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老子说:“万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意思是说,根是万物生命的来源,回归根才是静,能静才回归生命。这就是讲静态的重要。可是,人的生命常常忘记了静,反而尽量用动态去消耗自己。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戒子篇》。其意义是说,对于生活不要过分奢求,安于清简一些,自然一些。尽可能排除心中的杂言念,那么,心情就会乐观,情绪也会昂扬向上。
时隔千年,历史的人和事早随时间远逝。遥想诸葛孔明当年在草庐之中,必定经常久久地默对这一句话,领会着人生的真谛。
那时的孔明,躬耕南阳,心忧天下。在清风明月中读史,在竹林泉石旁对弈,日观风云变幻,夜察星斗转移,不问名利,不求闻达,胸中的傲然之志和济世之才,已经在那青山绿水间浑然成就。
这一去,后来他作为蜀国丞相,矢志不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身后未留下一分私财,留下的是千古流芳的精神,以及那一句话,时时告诫后人,“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在纷繁复杂的尘世间,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实在是一种享受。yulujidi.com
宋代大文家苏东坡堪称淡泊宁静的典范。他一生命运多舛,受排挤、遭诬陷、入牢狱、屡次贬官。但他总能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守护宁静、通圆,自我解脱。人格上的自信、从容使他在名利物上分外旷达、超然。他的思想融合了儒家、道家、佛家的哲学精华,有极其独到的精深见解。从苏东坡许多传世名作来看,很多是他在淡泊宁静中心灵的一次次感慨和呐喊。与其说是坎坷的经历造就了大学问家苏东坡,不如说是苏东坡在淡泊宁静的思考中铸造了他一生名垂青史的辉煌地位。
李白诗云:"花间一壶酒,对影成三人。"也含有淡泊与宁静的意境。贾岛诗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那宁静中静静的敲门声久久回荡,更是平添了不尽的韵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种饱含永恒的宁静,令人神往。
然而太多的时候,我们大都无法驱逐内心的烦躁,烦心的琐事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我们的心,令人苦闷,无法自拔。而淡泊,就是滋润心田的甘泉,清馨凝神,平抚燥热;宁静就好似催眠的歌谣,无论多久阴暗的夜色,带给你心底的安然。
淡泊其实是一种自得其乐的思绪;宁静其实是一种豁达大度的心情。人应该学会以情绪安宁来涵养心性,人生在世,不免被各种诱惑所吸引;名利、金钱、美色、地位等等。
只有淡泊宁静,才能洞察凡尘,只有清心内敛,才能高瞻远瞩。
“淡泊”是一种品德修养,是为人质朴、超逸、恬淡,但不是没有进取心,不是逍遥于“世外桃源”,相反,正是为追求远大目标而持有的涵养、修炼。“宁静”则是端庄,持重,安然,恬然。即不因宠爱而忘形,不因失落而怅然,不因富贵而骄纵,不因清贫而自惭,天地的玄机在于一个"悟"字,自我的玄机在于一个“静”字,当一个人心静如水时,其心中犹如明镜一般,一尘不染。
宁静是一种禅意。心中宁静,就不会困于喧嚣的市井,不会被流言背语扰乱心智。心中宁静,意味着能静下心来思考,人因思考而得到灵魂的自由和永恒。
淡泊、宁静,为的是“明志"、"致远”。淡泊也蕴涵着平和,淡看名利,无欲无求,也无所羁勒。正因为心中无尘杂,志向才能明晰和坚定,不会被贪念侵蚀,也不会被虚荣蒙蔽。淡泊与宁静,这是同一种境界。
江水澄澈千里,在平淡中执着地奔流;群山巍峨千年,在静默中恒久地伫立。自然早已将这种境界展现给我们,如同日夜更迭,季节流转,如同清泉流淌,松涛起伏,一切在淡然之中,一切在平静之中。没有欲望和杂念,一切都是和谐美好而且生生不息。这就是智慧,一种大智慧。如果人能悟到淡泊宁静的真谛,就不会再被生活逼迫,不会再因人事而精疲力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淡泊宁静之中,是和谐积极的心态。
淡泊,是一种自我的回归,是一种人生的体验,是一种平衡心态的洒脱。人生选择淡泊,是选择一种严肃与庄重的人生态度。在这种选择中,丢下超重的负荷,打开心灵的窗户,抛弃失意的包围,歇息在淡泊这块没有杂质的芳草地上,寻找心灵上的那份宁静。
在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一个浮躁的时代,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看一本书,听一支歌,练练书法、写写诗句,似乎也是一种奢侈。其实,只要宁静、淡泊,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就能活得充实、轻松,眼前的混沌也就明晰了。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http://www.yulujidi.com/qianmingdaquan/jingdianqianming/48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