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生命课:使有限的生命变得有效,就等于延长了生命6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当我们投人时间和精力给我们的家庭、朋友、同事、下属、上级时,我们就会在生活中更容易和成功握手。因为我们会在对别人的付出中收获更多,积累更多,这就相当于为通往成功的道路做了牢固的铺垫,于是走起来便顺畅许多。
在如今这种文明高度发达、分工极其细密、知识极其丰富的时代,任何个人的成功都不能够奢望绝对的单枪匹马而能一蹴而就的。只有学会多为他人承担义务,我们才能获得他人为我们承担义务的回报。可以理解为,这相当于由我们自己亲手创造了一个利于我们成功的好环境和好条件。在这种好环境下,成功将会萌芽,成功将会向我们款款走来。
不可否认,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充满了太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自身也充满了强烈的目标导向。毫无疑问,我们都渴望获得成功,而且越快越好。但我们需要明白的是,生活的自我发现及个人实践总是个永无尽头的历程,因此,我们必须认认真真、脚踏实地地一天一天地生活,一点一点地品尝胜利的果实。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花时间去拥抱我们的孩子,去亲吻我们的配偶,以及在高速公路上让他人在我们前面行驶。
人是社会的,但人同时也是自然的。作为人,我们的第一需要就是生活,有生活才有需要;有需要,才有追求,才有成功。要知道,生活会给我们以报偿,但是如果一个人不热爱生活本身,只追求生活报偿的话,那么这个人必将游离于生活之外,成功的机会也将不复存在了。
有这样一个名人案例,或许能让我们从中受到启发:一次,爱因斯坦因研究一个问题始终无果,他索性就把自己整天关在办公室里,以至于茶饭不思,迷离困顿。
后来,爱因斯坦有点失望,他想到了放弃,于是扔下问题不去管它。他拜访朋友去了,但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在与他所研究的那个问题无关紧要的闲聊中,他突然关上“话匣子”,在朋友家的餐桌布上写下了一大堆计算公式。这正是那道疑难问题的答案。yulujidi.com
类似上述故事中的这种情况,在科学发现中屡见不鲜,几乎成了一条规律。对此,心理学家与科学家心理学家和科学家有着他们的解释,他们认为,归根到底是因为他们顺应人的自然性,让自己的心灵重返生活、重返自然的结果。
死亡并不代表人生的结束
宋朝德普禅师性情天赋豪纵,小的时候随富乐山静禅师出家,18岁受具戒之后,就大开讲席弘道。周围很大范围内的人没有一个敢和他争辩,又因其为人急公好义,当时的人们赞誉他为义虎。
宋哲宗元祐五年十月十五日,德普禅师对弟子们说:“诸方尊宿死时,丛林必祭,我以为这是徒然虚设,因为人死之后,是否吃到,谁能知晓。我若是死,你们应当在我死之前先祭。从现在起,你们可以办祭了。"弟子们听了,以为他说的是玩笑话,因而便开玩笑地问道:"禅师几时迁化呢?"德普禅师回答:“等你们依序祭完,我就决定去了。”
从这天起,禅师和其弟子们真的煞有介事地假戏真做起来。帏帐寝堂设好,德普禅师坐于其中,弟子们致祭如仪,上香、上食、诵读祭文,德普禅师也一一领受飨餮自如。
当门人弟子们祭毕,各方前来的信徒开始排定日期依次悼祭,并上供养,直到元祐六年正月初一日,经过四十多天,大家这才轮流祭完。
于是德普禅师对大家说:“明日雪霁便行。”
此时,天上正在飘着鹅毛般的大雪。然而,到了次日清晨,大雪忽然停止,德普禅师焚香盘坐,怡然化去生命对我们来说只有一次。因此,我们大都爱惜生命,惧怕死亡。可是,有生必有死,生与死是一种自然现象,没有人能够逃脱得掉。
对于死亡,如果过度恐惧,往往会有损我们的身体;相反,如果能够把死亡看成一个必然的结局,顺其自然地生长、结束,那么我们就会在自然中获得自由自在的生活。
当然,一个人如果能看淡生死,敢于视死如归,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这样两种人,他们达到了置生死于度外的境界,一种是在修行中历尽劫难沧桑,渗透生死,对人生已经大彻大悟的人;另一种则是胸怀高远大志,心有精神大义的人。
日本有一位桃水禅师,他曾在许多寺庙修行多年,也在日本各地教过无数的徒弟。在他主持的一个大寺庙中,有些僧人因为不能忍受修行的艰辛,往往半途而废。然而,慕名而来的信徒却越来越多,仿佛法席非常兴旺。桃水禅师顿悟到人生的真谛之后就辞去了教席,向信徒们告别后便不知去向。
3年之后,他的一位原来的门徒在京都的一座桥下发现了与乞丐生活在一起的桃水禅师,这位门徒马上恳求桃水继续教他怎样修行。桃水禅师说:“你如果能像我一样在这里过上两三天的时间,我也许可以教你。"于是这个门徒就打扮成乞丐的模样,与桃水共度了一天的乞丐生活。
第二天,乞丐群中死了一人,桃水禅师就伙同门徒在午夜时分把尸体搬到山里埋了。事毕桃水禅师回到桥下倒身便睡,一觉到天亮,他的门徒却始终不能入眠。天亮之后,桃水对门徒说:“我们今天不必出去乞食了,死了的那个同伴还剩下一些食物在这儿。”然而,那个门徒看着食物却一口也吃不下,桃水禅师说:“我早就知道你不能看淡生死,你是无法继续跟我修行的。”门徒听后垂首无语。桃水禅师挥手说道:“你走吧,不要再烦我了。"那门徒遂向桃水拜别,黯然而去。
可见,面对生命,圣贤之辈没有认为活得很痛快,也没有认为死得很痛苦,生死已不存在于心中。"生者寄也,死者归也。"活着是寄宿,死了是回家。明白了生死交替的道理,就懂得了生死。生命如同夜荷花,开放收拢,不过如此。
有生必有死,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够阻止的事实。生死就好像一瞬间的事,他速度快的,就好像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学会了走路,什么时候落下第一片叶子,什么时候太阳从西方落下一般。
然而,当死亡来临时,有太多的人是以害怕、胆怯面对的——面对死亡,每一个人都会有一种空虚、恐怖、害怕的感觉,然而那些“死而复生“的人,他们会对生,有另一番体验。他们会更加珍惜,更加明白生的涵义,有时候死的确是可怕的,可是只要我们能用一种超脱、达观的态度去面对死亡,把死亡当成一次快乐的旅行,就能减轻生的压力,从而活得逍遥自在。
生,就像春天一般的令人喜悦,又似秋天一般的获得丰收,还如夏天一般的热情,又比冬天一般的纯洁。生,也是一种深沉的渴望,因为它对任何人来讲都只有一次。他来的时候是那么急促,去的时候却也毫不回顾。
事实上,生命的来与去,本质上是一样的;死亡并不代表生命的结束,只是换作另一个形式存在着而已。面对生死,能够做到悠然自得,便是真正懂得了生命。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北大生命课:使有限的生命变得有效,就等于延长了生命6:http://www.yulujidi.com/mingziwangming/youxiwangming/51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