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这一时期,天下大乱,“礼崩乐坏”,各国经过拼杀、分裂、兼并,最后由春秋时的周、鲁、齐、晋、秦、楚、宋、卫、陈、燕、吴、越等国,演化为韩、赵、魏、齐、秦、楚、燕七大强国。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士阶层的崛起、私学骤兴,以及用士养士之风的盛行,家庭教育受到广泛的重视。伴随着家庭教育地位的提高,家训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并流传下来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比如首创私学、以诗礼传家的孔子的《庭训》。,清廉正直、世称贤相的孙叔敖的《临终戒子》。遗文,世称贤母的敬姜的家训,素有母仪风范的孟母仉氏“三迁其居”“断机教子”的母训,以及《韩非子》。中所记述的《曾子杀彘》。
的家教故事,都充分地显示了春秋战国时期家训的发展及成就。yulujidi.com
孔子教子的《庭训》。散见于《论语》。中,据《论语》。记载,有一天孔子在庭院中沉思,其子孔鲤快步从他身边走过,孔子突然叫住孔鲤问:“学《诗》。乎?”孔鲤回答:“未也。”孔子教导他:“不学《诗》。,无以言。”
孔鲤退而学《诗》。。又有一天,孔子在庭院见到孔鲤,问:“学《礼》。乎?”孔鲤对日:“未也。”孔子教育他:“不学《礼》。,无以立。”孔鲤退而学《礼》。。孔子在家庭教育中要求儿子孔鲤努力学习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学习社会的典章制度和伦理道德规范,使之在学业和道德上能够有所建树,将来成就一番伟业。所谓“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强调的就是读书与做人的结合,治学与修身的统一,这是自孔子开始形成的中国家训的突出特色。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孔子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可谓功勋卓著。孔子在家庭教育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对后世影响很大。
世称贤母的敬姜的《论劳逸》。是春秋战国时期家训的代表作。敬姜是鲁国大夫公文伯的母亲,有一天,公文伯朝见鲁君后回家,看到母亲正在绩麻,就对母亲说:“像我们这样高贵富裕的家庭,您还要亲自绩麻,季孙看了会生气的,以为我没伺候好您老人家哪!”敬姜听罢儿子的抱怨,训诫道:“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
她认为,上自天子、诸侯、三公、九卿,下至黎民百姓,都必须劳动,或劳心,或劳力,才能政清人和、国泰民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础和前提。
在此敬姜阐发了一个最朴素的真理:勤勉不怠国则兴,逸乐怠慢国则败。
敬姜的诫子家训是载于《国语》。上的有名的家训,敬姜因这篇出色的《论劳逸》。成为有名的贤母。
《曾子杀彘》。的故事载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故事中说,曾子的夫人去集市上买东两,他的儿子哭着也要跟着去。曾子的夫人对儿子说:“你只要在家待着,我回来就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夫人从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小猪去杀。她就劝止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这可不能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孩子骗人啊!
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于是把猪杀了,煮肉给儿子吃。教育儿童言行一致,家长不能信口开河,有言必信。只有言传身教,才能使孩子诚实无欺。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
总体而言,春秋战国时期的家训尚未独立成文,一般都是夹杂在古籍文献中的只言片语;这些家训也不是家训执行者自己撰写成文,而多为后人追忆而成,往往以家教故事的方式流传下来。尽管如此,春秋战国时期的家训却为后世家训的发展规定了基本格调、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三、名家诸多的秦汉魏晋家训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仅存在了15年。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积极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改革,为汉及汉以后中国封建专制政权的巩固与发展开辟了道路。但由于秦朝实施“禁私学,以吏为师”的政策,私学曾一度中断,家学的发展受到限制,家训的发展呈沉寂状态。秦代较有影响的家训只有孔鲋的家训。
孔鲋,名甲,字子鱼,是孔子的第八代孙,他参加过秦末农民起义,陈涉兵败,孔鲋慷慨赴死。现存家训就是孔鲋临终戒子(也包括他的学生)遗言。孔鲋家训里有句蕴含深刻的警世BBB:“处浊世而清其身,学儒术而知权变。”这是经历了人生的大波大浪之后的彻底顿悟。孔鲋家训中所流露的明哲保身思想,反映出了中国古代家训的另一个共性:中国古代的家训多是先哲们经历了诸多磨难之后有感而发,很多家训都是他们一生经验的最后总结与升华。
汉继秦兴,两汉兴盛时间延绵达400余年,有大量家训问世,仅名家名作就有:刘邦的《手敕太子书》。,孔臧的《诫子书》。,司马谈的《遗训》。,刘向的《诫子歆》。《胎教》。,张奂的《戒兄子书》。,郑玄的《戒子益恩书》。,蔡邕的《女训》。,等等。这些名家名作博涉人生世事的方方面面,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家训的内容。
刘邦临终留下《手敕太子书》。,追悔自己长于乱世、不喜欢读书的遗憾,告诫刘盈:勤学书法,与诸弟敬重老臣。
西汉太史令司马谈的家训《命子迁》。成就了其子司马迁的历史巨著《史记》。,于是便有了“没有《命子迁》。就没有《史记》。”的说法。司马谈在临终之时,洒泪告诫儿子司马迁一定要完成续写《史记》。的历史重任。后来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详尽地叙述了自己蒙冤受屈惨遭酷刑的经过,同时也衷心倾吐忍辱苟活、著述《史记》。的内在动力。正是由于父亲家训的鞭策和激励,才使司马迁忍辱负重,置个人荣辱、生死于度外,出色地完成了续写《史记》。的宏图伟业。
论处世之道,以疏广的《告兄子言》。和樊宏的《戒子言》。为代表。
论为人之道,以马援的《诫兄子严·敦书》。和张奂的《戒兄子书》。为代表。
论胎教,则以刘向的《胎教》。最为著名。刘向在《列女传·周室三母》。
里,以托古改制的方式阐述了胎教的意义和方法。
东汉班昭为训示女儿恭守礼教,著《女诫》。,被尊为“女圣人”。这是第一部针对女性的家训,虽然其中关于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思想并不合理,但是教育女性修持美德、仪态端庄、勤俭持家、和睦家族等是无可厚非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被史学家们称为中国历史上的“离乱”年代、“继汉开唐”年代。在这360余年的动荡岁月里,国家不统一,政治不安定,战争连绵,政权频繁更迭,人民生活朝不保夕;也是因为年代动荡,新事物不断萌生,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涌现,仅就家训而言,名家名作如雨后春笋,如魏主曹操的《诸儿令》。
《戒子植》。《遗令》。,蜀主刘备的临终《遗诏敕后主》。,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等等,作为不同时期家训的代表作,均既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也有相当深远的教育意义,它们在中国家训史上宛若群星灿烂,至今仍历久弥新。
曹操在家训中,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悲壮情怀告诫儿子:一要恪守以法持军之宗旨,注意牵情制怒;二要以国事为重,在其身后节俭治丧,在其墓穴中“无藏金玉珍宝”,充分表现了他移风易俗、探索革新、至死不渝的执着精神。
刘备在吴蜀彝陵之战大败后,久病不起,自知将不久于人世,留遗嘱给后主刘禅,告诫刘禅努力读书、严谨修身,做一个有德有才的君子。但令人遗憾的是,刘禅这个扶不起来的阿斗,辜负了父亲的期望,不仅没能成为明主,反而把国家丢了。
嵇康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杰出的玄学家、出色的诗人和文学家,是曹操的曾孙女婿。作为“竹林七贤”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深谙世态炎凉,其《家诫》。屡屡将君子与凡夫俗子相比相照,并以后者为戒,告诉子女立身、行事、做人、治学的道理:一告诫后辈要立志,志之必坚。他说:“人无志,非也”,“若志之所志,则口与心誓,守死不二,耻躬不逮,期于必济”。否则立志不坚,“中道而废”,功败垂成,将抱恨终生。为此,他特别注重良好意志的培养,告诫子女要“堪近患”“忍小情”,不“牵于外物”,不“累于内欲”。
二告诫后辈要“见义而作”,赈灾济贫。他告诫后辈不要做那些微不足道的互赠礼品的交往,而应把钱财赠予那些确实需要救助的人们。
三告诫后辈要慎言。他说:“夫言语君子之机,机动物应,则是非之行著矣,故不可不慎。”
四告诫后辈要少欲,要宽容谦恭,要涵养“临朝让官,临义让生”的“忠臣烈士之节”。
五告诫后辈不要打探他人隐私。他说:“凡人自有公私,慎勿强知人知。”
六告诫后辈不要受人之馈。他说:“匹帛之馈,车服之赠,当深绝之”,因为“常人皆薄义而重利”,别人主动向你破财献礼,则必有所求,必图回报,这是“君子之所大恶也”。
嵇康的《家诫》。絮语平实亲切,多有感而发,它是中国家训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继嵇康之后,徐勉的家训也很有特色。徐勉(466-535),一生为官清廉,家无积蓄,他留给儿孙的只有两袖清风的为官志节和勤奋读书的乐学精神。徐勉说,自古以来,很多父母为了使孩子生活得安逸、幸福,都拼命聚敛财富,看似爱子,实则害之,最终只能使子女由于过分依仗父母之家资而丧失独立创业的志气、胆量和能力,坐吃山空。这种父母是愚蠢的、不明智的。在徐勉看来,“遗子黄金满嬴(竹笼),不如一经”,他认为做一个合格的父亲,留给子孙的不应是物质财富,而应是乐善向学的人格风范。这对今天某些不知教子只知敛财的父母仍有所启示。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家训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成熟期。这个时期的家训不仅数量超前,而且内容丰富,尤其是出现了独立成篇的家训专著——《颜氏家训》。。
南北朝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传统家训的集大成者,被后人誉为家教典范,有人赞叹“古今家训,以此为祖”。《颜氏家训》。不仅在家庭伦理、道德修养方面对我们今天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而且对研究古文献学和南北朝历史文化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颜氏家训》。
的确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标志着中国传统家训真正走向了成熟。
从总体上看,秦汉魏晋之际的家训,尤其是两汉时期的家训在数量上大大超过了前代,其内容也较为丰富,但其形式依然率由旧章,没有大的突破。
四、灵活多样的唐宋家训隋唐和宋元时期,是中国家训的繁荣期。这一时期,家训在进一步成熟的过程中走向繁荣。唐宋家训特点是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可读性更强,教育意义更大,涉及范围更广。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徐氏家规家训家风2:http://www.yulujidi.com/jingdianyuju/jiaxunxiaoxun/37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