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字网名 > 搞笑网名

叩问人生-人工智能4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叩问人生-人工智能4

过去我们认为最不靠谱的精神世界,其实是绝对真实的存在。虽然精神世界对他人来说时刻在变化,但对自己而言,却永远不变,自己的精神世界是绝对的真实:你永远都是你自己。

既然我们的精神世界是真实的,那么,当我们睡一觉起来,或从麻醉中苏醒过来,我们会想,我的精神世界刚才去哪儿了,现在又是从哪儿来的呢?进一步会问,能否找回自己已逝的青春?理解这类问题的关键是:精神世界的这种真实只是对现在的精神上的我而言,现在的我,和刚才的我,以及别人,都是不同的存在,彼此不能直接感知。现在精神上的我只能从我过去活动的痕迹(例如记忆)中感知到过去的我,从别人的行为活动中间接感知别人精神世界的存在,而不能直接感知到我过去的精神和别人现在的灵魂。

叩问人生-人工智能4

还有什么是绝对真实的呢?我们的观念世界,例如我们所使用的概念、知道的信息和所相信的事,尽管不一定能正确地描述物质世界。

这里要区分真实和正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真实说的是一个事物相对于我不会发生变化,正确说的是两个事物之间没有抵触和矛盾。我们所抽象出的概念、规律,知道的信息,都是精神活动的直接产物,没有空间属性,也没有时间和变化的问题,对我们的精神世界而言,就是真实的。所以,真实只对现在的自己而言才有所谓的真实的含义,我现在认为的真实可以和过去不同,我认为的真实和你的认为的可以不同,否则,人世间就不会有纷争了。

关于物质和意识的真实性问题,过去曾有个唯物主义哲学家非常气愤地说,想要我承认物质不是真实的,除非让我踢门口的这块石头而不知道疼痛。其实,这又有何难呢?打打麻药不是就不会痛了吗?甚至连感觉都不会有。不踢石头,用别的什么物体砸砸他的脚,他也会知道痛。所以,可以肯定是真实的,是他的感觉和得到的痛的结论,而不是让他产生感觉背后的物质。在他两次踢石头的动作之间快速地把石头换成一坨铁疙瘩,完全可以做到让这位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毫无察觉,也许他还在信誓旦旦地边踢石头边嚷嚷,“这块石头的存在难道不是真实的吗?"当然,绝对的唯心主义也是错的,就刚才的那个例子,虽然痛对我而言是真实的,但并不是我想痛就可以痛的,包括为什么会这样去想,也是有背后来自物质方面的原因。也就是说,物质世界、意识世界和观念世界是不可分的,可以互为因果,如果割裂开来看真实的问题就会出现错误。

科学和神学之争,如果历史和政治的原因不去探究的话,在某种程度上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要能解释你所知道的一切,你就可以相信,相信了的,就是真实的!而其他的只是不知道。致力于证明上帝存在的人,是希望不相信上帝的人相信上帝。证明上帝不存在的人,是希望相信上帝的人不相信上帝。这些都是徒劳。相信就是真实,不相信就是虚假,相信和不相信都是自己的事,该相信的时候自然会相信,反之亦然。只要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没有矛盾的命题和现象,相信又有何妨!只要不是自己骗自己,是真的相信就行。农夫不知道万有引力的“真实存在",不也过得好好的,但牛顿不行,他还得把天体运动的事纳入同一种理论体系才能睡得踏实。到了爱因斯坦,还得考虑考虑高速运动的物体才行,于是才提出“光速不变”,以后还会有更多的说法。yulujidi.com

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不能相互矛盾,否则我们无所适从。在自己认知范围内不矛盾的就可以相信,你相信的,对你来说就是真实的。只要在逻辑上是完备的,对人来说就足够了。真理和信仰都是纯属个人的事。对每个人而言,除非是自己骗自己,剩下的只要自己相信,都可以认为是真理,正如常说的,“自己觉得好,才是真的好。”我相信的和你相信的可能不同,我现在相信的可以和未来相信的不同。但一切都要求相同,既无必要,也无可能。人的灵魂相对于物质时刻都在变化,精神上的你和我,瞬间就已经不再是原来的你和我了。对每个人来说,相信就是他的真实,人首先得相信自己的思想和意识是真实的存在。

什么是存在

“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贝克莱①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一个非常古老的基本命题。这个命题的出发点和"人存原理"、"存在主义"相同,即一切存在问题都要以自我的存在为出发点,如果不被感知,对自己就毫无影响,是否存在和自己也毫无关系,当成是不存在也不能说是错的。

但是,这个命题极易被反驳,例如,一个事物的存在,我现在没有感知,不等于未来也不会被感知,不被我感知,也不等于不被你感知。错误在于忽视了“人的意识时刻在变化”和“你我感知的是不同的世界”。

①乔治·贝克莱,爱尔兰哲学家,与约翰·洛克和大卫·休谟被认为是英国近代经验主义哲学家的三位代表人物。

“存在就是被感知”应被严格定义为“现在的存在是现在的被感知”,而现在没有感知的,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不可能被感知,二是在未来可以被感知。而能被别人感知的,大多数时候也是可以在将来被我感知的。

对第一种情况,当然是属于“不存在”,而第二种情况,例如所有人都能感知的,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客观存在。

有哪些存在呢?感知作为一次事件,参与的主体,形成的关系和整个过程的动力都是存在,这包括:三个主体:我、对我产生影响(使我产生感觉)的主体和受这个事件影响的第三个主体,他们分别是精神上的我(意识、灵魂)、物质和我的观念。

四个关系:感觉本身、意念(对物质的反作用)、抽象①(形成概念)和想起(想起相关的概念)。

一个动力:推动整个事件的发生。动力其实是高层次的间接关系。三种主体相互作用和影响。墙是存在的,如果我们走过去,会感觉到它对我们有力的作用,会对我们走过去产生影响。人所知道的概念、规律、知识、信息等的存在,同样能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心中有上帝和没上帝的人,生活行为模式就是不相同。但是,即便我们承认上帝是种存在,我们一般也不会认为心中的上帝和桌子上的杯子是同一种存在。唯物主义试图证明人的精神和灵魂也是种物质,具有通常的物质属性,唯心主义努力证明物质是种虚幻,佛说,万事万物皆是“因心所现”,但都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有一点必须肯定,以宇宙之无穷无尽,用科学去否定神灵具有像物质一样的存在性也是不可能的,这是“存在不能证伪”的基本原理:只能证明什么是存在的,但不能证明什么是不存在的,因为人的认知有永远不能突破的极限,无限大、无限小,还有目前无法突破的极限,绝对零度、光速等。

在罗马教皇和科学家的一次争论中,罗马教皇对科学家说,只要你能超过光速,就能见到我们伟大的上帝了!

事物的存在与否,一种是建立在我们直接感觉的基础之上,例如我①抽象和想起在这里及本书的其他地方作为一个专有名词使用。

们看到了光。另一种是间接感知,间接感知和我们经过理性思考后的假设和推论在使用上其实没有什么区别,只要能解释我们已知的现象、预测未来的结果即可。

墙不但摸得着,还能看得见,所以墙是存在的。如果是堵自己的手够不着,还完全透明的玻璃墙呢?我们可以用乒乓球试试,打在墙上,弹了回来,轨迹被改变了,我们一般可以证明墙是存在的了(其实未必墙就存在,也可能是被透明的绳子拽了回来)。但如果是乒乓球也打不到的地方呢?如果是小到或远到我们看不见、够不着的东西呢?人认知的空间还会受到温度、超高频率等等的限制。这时,我们需要进行假设,假设其存在。在假设其存在后,看看能否解释我们已知的现象。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叩问人生-人工智能4:http://www.yulujidi.com/mingziwangming/gaoxiaowangming/50841.html

网络推广就上 58aisou.com

语录基地网

http://www.yulujidi.com/

| 陕ICP备18015394号

句子大全网 | 语录基地网 语录大全

让文字诠释最美的心声

让文字的温度,温暖生活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