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北大领悟课:一生当中总需要那么一个“缺口”,让你有动力继续向前2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总的来说,要想让我们的生命处于快乐和放松的状态,我们必须学会放下对生活琐事的苛求态度,不去追求完美。我们越早地认识并接受了这一事实,就越能及早地拥有轻松的心态和幸福的人生。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聪明与精明虽然只是一字之别,但是差之千里,其概念是不一样的。聪明,但不要追求精明,这就是吃小亏占大便宜的道理所在,在这一点上,老实人倒是有他天然的优势。由此看来,为人处世我们还是“糊涂”一点,适当的“装装傻”为好。这样的做法,才是真正的聪明之举。
这段话出自一位北大年轻教师之口,朴素的语言道出了为人处世的深刻道理。这段话和我们在中学时的课本里学到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有着近似的道理。
可是,现实中我们依然会看到或遇到"至察"之人。当然,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些人虽然精明能干,但往往周围没有朋友,只是一个人在演着“独角戏”罢了。另外有一些人,他们虽然看起来厚道、老实但不管走到哪里都能有热情的招呼迎向他们,遇到困难了也往往能看到别人伸出来的友谊之手,帮自己走出困顿的局面。而后者正是属于“不至察"的一类。
因此人们说,人生在世,适当地装傻却能给自己带来很多好处。为人太精明了,反而会让人更加提防、讨厌,无形中增加了社会生存的困难和障碍。
周末的一天,郭思洋接到同事耿天健的电话,耿天健想约他出去喝酒。郭思洋心里有点疑惑:耿天健刚结婚没多久,正是小两口如胶似漆、缠绵难舍的时候,周末不在家陪老婆,却约自己喝酒?虽然这么想着,但郭思洋还是答应了。yulujidi.com
见面后,郭思洋得知,耿天健是和老婆吵架才出来喝闷酒的。出于关心,郭思洋询问了原委。原来是耿天健结婚后发现老婆有很多地方让自己无法容忍,比如没有把钥匙和手机放到固定的地方,电脑桌面总是放很多不用的文件而不及时清理等等。郭思洋听完,跟耿天健说:"你的老毛病又犯了。"原来,耿天健是个对人对事过分挑剔的人。在工作中,打印一份材料不能有错别字自不必说,就是使用字体、字号、颜色等也不能有丝毫偏差。小张对自己这样要求,对别人的缺点同样不能容忍。上至领导,下至一般职员,在他眼里人人都有毛病。
因此,无论是不是自己分内的事,只要他看到了,就会不由自主地帮人家改正,被帮的人却未必领情。这样一来,他与同事的关系也搞得很尴尬。由于耿天健的个性使然,所以人们见到小张总是敬而远之,久而久之,耿天健的朋友越来越少。
当我们对别人过于挑剔和精打细算时,岂不知别人也会在对立面与我们不谋而合。这样的情况下,总得有一方作出让步。如果都像故事中的耿天健这样,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无论是同事还是朋友和家人,都难以和其愉快地相处下去。到头来,恐怕也只有后悔的份。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们也不喜欢与过于精明的人交往。为什么?因为怕被算计。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原是一种删繁就简的过程。许多时候应该大智若愚,谋的是长远,是抓大放小。
清朝末年,曾国藩借剿杀太平天国的功劳而成为一代重臣,引起了慈禧太后等高层权贵的疑忌。他是用什么办法来逃过“功高震主”这一悲剧结局的呢?其妙招就是“装傻”。
后人都说曾国藩起家靠的是13套本领,其中11套没有留传下来,传世的只有一部相书《冰鉴》和另一本《家书》。可是,他的家书几乎全部是不厌其烦地嘱咐家里的人:哪几亩菜地该种了、该锄了,特别要养好猪,因为不养猪就算不上一户人家……然而,别小看曾国藩写的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只要把他所处的地位和清王朝最高层对他的提防之心联系起来,就不难明白他这一手的确很妙了。
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当曾国藩第一次攻克武汉后,咸丰皇帝十分高兴,情不自禁地称赞了他几句。当时,身边有一位满族大臣却说:“如此一个白面书生,竟能一呼百应,恐怕未必是国家之福吧!"咸丰帝一听,脸上的笑容马上消失了,久久沉默不语。
慈禧太后以一个女人之身当政后,对曾国藩更是大加提防。
在受到猜疑的时候,曾国藩还采取了其他一些应对措施,如裁减军队,主动让出一部分兵权,把南京的防务让给八旗兵而军饷则由自己拨给,等等。这些办法,虽然使他在权势和金钱上都受了损失,但却使他更加受到朝廷的信任,也避免了杀身之祸。
从这个故事看来,曾国藩的智慧着实令人叹服。其实,人们不管自己是机巧奸猾还是忠直厚道,几乎都喜欢傻呵呵不会弄巧算计、过分精明的人。这是一种普遍的人情心理。所以要学会装傻,也就是要像曾国藩一样,表现出“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当然,由于要“装”,明显就需要“演”,我们又不是演员,没有技巧,也缺乏天赋,装起来是不是很难呢?其实未必。对那些喜欢表现自己的人来说,可能装傻有一定的难度,但对于大多数“凡人”来讲,适当地装装傻并没有什么困难,有时候即便你的“装”穿帮了,别人也不会因此而嘲笑你,相反会为你"装傻"而感到佩服和欣赏。
总而言之,虽说做人离不开精明,但这种精明更多的是需要我们保持一种放眼长远的健康心态。那些每天抱着一把小算盘,眼盯着每一场买卖死缠烂打的人,就算终生不出一点差错,得出来的也绝不会是幸福人生的准确答案。
不要用挑剔的眼光看世界
《圣经·马太福音》中有这样的话:“你们不要论断他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他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这假冒伪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上面这段话在启迪我们:要想看清周围的世界,要想对他人作出最准确的判断,我们先要拔除自己心中的刺,不要用挑剔的眼光来看世界,因为我们怎样看别人,别人也会怎样看我们。
在一些人眼里,其做法往往与上述观点相反,他们总觉得这也不够好,那也不够好,不是看这儿不顺眼,就是跟那儿过不去。可是我们是否想过,自己在埋怨别人不好的同时,有没有想过自己也非圣贤呢。
对此,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做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儿童是睁大了眼睛,用毫不挑剔和天真无邪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的,他们只注意和观察事实是什么,对他并无争论或者要求,快乐的人也是以同样方式看待自己和他人的人性的。试想,如果我们能够以儿童毫不挑剔的眼光看待他人和世界,我们的生活中会避免多少指责、怨恨、不满、敌视等消极情绪!"的确,作为成年人,我们很难拥有儿童那样纯洁无瑕的眼光,不过为了让我们自己和周围的人能够更融洽相处,我们何不学着像孩子一样去看这个世界呢?很多年前,美国美孚石油公司的一位高级主管作出了一个错误决策,一下子使该公司损失超过200万美元。当时这家公司的老总正是大名鼎鼎的洛克菲勒。造成损失之后,这项工作的主管人员唯恐洛克菲勒先生将怒气发泄到自己头上,都设法避开他。
一天下午,公司合伙人爱德华·贝德福德来到洛克菲勒的办公室,他发现洛克菲勒正伏在桌子上在一张纸上写着什么。
“哦,是你?贝德福德先生。”洛克菲勒语调温和地说,“我想你已经知道我们的损失了。我考虑了很多,但在叫那个人来讨论这件事之前,我做了一些笔记。”
原来,那张纸上罗列着某先生一长串的优点,其中提到他曾三次帮助公司作出正确的决定,为公司赢得的利润比这次的损失要多得多。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北北大领悟课:一生当中总需要那么一个“缺口”,让你有动力继续向前2:http://www.yulujidi.com/mingziwangming/nanhaimingzi/51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