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家风家训家规集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小传】
敬姜,齐侯之女,姜姓,谥日敬,是鲁国大夫公父文伯的母亲,与孔子同时代。其事迹散见于《国语》、《列女传》、《韩诗外传》、《礼记·檀弓》。敬姜的诫子家训是载于《国语》上的有名的家训,她因这篇《论劳逸》之文成为有名的贤母。《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年)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敬姜的《论劳逸》是春秋战国时期家训的代表作。敬姜认为,上自天子、诸侯、三公、九卿,下至黎民百姓,都必须劳动,或劳心、或劳力,才能政清人和、国泰民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础和前提。在此敬姜阐发了一个最朴素的真理:勤勉不怠国则兴:逸乐怠慢国则败。yulujidi.com
敬姜絮絮叨叨一番长论,无非是希望自己做高官的儿子忠于职守,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一定要谨记勤俭节约,不要贪图安逸,因为她老人家认为贪图安逸会触发人们内心的贪欲,贪欲最终会葬送儿子的前程乃至生命,读之如醍醐灌顶,振聋发聩。公父文伯觉得母亲对他既有严厉的批评,又充满了殷切的希望。他向母亲表示:一定记住老人家的教导,努力上进,为国家建功立业。
不管他。—丁肇中的父亲丁观海在同答人们问他“如何培养诺贝尔奖的儿子时”的一句话。
【筒介】
丁观海(1911-1991年),山东省日照市人。著名土木工程学专家,历任焦作工学院、山东大学、重庆大学、台湾大学等校教授。丁观海先生是世界著名试验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了‘肇中教授的父亲。
丁肇中少年时代正值烽火遍地的战乱时期,东躲西藏的动荡生活,再加上他小时候体质不好,疾病缠身,因此正规教育无从谈起。那段时间他一直呆在家里,有父母教授知识。冈为丁肇中的母亲是儿童心理学的教授,她很善于把握孩子心理,虽然教给丁肇中知识,可是从不要求他去考100分,冈为她明白100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意义。而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培养孩子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才是关键。
抗战胜利后,丁肇中一家回到青岛。父亲把他送到德国修女办的一所非常严格的天主教学校上课。学校里的教师全部是修女嬷嬷。嬷嬷们都十分严肃,对孩子也是声色俱厉。因为此前丁肇巾从没受过正规教育,在天主教学校严格管理和死板的教育下,他的学习遇到了很大困难。此时父母从来不责怪他,他们不强求孩子在学校巾拿到好分数,反而常常带他去看京剧、看电影散心。过了两天丁肇巾同家跟父母说,不想再去了,父母便为他换了学校。然而,无论那个学校,丁肇中的成绩都并不出色,他同忆说:“在考试排名榜上,从前面很不容易找到我,从后面倒是很快就找到我了。”但父母并不冈此责怪他,而是让他自己发展自己的兴趣。此后,无论他在台湾上中学,还是后来去美国读大学,对专业的选择,父母都充分尊重丁肇中的兴趣和决定。所以,当世界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期问及他关于成功的秘诀时,他始终只有一个答案:兴趣。他常讲的一句话就是,你一定要对你做的事有兴趣,然后要专注于这件事情。
对兴趣的专注,也让丁肇中身上始终充满了自信。几十年来他做的始终是前人未曾做过的事情,无法可依义无章可循,兴趣成了他沿着实验物理前沿走下去的惟一动力。他的几乎每一个实验结果都在告诉着世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有人问他几十年来是否面对过实验上的失败时,他竟毫不犹豫地说:“没有.从来没有。”有人怀疑这里面是否有侥幸和运气,他依然干脆地说:“一点都不是。每一个实验都是认真努力的结果,都是事先谨慎的缘故。”
一遇动摇,立即坚持。万里题赠儿子万伯翱语。
【简介】
万里(1916-2015年),山东东平县人。早年在家乡接受小学和初中教育,193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5月参加工作,师范毕业。1949年后,历任建筑工程部副部长、城市建设部部长、北京市副市长、铁道部部长、安徽省委书记、围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等职。
1962年9月,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副市长的万里,将18岁的长子万伯翱送到了河南省两华县黄泛区农场,万伯翱在这里一干就是整整10年。
万伯翱下乡,尽管家里人都不同意,但万里说,自己的孩子,不是我不爱,爱孩子,要看怎么一个爱法,怎么对待。长期生活在暖房里是一种爱,放在农村去锻炼也是一种爱,为此,我决定让老大到最艰苦的农村去,到农业第一线去,到生活的激流中去。
万伯翱出发时,妈妈边涛给他带了三样东西——其巾一件是万里在抗日战争时期部队发的一床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的旧被子,一件是万里穿了多年的灰棉袄。
而万里则送给万伯翱两本书和一个笔记本。从不爱题字的万里在笔记本的扉页上写着:“一遇动摇,立即坚持。”
万里再三叮咛儿子说:“你不要想做官,你不能当队长,你就是当个普通的农民、普通的工人。”
就这样万伯翱怀揣当月15元钱的伙食费,来到了河南省西华县黄泛区农场。
万伯翱牢记临行前父亲的叮嘱,严格要求自己,不吸烟,不酗酒。他穿的衣服全是旧的,衣服烂了,自己学着缝补。平时不打扑克,不下象棋,每天晚上不顾一天劳动的疲劳,坚持在煤油灯下读书,写劳动日记。当时没有桌子,他就趴在床上写。
直到1972年,万伯翱28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河南师范大学外语系,才离开了艰苦劳动10年的农场。
后来,每当万伯翱回忆起这段非同寻常的往事时总是说,在农场的10年是他一生中最难忘、最受益的一段时期,使他寻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璀璨家风家训家规集:http://www.yulujidi.com/jingdianyuju/jiaxunxiaoxun/37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