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人生的三个困惑1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对于该同学的困惑,我建议他到实用主义中去寻找答案。近代的哲学对传统哲学的批判十分明显,以前被人们信仰的理性、上帝、真理似乎经不起科学和事实的考验。而该同学也认识到这一点,而我认为,他之所以感到迷惑,是他没有去"更新"他的哲学知识,他只停留在了16、17世纪的理性哲学范畴。而现代实用主义认为,上帝、神明这些东西是虚无缥缈的,我们应该更关心我们的生活,重视我们的实践。一个人的看法、观念是否为真,是否崇高,是要通过实践来检验、通过效果和效用来评价的。所以,你应该相信事实!当然,这并不是要你去完全否定孔子或者你的老师,只是要你清楚这样一条标准:他们说的话是否为真,不是凭空想象就能得出结论的,你需要按照他们的方法去做,从事情的结果去检验其效用。譬如你的英语老师告诉你要学好英语必须每天早起背书,而孔子却说要“因材施教”。你评价它们的时候就应收集现实素材,看是个性化的英语学习方案效果好,还是天天背书的效果好。
在实用主义者看来,真的就是有用的,因而我们所获得的客观实在有用的才是真理。当然他们这一看法并不正确,因为我们都知道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并不因个人意志的改变而改变。然而,实用主义还有这样一个看法,无论从何点以何方式出发,最终会达到同一的实在,这里我们可以转化为人的追求方式,无论你追求的梦想看似多么遥远的存在,只要你坚持、克服重重困难,终有一天能实现。人是该有信仰的,或说是一种追求,有了信仰,有了追求人才能活得更加有意义。你可以相信很多东西,只有信了才能使它有实现的机会。比如,你相信与家人在一起是快乐的,那么你与家人平淡的时刻才会显得幸福。你相信你能取得这份工作,那么你所表现出来的自信才能让人相信录取你可以为他们带来收益。你要相信自已,才能知道你人生的意义。失去信仰是恐怖的,它会让你的生活失去目标。无论怎样,请确定好自己的追求,即使很小,它也能为你带来收获。
首先,作者一直以来只信仰老师的话语,这是皮尔士所说的用权威的方法确立信仰。所以,这是一种强加的、未经思考的确立信仰的方式;一旦某一天你发现了其中的错误性,就会失去信仰的信心,也就是作者现在所处的状态。这种信仰的缺乏,使作者突然处于一种空虚的状态,所以他急切地想知道,什么东西可以信,人还是上帝,来填补作者心中关于信仰的空缺。
可是我认为,作者没有弄清楚的,是为什么要信仰,而不是信仰什么。明白了信仰的目的,信仰才能有意义。没有人规定,一定要完满的,或是存在的,才能作为信仰的对象。依我个人的理解,信仰可以给人带来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可以让人变得乐观而自足,并且不断地追求进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认为这种信仰的方式和实用主义的某些观点是很接近的,因为首先,我处于没有信仰的不确定状态,而我的目标是获得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选择一种与之相对应的信仰,以此解决了我所遇到的困难。这个过程看起来我是在机械地选择我的信仰,而实际上,我在意识到某个信仰传递的精神是我所缺失的时候,才开始相信的,所以这个过程并不机械化。
所以,我们是在明白自己的需要和信仰的目的后才去信仰的,如果你希望成为圣贤,可以信仰孔子;希望成功,可以信仰典范;希望善和美,可以信仰上帝;如果希望生活得很好,完全可以没有信仰。
"我该信什么?"——这位同学在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大概迷茫的是"我应该去相信什么"。这是一个该回答“相信的理由"是什么的问题吧。我认为,我们可以相信任何的东西(包括人或事),而且可以相信多个东西,甚至可以相信两个互相矛盾的东西,这都可以,只要有一个足够充分的理由就可以了。“相信”是一个动态的行为,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正如克尔凯郭尔所划分的三个阶段一样,“相信”是一追求和非此即彼的问题,你说你相信师长,是因为当时的你按着师长的说法去行动时获得了成功,获得了正面、积极的回应。你说你突然发现不该相信师长,是因为你认为你自己能作出比师长更正面、积极的决策,因此你认为不应再相信师长了。你认为你不相信上帝、不相信耶稣,是因为他们不能给你正能量;你不相信孔子,是由于他有很多杜撰成分,换言之你对这些事物都有了“不相信"或"不该相信”的理由,于是你觉得无人可信的时候冲口而出一句话:"我该信什么?!"让我告诉这位同学吧,所有"你不该相信什么"的理由已经构成了,你正在相信自己!你相信自己的判断,你不信师长、上帝、孔子,但你相信自己对此判断的理由,因而此时此刻你正在相信自己。那后面就会迎来一个问题:我除了自己还可以信什么?我提倡信念确定是关于语境的,阶段的,部分的。我不提倡对某一物全信(宗教人士除外,实际也可不除外),当我们学习一个新领域时,我们必须有理由相信老师;当我们到异地旅行时,有理由相信导游;当我们生病时,我们有理由相信医生。如上述,在具体场合相信具体的人,而不应在生病时相信孔子,在学习汉语时相信医生。人不应该为有了信仰而觉得活得崇高,而应该为有人信仰你而觉得崇高,世界从来不存在万能神,在不同阶段你可以有不同追求,你可以有权相信和不信任何人,但不能忘记当你作出判断的时候你相信的便是自己,不应因此觉得无助和困惑。yulujidi.com
这涉及信仰的实质及其是否唯一的问题。一个“见底”的信念假设是:人类终有一天会死的。那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答案是没有意义,那么接下来便是自杀倾向了。但显然,在今天,自杀并非一种集体倾向,原因何在?原因在于人类出于其生理属性,认为生命的存在是较高宗旨,并且,信仰问题带来的困惑相对于死亡,是可承受的。有人亦认为承受这种困惑正是人生意义。但若此,“人生的意义在于思考人生的意义",这是一个循环命题。这是因为自然环境决定人的生活是循环的、反复的。而人的思考为人的自身的生存动力进行着解释,而思考是单向的,追求结论终点的。因此,人类潜意识地在无思考结果、无法解决、超乎能力范围的问题上为自己设一个循环命题,从而避免思考的膨胀,使思考用于对实际生存有利的方面。这说明自然环境、生理本质在通过思维对人类智慧进行反馈调控的作用。
“什么是真的”这一困惑相信很多人都曾经有过,包括我自己在内,这位同学曾经相信师长,后来却失去了崇高感。怀疑宗教、至圣先师是否真的可以相信,我认为这是一种真理观的选择。对于师长、至圣先师的信仰是一种客观的真理观,认为存在独立于主体之外的客观的真理,它们是不会改变的,这是很多理性主义者的看法,但是这种客观真理往往会受到人们的怀疑,因为它缺乏基础。克尔凯郭尔就认为真理应该是主观性的,人类自身的选择是具有重要地位的,最终人类是要通过信仰去获得真理的。如该同学认识到至圣先师也有缺陷,我们总会感到道德律是难以完成的,所以克氏付诸于信仰的方式来寻求真理,而实用主义者又提出了另一种真理解析人生的三个困惑的观念,就是将真理看成一个过程,人们通过观念所产生的效果来确定它是否为真;是否为真基于它在人类生活中的价值效果的体现。我是比较赞同这种方法的,因为在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很多人跟我说不要去当班干部,因为那太花时间了,不如用于学习或投入校级的工作中,但我还是选择成为班干部。两年过去了,团支书的经历让我得到了成长,开阔了视野,它产生的效果对我来说是有价值的,所以我认为它是真的。所以我认为采用实用主义的观点,重视真理的形成,而非真理的源头,对我们的生活将更有意义。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解析人生的三个困惑1:http://www.yulujidi.com/mingziwangming/youxiwangming/51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