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的人生哲学4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我们必须处理好现象中的人和现象外的人,也就是生活着的人与考察生活的人,以及两种考察生活的人即质疑、批判教条的人和为生活提供可以遵从的教条的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既有对立冲突的一面,也有分工合作的一面。对立冲突是因为双方的职责正相反对,一方只是生活,另一方则试图置于生活之外,把生活本身变成考察对象;分工合作是因为双方仍存在着共同点,相互依存,生活着的人也需要认识生活,而考察生活的人也必须首先生活着。只看到前者而无视后者就使对立冲突成为必然,看到前者同时看到后者则使分工合作成为可能和必要。这样人就面临着两种选择:或者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只从一方出发,压制甚至试图消灭另一方,由此引起双方的对立冲突;或者保持双方之间的张力、距离和相互依存,在生活着的人和考察生活的人之间找到一个生活且考察生活的中间地带,在教条主义和怀疑主义之间找到一个有条件的怀疑的空间,就有可能使原本对立冲突的双方实现合作共赢,使人在不断前行中克服虚无和盲从。苏格拉底和叔本华、尼采都以各自的方式选择了前者,这导致他们在处理人的有限性、平等性和人的无限性、差异性的关系上走向了极端。其实,有限性、平等性与无限性、差异性都是人身上固有的属性,只看到和肯定其中一种是片面的、虚妄的,以此为基础所确立的人和社会注定会出问题,而且是其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只有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平等性与差异性,在承认人的有限性和平等性的基础上肯定人的无限性和差异性,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罗尔斯所提出的正义论的两个原则就体现了这一精神,尽管人们对其中的具体内容一直争论不休。
4.关于人的目的。在上帝、圣人和超人之间,人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目的呢?除了这三者之外,人是否还有其他的目的呢?人能否没有目的呢?在现实中,只要人是作为人活着,人就既是一个有限的人,同时也是一个追求无限的人。这就是说,尽管人是处于有限之中,人却在追求着无限;反过来,尽管人在追求着无限甚至自以为已经达到无限,人其实仍处于有限之中。上帝作为人不可达到的目的提醒人在有限与无限之间有着不可跨越的鸿沟,人是处于有限这一边,不应越界,而圣人和超人作为人能够达到的目的鼓励人去超越有限,达到无限。作为一种追求,对于人来说,一方面,目的一旦达到就对于人失去了意义,因而人的目的不应该也不能被人达到;另一方面,目的作为人的目的应该并且能够被人达到,不然人就不会把它当作目的。上帝作为人单凭自身不能达到的目的,圣人和超人作为人靠自己能够达到的目的都在各自的意义上肯定了人的追求。因此,上帝、圣人和超人作为人的目的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
上帝、圣人和超人都以各自的方式克服了人的有限性,从而带给必有一死的人以永恒的安慰。由于世界开始于上帝作为第一因,上帝是世界的创造者,因而当人去思考世界的始因,探索世界上各种现象的规律的时候,当人相信上帝作为世界的创造者和拯救者的时候,人就超越了自己的局限而与上帝发生关联,人就是在追随上帝,直到彻底摆脱人的有限而被上帝所接纳。人作为有限其实是无限的一部分,因为有限自身就蕴含着无限,有限是无限的显现。因此,人只要从自身的有限中不断发掘和培养自身的无限就可以超越自身的有限,最终达到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即成为圣人。由于世界总是处于由多种力的冲突所形成的生成变化之中,因而人根本不存在生成背后的统一的自我即所谓真我,自我是在生成之流中不断建构和被建构起来的,是一个过程。成为自己就是去不断地重新建构自我。真正做到这一点的人就是超人。超人能够在永恒轮回中不断创造自己,永恒轮回赋予了超人以永恒的意义。可见,上帝、圣人和超人克服人的有限性的方式各不相同,甚至相互排斥,人的认识难以为我们作出明确的判断。这是因为人的目的作为人追求的目标,是人现在还未达到从而超出了人的知识范围之外的。如果说在人的日常生活中认识是有益且必要的工具,那么,在人的生死关头,认识常常无能为力,只有信仰才能使人得到救赎而免于跌入深渊——尽管信仰也不能完全脱离认识,不然它对于人就是危险的,疯狂的。
上帝、圣人和超人对人的要求是十分苛刻的,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基督徒、圣人和超人都极为困难,大多数人会对此望而生畏,只有少数人甚至极少数人才愿意去做并有可能做到。世上有很多人崇拜上帝、圣人和超人,但他们既不想也不能像基督教所要求的那样成为圣徒,或者像叔本华和尼采所分别希望的那样成为否定意志的圣人或肯定意志的超人,他们只想也只能作为一个常人而存在。他们避苦趋乐,需要一种作为常人的幸福:拥有健康的身体、稳定叔本华的人生哲学的工作、较好的收入、和谐的家庭、温暖的友谊,等等。那么,可否把这样一种常人的幸福作为人的目的呢?这样的目的可能不是那么崇高,但却更适合于大多数人。后者是生活在地上的人,天堂、涅槃和永恒轮回距离他们太遥远了,他们更容易接受亚里士多德和儒家的中庸之道,功利主义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道家的顺其自然等较为温和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除了上帝、圣人和超人之外,我们也应该有一种适合于常人的人的目的。事实上,东西方哲学史上的各种哲学流派及其论争也正反映出人性的复杂和差异。
关于人能否没有目的的问题存在着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既然所谓人的目的,包括上帝、圣人和超人,都是无法靠人的理性加以验证的虚构,人就应当放弃所有这类目的的自欺,只是生活于当下,也就是一种无知的自然状态。另一种认为人不能没有目的,即使是虚构的目的也胜过没有目的,正如尼采所说,人宁可追求虚无也不能无所追求。完全生活在当下的人只能是没有或丧失了理性的人,陷入迷狂状态的艺术家或宗教人士,这样的人是很少的,其能否长期维持在这种状态也是一个疑问。因此,大多数人都需要某种教条来为自己确立目的,以抵挡种种怀疑和虚无的进攻,而那些有能力的人则通过探索为自己确立目的并不断加以修正。这也是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总是需要哲学和哲学思考的原因。
不难发现,几乎社会各阶层都有一些人喜欢读哲学著作,即便他们并非都想在自己的生活中真正实践其中的思想。可以说,对于世人来说,哲学是治病的药物而非日常的食物。即便是把它们当成食物,它们也只是滋补品而非主食。如果把它们当成主食,它们就可能不再是有益的营养,而成为有害的毒品了。当然,这并不是说药物就是不重要的。药物也是人所必需的,人都可能患病,有了药物,小病时可以治疗,大病时则可以救命。即便对于健康的人,事先打免疫针或服用保健品,也可以提高其抵抗疾病的能力。具体说,我们可以根据对待人生问题的态度把人分为两种:人生本身不是问题的人和人生本身是问题的人。人生本身不是问题的人不一定要接触哲学,接触可能有害无益。这种人中有的偶然接触到哲学并因此而使其生活受到困扰。在这种情况下,最好先停止接触,尝试重新回到生活中去。如果无法做到,可以向那些做相关研究的人请教解决办法。当然,这种人中也可能有人接触后并未扰乱其生活,反而提高了其对人生的认识,这是一件好事。人生本身是问题的人需要和可以接触哲学,接触可能是有益的。这种人可以再分为两种:人生本身只是暂时是问题的人和人生本身总是问题的人。前者可能通过接触哲学解决其人生问题,至少为其提供一个思路。后者则需要把哲学当作探索人生路上的一个提供休息和补给的驿站,借此可以走得更远。可见哲学对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总体而言,人既不能没有哲学也不能过度推崇哲学,人们必须清楚哲学的正反两面才能在实践中发挥其正面作用,避免其负面影响。yulujidi.com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4:http://www.yulujidi.com/mingziwangming/youxiwangming/51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