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氏家风家规家训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清·郑板桥《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十四书》。
1.靠田园长子孙气象。
十月二十六日收到家中寄来的信件,知道家中最近又添置了 田地,秋收又进了五百斛粮食,非常高兴。从今以后,可以做一个 农夫了。家中还要进一步添制碓、磨、筛箩、簸箕、扫帚及升、斗、斛 等器具。家中妇女要率领全体婢妾都学会加工粮食,这就形成了 一种靠田园养育子孙的气象。冰冻寒天,亲戚朋友前来串门,先泡 一大碗炒米送到他们手中,再添上一小碟酱姜给他们喝茶,这就是 温暖老人和贫者的最好礼仪。空闲的时候,嚼点碎米饼,煮些糊涂 粥,两手捧碗,缩颈啜吸,尤其是在下霜或下雪的早晨,喝下它们令 人周身温暖起来。哎呀!我真应该长期当农夫以至终身呀!yulujidi.com
鼓励家人进田增收、添物制器,旨在谋求一块能够不依附于他 人而能自食其力的自在热土。在这片热土上,寒天泡米,霜晨捧 粥,更能演绎出一片和乐、质朴、清新的田园风情。我们没有资格 居高临下地把这种田园风情指斥为出自一种封建的小农意识,应 该看到:这种田园风情是在充满依附、买卖和陷害的官场映衬下才 显得格外生机盎然:这种田园情结,是中国古代士大夫在既不屈 服于黑暗官场又不愿抛弃生命的责任的理性归趋。写这封信时, 板桥先生正处在范县知县的官署中,从字里行间不难听到田园生 活已经向他发出了越来越近的声声呼唤。
2.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
我认为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是农民,知识分子只能处在四民之 中最末端的位置。上等的农民能种百亩地,其次能种七八十亩地, 再次能种五六十亩地,都能劳苦身骨,勤施体力,耕种出来的收获, 用来养育天下苍生。假如天下没有农民,全世界人都会饿死的。
我们这一代读书人,回到家中就孝顺双亲,出门在外就视朋友如兄 弟,守住先人祖业,用心培育后代,如果得志就将恩泽施及百姓,如 果不得志就在修身方面力争做世人的楷模,所以在品行方面比农 夫还要更高一等。但时下的读书人却不是这样,一捧起书便想中 举做官,如何攫取金钱、建造高房大屋、广置田产,一开始就走错了 路,到后来越变越坏,最终没有好结果。那些没有发达的读书人, 就在乡间作恶,小头锐面地到处钻营,更有许多不该做的事。那些 能检点自己并注重修养的人难道没有吗?那些以经世济民为己 任、具有高尚情怀的人,其实也到处都有;但好人被坏人所拖累,终 使我们这些人无法开口说话。一开口说话,他人就笑着说:“你们 这些书生,只是会讲话,以后自己当了官,就不这样讲了。”工匠能 制造器物为世所用,商人能调剂商品的余缺,都有便利民众的好 处。而这些堕落的读书人对于民众特别没有用处,难怪他们的地 位处在“四民”中的最下层。甚至,他们即使恳求甘居“四民”之末, 都是难以合格的。
在今天看来,板桥先生对于堕落的读书人的鄙夷之情,显得更 加孤独和悲壮了。现代的知识分子都已经全身心地投入对经济效 益和权力地位的火热的竞争之中,这已经演变成一股具有现代精 神的不可阻遏的时代潮流。但是,一些有识之士已经看到:汹涌澎 湃的现代化潮流正在给自然生命、人类生命和精神生命带来严重 摧残。比较起来,郑板桥先生所推崇的由中华传统文化陶冶出来 的古代知识分子是多么正直、善良,是多么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 感!中华传统文化虽然没有系统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内容,但在人 文教育方面开柘出的伦理文化的方向,足以成为化解现代化危机 的柱石和灯塔。
3.世道盛则一德遵王.风俗偷则不同为恶。
我的家业中虽有三百亩土地,到底是典押来的地产,不能长久 依靠。将来必须买二百亩田地,我们兄弟二人各得一百亩就是够 了,这也符合古人所倡导一人享用百亩的意思。如果再多求,就是 侵占他人产业,就是莫大的罪过。天下无田无业的人有很多,我算 什么人,能够贪得无厌!让老百姓贫穷我自己又如何能够安心呢!
有人说:“世上有的人拥有很多的田地,甚至多这几百顷还有余,你 能对他有什么办法呢?”我的回答是:他尽管去做他家的事,我只做 我家的事。世道昌盛我们就一致遵守国家法令制度,世风败坏我 们就决不同坏人一起作恶。这就是板桥的家法。
买田置地,为的是筑起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坚守一人百亩的 本分,为的是给他人预留空间;把贪得无厌视同侵占他人产业的犯 罪行为;即使世风败坏也决不与坏人同流合污。在没有遇到任何 外力压迫的情况下,能够具有这样高度的自觉与自律、执著与坚 定,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来自何方?一切都因为板桥先生是一个 身体力行的真正的读书人。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郑氏家风家规家训:http://www.yulujidi.com/jingdianyuju/jiaxunxiaoxun/37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