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虚拟化】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媒介化时代的发展,使现实中的人在虚拟网络中也有了自己的“身份”,并渐渐树立起自身的虚拟人格形象。与现实世界不同的是,在虚拟世界中,我们可以拥有不同ID(身份标识号码),拥有众多的形象和“包装”。随着我们网上活动的开展,我们必然树立起虚拟化的人格形象,他(她)可能和现实生活中的人格一致,也可能是现实生活中的“伪装”。
网络应用程度越高,虚拟世界中的自我就越清晰,就越会具有非常鲜明的虚拟人格,社会关系亦会更加密切。衣食住行,喜怒哀乐,亲属关系冷热,都会在这个世界中变得如此真切。慢慢地这些东西不再是幻影,会对现实中的自我产生巨大影响。
尽管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中的角色和社会关系是两个不同的集合,永远也不会完全重叠,但两者之间是存在交集的,可以相互促进,而且这个重合的比重会越来越大,直至有一天连你自己都很难分辨清楚这究竟是现实还是虚拟,反正都会对你个人发展产生影响,甚至导致传统社会关系和182 幸福人生“梦—家—路”社会结构的重构。
现实中,人们注意到很多青少年在生活中循规蹈矩,但是在网络中却是截然不同的"另类"。这表明,青少年最容易受网络双重人格的困扰,这使他们的态度发生很大变化,社会化程度受到严重影响,也给个体心理健康带来障碍,甚至让他们表现出明显的攻击倾向和反社会行为。
人格是一个人所表现的稳定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人格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是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经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
网络中,网民习惯于利用电子文本的方式创造出一个与“现实我”存在某些差异的"网络我",这个虚拟的个体可能是完全不存在的,所提供的资料是现实中无法被证实的,或者既具有某些真实个体的特点,也具有某些个体理想化编造出来的因素。个体可能在现实中具有积极、友好、顺应社会和有规可循的人格,但在网络中却可能表现出消极、攻击、反社会和杂乱无章的人格,不同人格相互独立,保持彼此的稳定性。yulujidi.com
由于在网络上人们是匿名的,每个人所讲的和所做的无法与现实中的个体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减少了个人对自己行为所肩负的责任,可以随心所欲地讨论所有的事情。由于网络成员已经建立起对电子文本的信任,可以通过它进行有效沟通,因此在自己留给对方的初始印象和想象空间的基础上对自己进行包装和加工,完善“网络我”的特点和性格是普遍现象。事实上,网络交往是否可以深入下去,并不在于“现实我”的诚实度,而在于所塑造的“网络我”是否让人觉得真实可信。
社会竞争对每个人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竞争的压力在青少年身上也体现得相当明显。升学、竞赛、工作等都令他们不由自主地产生压力,他们的紧迫意识、危机意识明显增强。而青少年都有自由的天性,这些比较高的要求极大地束缚了孩子天性的发展。他们也需要缓解和释放,于是才会借助网络释放心理的压力。
青少年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表现叛逆,常常有意无意地以自己的方式发现和检验外在的价值信条,但是他们往往缺乏分辨价值体系的内在客观标准,在多元价值冲突的时候最容易迷失自我,从而无法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网络是多元价值体现得最为明显的地方,因而他们选择在网络中寻找“另类”的快感,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虚拟人格。
人格的虚拟化倾向似乎正在让现实中的人变得孤独起来,而且渐渐疏远了亲情。一家人回到家里,除了刷屏玩手机,在各自的朋友圈中找乐趣之外,彼此之间的沟通似乎越来越少。甚至近在咫尺的家人之间有什么急事需要沟通,也仅仅是在微信里留个言。要是家人没有看朋友圈,重要的大事有可能被耽误。
家庭关系一旦被淡化,就会失谐,幸福就会渐渐远离。尽管网络社区让我们有了一个更大的"家",可以享受到越来越多的媒介带来的快感,却永远代替不了那个实实在在的"小家"。可是有不少人正在人格虚拟化中用“虚家"代替着“实家”。一旦夫妻关系产生矛盾,冷战淡化了亲情,双方就有可能从网上寻找知音或恋人,在寻求网络激情中做出现实的越轨行为。一旦亲子关系冲突加剧,逆反中的孩子也会把宣泄的窗口在网上打开。
其实,亲情的疏远并不是网络的罪恶,而是人们没弄清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关系,没有把做好现实中的人作为根本,虚拟世界的人作为延伸,却倒过来,把虚拟世界看得比现实世界更重要,重视虚拟人格的形象超过重视现实人格的形象。
显然,提升媒介素养还是要回到现实世界中来,首先从做好"人",从培养自然情趣、人文情感、心灵情操开始。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人格虚拟化】:http://www.yulujidi.com/yuludaquan/jingdianyulu/34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