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语句 > 家训校训

独特家风家训家规集2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独特家风家训家规集2

07.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于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

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亦快士也。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被褐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当尔之时,诚驽材也。有学艺者,触地而安。

独特家风家训家规集2

自荒乱以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yulujidi.com

南朝梁在它全盛的时期,贵族世家的子弟大都不学无术,以至于当时有谚语说:“(贵族子弟)只要登上仕途不落选,就能担任著作郎的官职;只要能写一般起居问候的书信,就能出任秘书郎了。”这些贵族子弟没有不用香料熏衣物、修剃须发、涂脂抹粉的,他们乘坐覆盖车幔的车子,穿高齿的木屐,坐在有方格织纹的坐垫上,靠着五彩花纹的靠枕,将珍贵的器皿玩物摆在身边,出入气度从容,看上去像神仙一样。

参加考试求取功名的时候,就请别人代替回答策论;三公九卿的宴会上,就用请别人代作的诗赋充数。在这种时候,他们表面上也是很优秀的人。等到叛乱四起、世道纷乱之后,朝廷和都市迁徙变革,衡量铨选人才的部门,不再有过去和自己亲厚的人,掌握权柄的不再是过去的朋友,这些贵族子弟想依靠自己,但他们身无所长,在社会上没有什么用处。

这就只能换穿粗布的衣服,卖掉家中的珠宝,失去了表面的种种光鲜伪装,露出不堪的本质,像枯死的树木,像干涸的河流,在乱军之中颠沛流离,在沟壑之间辗转求生。在这种时候,他们就真是不堪一用的蠢材了。而那些有一些学问和手艺的人,只要有地方落脚就能安顿下来。自从世道变乱以来,我见过不少俘虏,虽然祖上世代都是平民,只要自己能读《论语和《孝经一类的书,仍然可以做老师;即便祖上世代为官,而自己不通文墨,也只能做种田养马的营生。

由此可见,做人哪里可以不自勉向学呢?如果家中能常保数百卷书以传子弟,千年过去也能保持家道兴荣。

08.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

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人们学习是为了追求进步。我看有的人读过数十卷书,就自高自大,对长辈冒犯轻忽,对同辈轻视怠慢。别人对他的憎恶像对仇敌一样,对他的厌恶像对鸱枭一样。这样通过学习反而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学习。

09.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过去人们学习是为了自己,通过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如今人们学习是为了展示给别人,只要能夸夸其谈就够了。

过去人们学习是为了别人,通过实践自己所奉行的大道而有益于世人;如今人们学习是为了自己,提高自己的本领以求进取仕途。说到学习,就像种树一样,春天赏玩它的花枝,秋天收获它的果实;讲述谈论文章,就像春天的花枝,修养自身以利于实践,就像秋天的果实。

10.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者,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佑,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让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奸,干浮华之虚称,非所以得名也。

名声与实体的关系,就像形体与影子的关系一样。德行才艺周全深厚的人,名声也一定很好;容貌颜色娴雅漂亮的人,照影也一定很美。现在有的人,不修养提高自身的德行和才艺而谋求在世上有个好名声,就好像相貌丑陋而希望镜子里照出个漂亮的影子来一样。上等的士人忘却自己的名声,中等的士人树立自己的名声,下等的士人窃取自己的名声。

忘却名声的人,他真正体悟了大道所在,一举一动都合于道德,能够受到鬼神的庇佑,而不会去追求名声;树立名声的人,修养自身,行为谨慎,害怕自己的美名得不到传扬,是不会避让自己的好名声的;窃取名声的人,看上去厚道实际上奸猾,谋求浮夸奢华的虚名,是不会得到真正的名声的。

11.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不知后之矛戟,毁前之干橹也。虑子贱云:“诚于此者形于彼。”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熟耳。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伯石让卿,王莽辞政,当于尔时,自以巧密;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为骨寒毛竖也。近有大贵,以孝著声,前后居丧,哀毁逾制,亦足以高于人矣。而尝于苫块之中,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

左右僮竖,不能掩之,益使外人谓其居处饮食,皆为不信、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

我看这世上的人,获得了清高的声名,跟着就财源广进,获得了遵守信诺的美名,跟着就不守诺言,不知道自己后来的行为就像矛戟一样,刺破了前面行为树立起来的好形象。

虑子贱说:“在一件事上做得诚实,就为另一件事提供了参照。”人的虚伪和真实存于心中,行为上也总能有迹可循,只是其他人考察不细致罢了。一旦被其他人发现,巧妙地伪装还不如拙劣地真实表现,受到的羞辱也更大。伯石辞让卿位、王莽辞谢政权,在当时看来也是非常巧妙周密的掩饰,但是事情的真相仍然被后人记录下来,流传万世,令人读来感到毛骨悚然。近来有一位贵人,以孝顺而闻名。先后为父母守丧,表现出的哀伤和因此对身体的毁坏超出了礼制的要求,也足以超出一般人了。但他却在守丧期间往脸上涂抹巴豆,造成疮痕,以表示自己哭泣过度。近身服侍他的童仆没能为他保密,反而使外人认为他在守丧期间的哀伤行为和饮食节制都不是真的。这是以一点虚伪的行为而败坏了许多真实行为带来的好处,都是因为过于贪图声名。

12.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耕种之,葆钮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之,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南渡江,卒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有令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坡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

古人总是想要知道农业生产的艰苦和困难,这大概是珍惜粮食、重视农事的办法。吃饭是老百姓天大的事,老百姓没有饭吃就活不成,三天不吃饭,父子兄弟也难以相互救济。

粮食需要经过耕种、除草、收割、储存、舂打、扬场等许多工序,才能存人谷仓里,所以万不可看轻农事。南朝的官员,因为东晋南渡,也就跟着朝廷在这里扎下根来,到现在已经有八九代人了,没有真正从事过农业活动的,都是靠着俸禄吃饭。就算有些田产,也都依靠家里的仆人去打理,自己没有亲见过翻耕一犁土、栽下一棵苗;也不知道几月应当播种、几月应当收割,这样的人如何会明白世上其他的事务呢?因此,做官什么都不明白,治家什么都办不成,这都是生活过于悠然闲适造成的。

13.君子当守道崇德,蓄价待时,爵禄不登,信由天命须求趋竞,不顾羞惭,比较材能,斟量功伐,厉色扬声,东怨西怒;或有劫持宰相瑕疵,而获酬谢,或有谊聒时人视听,求见发遣;以此得官,谓为才力,何异盗食致饱,窃衣取温哉!世见躁竞得官者,便谓“弗索何获”;不知时运之来,不求亦至也。见静退未遇者,便谓“弗为胡成”;不知风云不与,徒求无益也。

凡不求而自得,求而不得者,焉可胜算乎!

君子应当坚守道义、崇尚美德,积累自己的才能和声誉,等待机会来临,即使没有获得爵位和俸禄,也应当相信这是天意。有的人疲于奔走、急功近利地追求功名,毫无羞耻之心,拿自己的才干能力和别人做比较,拿自己的功劳和别人相竞争,疾言厉色地争取功名利禄,得不到就埋怨这个埋怨那个。有的人拿住了宰相的把柄来威胁索要报酬,有的人在众人面前不断地自我鼓吹以求一官半职。这样获得了官职,说是靠自己的才干能力,和偷食物来填饱肚子、窃取衣服来保暖有什么区别!世人看到那些急切奔走而获取官职的人,说“不索取哪里能得到呢”,其实时运到了,不去争取也会获得的;看到那些镇静保守而没有获取官职的入,就说“不去做怎么能成事呢”,其实没有机会,白白去争取也没有什么用处。那些不去争取而得到了官职、争取了却还是没有得到的官职的人,真是不计其数!

14.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涉险畏之途,干祸难之事,贪欲以伤生,谗慝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自乱离已来,吾见名臣贤士,临难求生,终为不救,徒取窘辱,令人愤懑。侯景之乱,王公将相,多被戮辱,妃主姬妾,略无全者。唯吴郡太守张嵊,建义不捷,为贼所害,辞色不挠;及鄱阳王世子谢夫人,登屋诟怒,见射而毙。夫人,谢遵女也。何贤智操行若此之难?婢妾引决若此之易?悲夫!

生命不可以不珍惜,也不可以苟且地珍惜。铤而走险,参与祸患之事,贪求欲望满足以伤及生命,为奸作恶而导致死亡,君子应珍惜生命以此为戒;诚信守孝而受到伤害,履行仁义而获罪罚,为保全家庭而丧身,为了国家而捐躯,这些行为是君子在所不惜的。我看到有些名臣贤士,遇到灾难的时候苟且求生,最终也没有得救,白白受到羞辱,使人感到愤怒。侯景之乱发生时,王公将相大都受到屠戮和羞辱,王妃姬妾几乎没有幸免的。只有吴郡太守张嵊,举起义旗平乱不成,被叛军所害,但辞色丝毫没有动摇。鄱阳王世子萧嗣的夫人谢氏,登上屋顶斥责叛军,被箭射中而死。谢夫人是谢遵的女儿。为何贤臣名士做一点有操守的事这么难,而女流之辈在大义面前慨然赴死反而这么容易?悲哀啊!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独特家风家训家规集2:http://www.yulujidi.com/jingdianyuju/jiaxunxiaoxun/37266.html

网络推广就上 58aisou.com

语录基地网

http://www.yulujidi.com/

| 陕ICP备18015394号

句子大全网 | 语录基地网 语录大全

让文字诠释最美的心声

让文字的温度,温暖生活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