有直接的用处。
哲学并非没有用处,只不过这种用处是隐没的、间接的而已。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哲学的面孔:http://www.yulujidi.com/mingziwangming/chongwumingzi/52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