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愚守拙是一种深藏不露的大智慧2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真正的解脱,就是去遗忘,所有的一切都忘得干干净净。如果有人问你,你是否还恨你的仇人,你回答说不恨了,别人或许还不太相信,但是如果你说: “什么仇人,我都不记得了。”那说明你真的放下了,自然毫无烦恼。
人生中的一切烦恼都是自己强加给自己的,只有放下,我们才能得到解脱,才能获得幸福。人们想在当下解脱的话,就必须将心中的名利放下,将心中的欲望放下,将对生命的牵挂放下,将对未来的执着放下。只有把一切都放下,才能让此后的每分每秒都活得很充实,生命就有了最真实的意义。
不为名利所累,保留内心的纯粹“名为锢身锁,利是焚身火”,一个人如果学会看淡名利,就能变得更加高尚。yulujidi.com
人或多或少都有“名利”情结,往往也会为此失去方向。所谓的“名利”,可以使人坐拥一切;也可以让人失去一切。世人都明白,君子雅士多是淡泊名利,但是想要做到,其实很难。
庄子喻世,善假于物,他最擅长的就是用各种比喻或借名人之口来讲人生道理。庄子有句人生名言,是以孔子的口吻说出的:“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德行在名利前荡然无存,人类的知识来源于争斗的结果。人为了名留青史,会用尽各种手段,人所学的知识与技巧也变成了斗争的工具,最终不过也只是为一个名困住了。真正能够淡泊名利的人,会用自己脱俗的风骨、淡定的心境与身为学者的良知去感染后人。这些人的生命是通透的,他们以谦和明澈的方式处世,气质风度也特别温和自然。
将物看得太重,必然会被物所累,超然物外,才能使自己登上伟大思想与卓越精神的殿堂。
季羡林先生一直被尊称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他的一生获得了无数荣誉。虽然季羡林先生名扬四海,但是他本人并不痴迷于荣誉。他曾这样说: “出点小名,小有得意,却诚惶诚恐。”
季老一生中,最超然物外的行为,当属三辞尊名。季老在《病榻杂记》中,用通达的文字,首次表明了他对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看法,并坚持将这三项“尊号”辞掉。
一辞“国学大师”。季老是这样说的: “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杀我!”
二辞“学界泰斗”。季老对大家说: “这样的人,滔滔者天下到处都是。但现在却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这个泰斗又从何说起呢?”三辞“国宝”。季老诚恳地说: “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他就被大家说成为‘宝’。但中国的赵一钱二孙三李四等也都只有一个,难道一个中国里能有十几亿‘国宝’吗?”最后,季老总结道: “三顶桂冠摘掉后,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我将身上的泡沫洗掉后,就会露出真面目,皆大欢喜。"222那些伟大思想,都是来自自由的心境。将虚名除掉,人生就没有那么多负担,自身原本的形态就能表露出来,思想与精神才能得到自由伸展。
民间有俗语云: “名为锢身锁,利是焚身火”。一个人假使学会淡薄名利,就会更加高尚。人在世上,不论什么样的境况,都免不了与名利相交。对待名利时,人都有自己的态度,有的人去追求,有的人看得很淡。许许多多的学者都像季羡林先生一样,不将名利放在心上。他们都在实践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一目标,对名利不屑一顾,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对学术与事业的追求上。
一个真正的智者,明白什么是自己需要的,什么是不需要的,不会去为那虚荣的名誉明争暗斗。能将虚名去除,便能除去那些不必要的负担。晚年的季老,仍然葆有清醒的自我认知,像从前一样执意辞去加诸在自己头上的盛名。虽然他摘除了那些恭维的帽子,却无法辞去世人对他那发自内心的尊敬。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抱愚守拙是一种深藏不露的大智慧2:http://www.yulujidi.com/yuludaquan/xinqingyulu/40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