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包孝肃公家训》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包孝肃公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又十四字。珙者,孝肃之子也。yulujidi.com
【译文】
包拯在家训中说道:“后代子孙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贪污财物罪而撤职的人,都不允许放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允许葬在祖坟上。
不顺从我的志愿的,就不是我的子孙后代。”原文共有37个字。在家训后面签字时包拯又写道:“希望包珙刻在石块上,把刻石竖立在堂屋东面的墙壁旁,用来告诫后代子孙。”又有l4个字。包珙,就是包拯的儿子。
【小传】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号文正,谥孝肃,庙号兼济,庐州府合肥(今肥东县)包村人。北宋一位“少有孝行,著于乡里;晚有直节,闻于朝廷”的政治家。他19岁中进士,曾先后任天长、端州、赢州、扬州、庐州、池州、开封等地知县、知府,出使过契丹,还在刑部、兵部任过职,在财政部门做过副使、转运使、三司使,在监察部门做过御使、谏议大夫,最后做到枢密副使,成为朝廷的宰辅。至和三年(1056年),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因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当时流传有“火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赞誉。
死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孝肃。他当过的大章阁待制和龙图阁直学士使他有了“包待制”、“包龙图”的雅称。老百姓更喜炊直呼“包公”。
包拯十分重视后代的教育,并且很懂得“已身正不令而行”的道理,对子孙的要求,他是身体力行的。包拯19岁巾进士,此后步入仕途,曾历职州县及转运使等地方官,后义到中央任御史巾丞、i司使、枢密副使并兼知开封府等,但其衣服、器用、饮食都和未做官时一样,一直保持着俭约朴素的作风。
他曾任端州(广东高要)知州。那里出产名满天下的“端砚”,当时是一种向朝廷进奉的贡品。以前的知州总是借征收贡品之机,加征进贡额的几十倍,用以贿赂上司和朝中权贵,以求升迁。包拯到任后,命令士匠只做够进贡的数量就不再做,当他离任时,连一方端砚也没带走。这种清廉的作风给家人和子女带来了很好的影响。
包拯对贪官的弹劾,不怕得罪权贵,不怕触怒皇帝。其中最有名的是他三次弹劾皇亲张尧佐,七次弹劾贪官王逵。包拯的这些主张和行为,不仅对于澄清当时腐败的吏治起到了一定作用,也为他的子孙后代作出了榜样。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包拯《包孝肃公家训》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http://www.yulujidi.com/jingdianyuju/jiaxunxiaoxun/37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