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天的旅程】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1996年,骆家辉成功当选华盛顿州州长。入住州长官邸后,他对妻子说:“100年前,我祖父就在离官邸一英里处的那户人家做男仆,100年后,我成了官邸的主人。这一英里,我们家走了100年呢!”
这段百年之路,的确坎坷、漫长。但无论如何,骆家辉实现了祖父想都不敢想的目标,一道100年前看上去不可逾越的鸿沟,被他成功跨越。这种跨越,既有外在环境的因素,当然也包含了骆家辉本人的艰辛努力。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如此。面对鸿沟之时,如果你首先想到的是“无法跨越”,那你就会真的无法跨越它;如果你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跨越”,那么,无论前程如何艰难,只要坚持,你必定会有收获,那些看似不可逾越的鸿沟、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也会实现。
如果李嘉诚站在你面前,你肯定会认为:我和这个超级富豪之间,有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不可能达到他的高度。可是,如果时光倒退半个多世纪,你还会这么想吗?你不会。李嘉诚幼时的伙伴,会告诉你答案;因为那时候,他们都是逃难的学徒工,毫无差别。
在一次慈善活动中,李嘉诚到敬老院看望老人。说是“老人”,其实有不少和李嘉诚年纪不相上下,因为家境贫寒无依,不得不来到这里。
李嘉诚给每人送了一个红包。送到一位老人的时候,李嘉诚愣住了,因为此人居然是他的老乡阿四!1940年,阿四和李嘉诚一起,从潮州老家逃到香港做学徒。半个多世纪后,阿四再次见到李嘉诚,内心十分激动,言语中充满了懊悔。yulujidi.com
当年,两人一起逃难,可谓难兄难弟;如今,一人不得不靠接济才能生存,另一个人却成了华人首富。阿四也经常思考自己究竟为什么失败。他对李嘉诚说:“还是你行,当年我们还一起做学徒。我们这些人也想当老板,可遇到难题就把目标改了。诚仔,你不改目标,只是改改办法,就成了大老板。”
“不改目标,只改方法”,简简单单八个字,却是阿四用一生总结出来的教训。面对困难怎么办?面对鸿沟怎么办?撤退,还是寻找解决之道?像骆家辉,在他寻求踏入政界之时,不可能不知道那条“百年鸿沟”跨越起来会多么艰难,但他没有改变目标,坚持跨越。结果,他成功了。
成功往往很艰辛,因为这条路,已有百年,已有无数人倒在路途。但他坚持了,努力了,艰辛了,也成功了。
没有“百年之路”的艰辛,骆家辉会有今天吗?没有矢志不渝对目标的执著,李嘉诚会有今天吗?我想不会。
【1万小时:神奇的“成功临界点”】
如果把成功分为“杰出成功者”和“优秀成功者”,那么,李嘉诚、骆家辉显然属于“杰出成功者”。仅靠天分和努力显然无法达到这种高度,他们还需要运气和机遇。骆家辉更为明显。作为州长选举的优胜者,那位落选的竞争者未必就比他差多少,因为选民在投票的时候,也具有一定的随机性。
再如李嘉诚。很多富豪也很努力、勤奋,天分也不比李嘉诚差,在财富的积累上却很难达到他的高度,原因就是运气差了一点。这就好比两个武林顶尖高手的对决,水平不分上下、打得难分难解之时,一片树叶、一阵风就能左右战局。你能说胜利者没有运气成分吗?所以,我们考虑的成功,并非一定要让自己成为杰出的成功者;让自己变得优秀,足矣。
然而,即便你只想成为优秀的成功者,也不容易。成功,除了要有一定的天分和适当的机遇,还需要一个魔幻的数字——1万小时。
专家研究表明,是否经过了1万小时的职业历练,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临界数字”。达到这个数字的,往往会成为优秀的成功者;达不到这个训练数字的,即便天分再高,也很难成功。
请注意,这个1万小时,并不是浸泡在这个行业内的时间——那样太简单了。一天工作8小时,只需要3年多的时间,就能达到1万小时。有多少人工作了3年甚至更长时间却碌碌无为?这1万小时,指的是对某种技能的训练时间。比如,如果你是小提琴手,那这1万小时就是指练琴的时间;如果你是歌手,那这1万小时就是你的专业训练和演出时间;如果你是个程序员,那这1万小时就是你专心编程的时间。所有消磨时光的日子,都不应计算在内。
1万小时——这是专家经过调查研究后得出的奇妙数字。美国《纽约客》杂志著名撰稿人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写过一篇很长的文章,专门论述奇妙的“1万小时”——上世纪90年代早期,心理学家K•安德斯•埃里森和两名同事在柏林精英音乐学院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将学校的小提琴手分成三组:第一组明星云集,都是有潜力成为世界级演奏家的学生。第二组的学生的评价仅仅是“好”。第三组学生更差一些,都不像是会成为职业演奏家,他们更大的可能是做音乐教师。
所有的小提琴演奏者都被问到一个问题:从你第一次拿起提琴开始,在你的整个生涯中,你一共练习了多少小时?三万天的振程三组学生几乎都在同样年龄开始拉琴:5岁左右。最初几年,每个人练习时间大致相同,每周两到三小时。但是当他们到8岁时,区别开始出现。
那些如今显示出最有前途的学生,开始练习得比其他人更多:9岁前每周6小时;12岁前每周8小时;14岁前每周16个小时;不断累加,到了20岁时每周练习30个小时以上——这时他们满脑子想的都是拉琴,从而变得更好。事实上,到20岁时,出色的演奏者都已经练习了至少1万小时。
与之对比,仅仅称得上“好”的学生,累计练习了8000个小时;未来会成为音乐老师的孩子,累计练习了4000个小时。
然后,埃里森和他的同事们比较了业余钢琴家和职业钢琴家。同样的规则中,童年时期,业余钢琴家每周弹琴从未超过3小时,到20岁时他们的累计练习时间是2000小时。相反,职业钢琴家稳步地提升每年的练琴时间,到了20岁时,和小提琴演奏者们一样,他们累计练习已经超过1万个小时。
研究者已经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他们相信要想取得真正技能,必须达到一个神奇的数字:1万小时。
1万小时,这个奇妙的数字,当然不是仅仅从提琴手和钢琴家的统计中得出来的。专家还对作曲家、篮球运动员、虚构作家、滑冰运动员、围棋选手甚至犯罪高手等做了研究,奇妙的是,无论什么行业,这个数字总是一次次地出现。
有些人的经历被夸大了。比如莫扎特,很多人认为他是神童。这种“神化",往往对初学者带来不好的影响,认为谱曲水平高低取决于天赋。事实并非如此。莫扎特也是经历了“1万小时”这个数字之后,才真正成功。
【国外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在一本书中写道:】
“以成熟作曲家的标准来衡量,莫扎特的早期作品并不杰出。最早的一些篇章可能全由他父亲写下,也可能后来不断改善……这些协奏曲中属于莫扎特原创的,最早被公认为大师级的作品,是莫扎特21岁写就的。那时莫扎特已经谱了10年曲。”
一位乐评人甚至认为,“莫扎特属于大器晚成,因为在他开始作曲超过20年后,他才写出了自己最伟大的作品。”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还为我们列举了一个更有名的例子——披头士,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摇滚乐队之一。他们也是经历“1万小时”后而成功的典范。
1960年,披头士还是一个在挣扎中勉力维持的高中摇滚乐队,距离“成功”二字比较遥远。这一年,他们接到了邀请,去德国汉堡演出。
这个邀请有点运气成分。那时候,汉堡还没有摇滚乐俱乐部。“有个与众不同的俱乐部老板想到一个主意,引入摇滚乐队在不同的俱乐部演出……摇滚乐队进行大型的不中断演出,一小时接一小时。乐队要不停地演奏以抓住流动的人群……”披头士乐队幸运地成为其中一员。
乐队成员约翰•列侬在一次采访中,谈到了乐队在汉堡的演出:“(这种高频率的演出让)我们变得更好也更自信。如果没有整夜的演出,我们做不到这一点……在利物浦,我们每次只需要演一个小时,我们于是只演奏我们最好的曲目,每次都是同样的歌。而在汉堡,我们每天要演8小时,这样我们不得不寻找新的演出方式。”
这段时间对披头士来说,是一个“炼狱”般的经历:1960年到1962年末,披头士到汉堡去了5次。第一次,他们演了106晚,每晚5个小时以上。第二次,他们演出92次。第三次,他们演出48次,在台上待了172个小时。最后两次汉堡之行在1962年11月和12月,一共是90个小时的演出。加起来,他们在一年半的时间内演出了270晚。到他们1964年一鸣惊人时,他们大概现场演出了12000小时。你知道这个数字有多么惊人吗?今天的很多乐队,整个职业生涯也没有演出过12000小时。
这种高强度的磨炼,让披头士的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有人如此评价:“刚到那儿(汉堡)时,他们的舞台演出并不精彩,但回来时已经非常棒了。"如果把成功做一个公式,那比较合理的就是:成功=天分+机遇+1万小时(努力)在成功的三个要素中,有的是无法逾越的,比如天分和机遇。如果骆家辉缺乏天分和机遇,那么,无论他怎样努力,也不可能跨越那道“百年鸿沟",成为华盛顿州州长。
这是“内”和“外”两个层面的问题。所谓“内”,就是要对自身有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有哪些长处和弱点,了解自己天分如何、是否适合于这个行业;所谓“外”,就是要善于抓住机遇,不能错失机会。
总的来说,这两个层面的问题,带有先天的性质。但这个“1万小时”,却是所有人都可以坚持下来的。在天分和机遇均等的情况下,1万小时就是一个门槛、一个临界点。超越了它,成功可期;如果对这个“纸糊的鸿沟”望而生畏,那么等待你的,恐怕只会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了。
决定成败的不是起点,不是中间,而是“最后关头”继续说一下李嘉诚和阿四。在20世纪40年代,两个人作为广东老乡,一道逃难到香港做学徒。若说此时两人就有了巨大差距,显然是说胡话。这个时候,他们几乎看不出差别:都是小孩子,都在逃难,都被迫中断学业、做学徒工,都要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从经济身份到社会地位,他们完全一致。
为什么半个世纪后,两个人就是天壤之别?——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课题。阿四总结了很关键的一点:对目标的坚持。但这只是答案之一,并非全部。
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赛,在这场漫长的比赛中,很少有人会直接把目标锁定42公里(马拉松赛程为42.195公里,这里取约数)之后——那太漫长了。一个运动员,如果起跑之时就对准了42公里之后的终点,很容易过早地耗尽体力。
以李嘉诚为例。如果他在起步之初,就把目标锁定于“华人首富”和成百上千亿的资产,恐怕他也很难成功。野心太大,必然失去脚下。
李嘉诚是从小作坊式的工厂开始创业的。而在独立创业之前,他是个出色的推销员。初干推销员的时候,他的阶段性目标一定是成为最出色的推销员;积累了一定财富之后,他的阶段性目标才调整为独立创业;然后,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发展、进步。
成熟的马拉松运动员,也会给自己分解阶段性目标。比如,把这42公里的旅途,分解为8个5公里。在第一阶段,他的目标,就是5公里。达到了第一个5公里,再专心考虑下一个5公里;如此分解下来,终极目标就不至于那么险峻、那么遥不可及。
如果把人生也如此分解,我们会发现成功者和失败者的最大差距,就在于每个5公里的最后100米。
5公里也不是一个很容易达到的目标。在接近5公里的时候,很多人已经比较疲惫,甚至会选择放弃。这样的结果,是让他们不得不从头再来,重新滑落到0公里的起点。
成功者并非超人,在这5公里的最后100米,上帝也不会对他们特殊照顾。他们再聪明,也无法解决体力耗尽、精神疲惫不堪的问题。此时,他们的经历和身体状况,与失败者毫无二致——距离阶段性目标,都只有100米,都已经疲惫不堪。
然而最终的差别就在这里——5公里路程的最后100米。成功者凭借顽强的毅力,熬过了人生中最难熬的日子,坚持了下来。成功超越了5公里的里程碑之后,他们开始了从第6公里到第10公里的路程。此时,他们的身后,已经有了5公里的积累。前面的考验,依然严峻,在接近10公里目标的最后100米时,他们依然面临着极度的疲惫不堪;能否越过去,谁都不知道。如果过不去,他将退回到5公里的原点;过去了,他就会逐渐适应这种艰难,较为顺畅地接近距离15公里的地方……而失败者因为最后100米的放弃,开始全面下滑,退回到0公里起点。虽然他和成功者一样,都曾经到达过4900米的距离,却因为最后100米的放弃,他和成功者的距离扩大为5公里。
我们看看阿四和李嘉诚。每隔5公里,他们都会遭遇生理上的极度疲惫期、临界点,能否在这个疲惫期跑完最艰难的100米,成了命运的关键。
阿四在跑到4900米的时候,支持不住,败下阵来。按照人生的规则,此时他耗尽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和资产,不得不回到0公里,从头开始。而李嘉诚突破身体极限,越过了5公里界碑,所以,他们有了5公里的差距。
阿四从头再来,第二次跑到了4900米的距离,但第一次的失败让他有了阴影,再次失利,重新回到0公里。李嘉诚凭借自己的毅力和头脑,再次超越身体极限,跑完了第一个10公里的最后100米。于是,他和阿四有了10公里的差距。
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阿四始终没有突破第一个5公里的疲惫极限,一次次倒在了第一个5公里的终点线前,不得不重回起点;李嘉诚则次次忍耐、屡屡坚持,最终到达了42公里的终极目标。此时,两人的差距已经扩大为42公里———个在起点,一个在终点。
如果单纯考虑里程,两个人的差距,其实很小。阿四每次冲击5公里的时候,都跑到了4900米,只有100米的差距。42公里统计下来,他的总里程,只比李嘉诚少了800米。为什么这800米的距离,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呢?有时候很难解释,但生活就是这么残酷。你在第一个阶段的最后关头放弃了,那么,整个阶段就被废掉了。好比你上了三年高中,最后却放弃了高考,那么,你这三年就废掉了。当然,高考属于制度问题,和这种人生的比赛还不一样;但实在没有比这个更合适的例子了。
最后关头的放弃,往往意味着对整个阶段的放弃。很多生意人抱怨“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正是这种人生经验的写照。
一定记住:决定人生成败的,不是起点,也不是中间的旅途,而是你最难挨、最痛苦、最饱受折磨的那几百米。熬过去了,前面一片天;退下来了,很可能一败涂地。
当然,阿四和李嘉诚只是我们的"道具",我们用他们的人生经历,“模拟”了一场马拉松赛。很多时候,别把人生当成比赛,结局会更好。
我只想说明白一个道理:人生的成败是由你最困难的那段经历决定,而非你最幸福的那段经历。具体到做人、做事,我们也会发现,最终决定成败的,不是开始,不是过程,而往往是“最后关头”。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万天的旅程】:http://www.yulujidi.com/haocihaoju/naojinjizhuanwan/55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