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奶奶】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女儿与奶奶虽然只是见过几面,但感情很好。老人很喜欢这个孙女,夸她懂事、朴素、有为,特别是夸她孝敬老人。女儿则总惦念着老人,平时我们大人议论什么,女儿总记在心里,凡涉及奶奶的事,她总是提出她的意见或请求。她母亲看到女儿与奶奶的亲热劲儿,由衷地赞叹:到底是有血缘关系的,带有天然的亲情。
女儿小的时候回过几次老家,奶奶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女儿铭记在心。后来长大了,还时时念及奶奶对她的疼爱。女儿参加工作以后,尽管工作很忙,很累,学习任务很重,还经常有各种考试,迎接各项检查,但常常惦念奶奶,时常在电话里问候奶奶,关心奶奶的日常生活。在女儿刚参加工作后不久,我们在谈论她奶奶牙掉了许多,吃东西不方便,会影响胃的消化功能,好多东西也不能吃。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女儿就马上寄钱回去,说孙女参加工作了,刚发的工资,寄回去专门用于奶奶镶牙。奶奶收到钱后,十分感动,逢人便夸孙女懂事。
前几年听家里人议论,老家夏天很热,坐在屋里还汗流夹背,睡在床上也是一身汗,弄得奶奶吃不香、睡不好,身体逐渐虚弱。女儿知道后马上请求寄钱回去,专项用于购买空调,这样既解决了夏天炎热的问题,又解决了冬天寒冷的问题。这大概是老家村里面老人中第一个安装的空调。去年夏天干旱天热,由于农历闰七月,所以热得时间长,许多村民都酷热难熬,每当我给母亲打电话时,老人家总是免不了提到空调,好在孙女给我买了空调,再热的天,空调一开,阴凉阴凉的,很舒服,连邻居的一些老姐妹也常常来这里纳凉聊天,老人从心眼里感到满足。
在这之前,我也曾提及给老人家安装空调的事,可老人家就是不答应,以种种理由推辞,说什么村里没有人家安空调的,人家能过,我也能过的,再说空调太费电等。后来孙女一说,老人就同意了。
只要提到奶奶的事,女儿都留心听,然后争着办。凡是奶奶需要的,女儿总是一句话:我给奶奶办。女儿不仅对奶奶孝顺,对父母,甚至对小姨都很孝顺,千方百计尽孝顺之心。从历史和品德的角度看,尊老敬贤是人之美德。试想,如果一个人连对自己的父母、亲人都没有孝心,怎么会对人民有爱心呢?爱亲人和爱人民是一致的,亲人是人民中的一部分,人民是广义的亲人,因为我们都是人民的儿女。
yulujidi.com这手中捧着爱着的女儿,像只脱笼的鸟儿一般飞走了,而外面的天空,不见得时时都是风和日丽,有时是乌云密布,有时是狂风大作,有时是暴雨倾盆,有时是雷霆万钧,有时是满天飞雪,而你不但要适应它,还要战胜它。前进的道路是不平坦的,但只要努力奋斗,只要准确把握,就一定会胜利。
女儿参加工作后,给我最深刻的印象,不是她评为“优秀大学生"得人才奖,也不是职务的不断提升和重用,而是辛苦,实在是太辛苦了,说实话,我真心疼。
加不完的班。平日按时下班是偶然的,晚上七八点下班是正常的,九点、十点是经常的,甚至十一、二点也有过。周末、节假日也经常加班、值班,休息的少,加班的多。有一回是连续七天七夜没有回家,吃住在单位,夜以继日,连轴转,累了就在办公室里打个盹。这是为了保障计算机正常运行,防范“千年虫”的战斗,这是偶然的,千年一次,可以理解,工作需要嘛!而有一段为了整理以往的资料,竟连续好几个月没有休息,工作是重要的,但身体也是宝贵的,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却不能说出嘴里,怕影响她的情绪,打击她的积极性。
为了防范金融风险,打击经济犯罪,必须加强管理、建立制约机制、完善内部监控体系,这些都是完全必要的。因此上级各有关部门经常要检查、抽查,因为她们支行各方面搞得不错,因而常常被选为被检查单位。为了迎检,势必要做必要的准备,整理资料,准备汇报材料,忙得不亦乐乎!有经常的检查,就有不断的准备,在推动和促进工作的同时,也无疑加重了员工的负担。
为了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行里就有名目繁多的各类考试,这考试与岗位晋升、工资奖金都是挂钩的。有人说:“鸡蛋里算出骨头,是百万富翁的致富理由。”作为经济部门,特别是金融部门,精明是必要的。这众多的考试有双重压力,一方面是本身要准备,有许多的书、资料要看,要弄懂弄通,要记住领会,要会运用,这都要在下班后进行;另一方面是精神上或者说是思想上有压力,怕考不好,考不好少拿钱是小事,这没有压力,关键是你身为主任,如果落在人后,对开展工作不利,这一点确有压力。
除了做好本岗位工作外,行里还有许多附加的任务,特别是前几年,什么发行东方卡,下达个人存款任务,单位吸存任务等等。你想,一个孩子,本岗位工作就已经忙得头昏眼花,哪来精力和时间去考虑这些事情。但既然是领导要求,你既然是单位的1辛苦一位员工,那么你就有义务去完成单位交给的各项任务。
女儿的确很辛苦,每天从一上班就忙,直到最后下班,除了要处理各种业务问题外,还要应对心态各异的顾客。因为你是服务性行业,就有个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的问题。你是不能急、不能恼的,更不能对顾客发脾气,有气自己忍着,对不明白的要耐心地说明,对有意见的既要陪着笑脸,还要说好话。即使下班后,包括节假日,手机是24小时开通的,员工经常有事用电话请示,她要详细地解释,耐心地说明,妥善地处理。
特别是当了营业室主任后,要独当一面,管着许多人,又有许多事,压力很大。加上用人机制亟待完善,择优上岗、优胜劣汰的力度还需加强,员工的总体素质仍需不断提高。这些在实际工作中对她也造成很大的压力。好在行领导对她的工作很支持,对她也很关心,一些新来的同志也很努力。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积累,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定会不断提高,辛苦的状况可望逐渐得到改善。
女儿不怕吃苦,永远充满激情,永远充满朝气,因为阳光,因为春风,因为花香,因为年轻,更因为崇高的事业!
妹妹玉英是大家庭中惟一的女孩,天生丽质,聪颖好学,眼捷手快,勤俭肯吃苦,小学毕业后便成了家中的主要劳力,成了父母的得力帮手,也是当时家中对外联系的主力。
玉英上小学六年,品学兼优,老师经常表扬,在同学中威信很高。小学毕业了,怎么办?凡有条件的孩子都去考初中,虽然极大多数人是不能录取的,那时乡镇尚无中学,全县80多万人只有三、四所中学,竞争十分残酷。老师鼓励她升初中,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人才,没有文化是不行的。同学们也认为她一定能够考取初中,可以说是众望所归。她本人争强好胜,想要显示一下自己的实力,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讲,她都是想升学的。但现实是残酷的,家中经济困难,小孩子多,哥哥上中学,两个弟弟上小学,还有两个弟弟年幼在家,无疑家中十分需要劳动力。父母的态度是明摆着的,小学毕业了,能够读书、看报、写信就行了,农村里有多少人是靠读书吃饭的,还不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与老土地打一辈子交道,凭一双手吃饭。家中的情况,她也是十分清楚的,父母的态度也是实属无奈。临近升学考试报名时,她报了名,并承诺:我知道家庭经济困难,供不起我继续上学,我只是试一下自己的实力,就是录取了,我也是不会去的。这样的承诺有悖常理,使人听了辛酸。当一个女孩子做出这样的承诺时,心里有多少苦楚,只有她自己知道。历史往往嘲弄人,许多有条件升学的人都没有录取,偏偏玉英的初中录取通知书如期而至,可家里每个人都高兴不起来,处在重重的矛盾中。惟她含着泪水对父母说,我不去上学了。她为了这个家庭,选择了放弃,但却留下终生的遗憾。就这样,她成了生产队里新的骨干。后来有人说是不是父母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这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玉英是家庭中惟一的女孩,是众多绿叶护卫着的一朵红花,大家都十分爱护她。事实上后来二弟德宇初中毕业后回家务农,三弟德胜小学毕业后辍学等,都是同样的理由。
从辍学到出嫁的十年间,玉英对大家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里里外外什么都干,在生产队挣工分,在自留地干活,为全家人烧饭、洗衣服、纺纱织布做衣服、做鞋子。大哥一直到大学毕业都是穿妈妈和妹妹做的布鞋。
这十年农村经历了农业合作化运动,成立高级社、人民公社,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调整时期及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不难看出,这段时间劳动的辛苦和生活的艰辛成了主旋律,她为了多挣几个工分,往往和男社员一样干重活,还经常要开早工,有时还要开夜工。当时农村除了下雨天是不休息的,这就意味着自留地的农活、家务活和处理其他事情都是要在放工后进行,针线活经常是在晚上和雨天做的。不奢望吃好,只希望能填饱肚子,实际上吃不饱是常有的,就是三年自然灾害以外的时期,也是经常缺吃少穿,春天缺粮、冬天缺衣,早晚都是玉米面粥或元麦面粥,中午能吃上玉米面饭或元麦面饭算是不错了。花季的年龄,惟一的化妆品就是廉价的雪花膏,能买上几角钱一尺的花布做件短袖衬衣便要高兴好几天,可以想像那时的生活状况。
玉英结婚后,生活条件有些改善,温饱已不成问题。但上有年迈的公公,下有三个骄子,她又秉性好强,因此仍是这样的辛苦,这样的忙碌,常常忙得天昏地黑,忘了日月星辰。她们家在农村是较早砌楼房的,大儿子去当兵,二儿子进城工作,小儿子硕士研究生毕业。在这一艰苦创业时期,她同样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她坚持天天到生产队上挣工分,下班后料理家务,还在队办厂里兼职当管理员,孩子都不在家,爱人在大队工作,家里还养蚕、养长毛兔。她做了许多兔笼,立体圈养,定期剪毛,每天都要给兔子弄许多新鲜草料,并添加有机饲料,还要每天打扫卫生。
特别是养蚕,一年两季,分春蚕和秋蚕,为了有足够的桑叶,专门种了一大块桑树,对桑树也有个种植、修剪、拔草、施肥等日常的田间管理。每天要采许多桑叶,别看幼蚕很小,吃起来也很厉害,成千上万只蚕吃起来,发出沙沙的响声,一层桑叶一会儿就吃光了。尤其是在蚕宝宝“上山”结茧时期,更是辛苦,从早到晚盯在蚕房里十几个小时,连饭也顾不上吃,有时一天只吃一顿,而且是简单的剩饭而已,名符其实挣的是辛苦钱,来之不易。由于成年累月的辛劳和生活的没有规律,使胃经常疼痛,至今仍经常发作。她还养猪、养羊、养鸡、养鱼、养鸽子,这些都缺不了每天的打理,邻居戏称她是“海陆空三军总司令”,而她说自己是个勤务兵,最多算是个后勤部长,负责保障而已。
秋天的艳阳暖洋洋地普照大地,棉花白了,稻子黄了,菊花香了,闸蟹肥了,人们享受着丰收的喜悦。玉英的长子从志愿兵转业到市府机关工作,次子负责着一个工程队,小儿子已是公司的总经理了。但她仍忙碌着,从不歇息。
玉英不但是里里外外一把手,是贤妻良母,也是孝女。她无时不牵挂着年迈的母亲,时常去看望老人家,经常给老人家送些吃的东西,不论是鱼虾还是新鲜菜蔬,养的柴鸡生的鸡蛋自己平时不舍得吃,常常给母亲送去。听到母亲身体不适时,便会丢下手中的活计,匆匆前往,帮助安排治疗事宜。儿行千里母担忧,虽然儿子都已长大了,都有出息了,但她仍百般牵挂,疼爱有加,甚I辍学至有人说她对儿子是过于溺爱。她身体有病时自己扛着,不告诉儿子,怕儿子着急,怕儿子分心,影响工作。她心里总是装着别人,只知道劳作,只知道奉献。
毒辣辣的太阳照得后背都出了油,知了受不住如此的炎热在树上声嘶力竭地鸣叫,农家的炊烟直冲云霄,树叶静静地舒展着,无一丝动静,二弟德宇赤脚光背在菜地里于活,桥门头响起了清脆的自行车铃声,只见他迎上前去叫张老师,原来是他母校的班主任来动员他去上学。德宇在学校里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虽然生活很艰苦,但他学习很刻苦,成绩很优秀,深得老师们的喜欢。小学毕业后,他考取了初中,但他看到家庭的困难,便不想继续读下去了。然老师们不舍得年纪幼小富有灵气的学生就这么辍学了,因此他的班主任放弃休息,顶着烈日,冒着酷暑,专程到家与父母商讨德宇的升学问题。父母对张老师的到来十分感动,老师为啥呀,还不是为了培养人才。张老师向父母介绍了德宇在校的情况,并说明了他这次升初中的考试成绩特别优秀,六甲中学非常希望他能去上学。父母表示,我们不是不懂得读书的重要,也不是不让他上学,只是经济太困难了,没有力量供他上学。张老师苦口婆心地反复说明上学的重要,这样的孩子不去上学实在是太可惜了。最后,张老师说:报名费我先垫上,让孩子先去报到,至于上中学的费用,我帮助找中学校领导谈谈,请学校给予照顾。父母无话可说,算是默许了。
德宇深知上学的来之不易,十分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刻苦学习是在情理之中,也是他的一贯风格,因而学习成绩很好,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期间还发生过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即他小学的班主任张老师后来因工作需要调到别的学校任教去了,但那个学校基础较差,他班上学生的作文水平低,为此张老师特意找到德宇,出了个题目,叫德宇写篇作文,然后张老师拿回学校作为范文印发该校学生,并结合讲解,同学们颇受启发,收到明显的效果。
德宇上初中是住校的,饭票由家里带粮食到学校换取,菜票则要用现钱购买,但德宇没有现金,他尽量少吃菜或不吃菜,经常是星期日炒一大瓶咸菜,星期一带到学校,一直吃到星期六回家。有时实在饿得慌,中间也有跑回家的,但家里也没有粮食。母亲看到儿子饥肠辘辘、满头大汗跑回来了,便煮一碗青菜,或炒一盘咸菜充饥,有总比没有强,饥不择食嘛!
德宇曾说过,那时我们没有钱,没有吃,没有穿,但也有引以自豪的,那就是学习成绩的优秀!"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概是这个道理。只有忍别人所不能忍的艰辛,忍别人不能忍的灾难,方可成为人中的千岁兰和胡杨树。
进入初三后就面临着又一次选择,在十分矛盾和万般痛楚中德宇清醒地看到,当时农村条件很差,温饱问题仍未解决,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父亲身体时好时坏,哥哥刚上大学,姐姐将要出嫁,家中急需劳动力,历史的责任,家中的重担将要由自己挑起,对于升学,只能是奢望,可望不可及了!他无奈地选择了辍学。其实,他是十分喜欢读书,十分盼望继续升学的,但他实在不忍心置被困境压迫、心力交瘁的父母而不顾。
从辍学到当兵的一年多,德宇全身心地投入到生产队的劳动中,多挣工分好多分粮食吃饱肚子。有道是,金子到哪里都放光,读书是好学生,劳动也是好社员。由于有良好的基础,上初中时,星期日、节假日学校放假,他是经常参加队里劳动的,如果说那时是业余的,那么现在是专业的了。他干什么活都是那样的认真、那样的负责。生产队长说他是干什么像什么,不久便成了队里的生产骨干,队长对这个小伙子十分喜欢。
他不仅在生产队是干活好手,在家里也成了得力助手。父亲对他十分喜欢,一起干活,一起探讨耕作管理中的有关问题,尤其是对种蔬菜中的一些关键技术,爷俩个谈得津津有味。他为人老实,待人诚恳,干活卖力,心如镜,口如瓶,哪里苦哪里累,总会有他的身影。后来他去当兵了,生产队里的人们仍依依不舍、念念不忘,时常谈起他的为人处事,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也常常以他为榜样。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孝顺奶奶】:http://www.yulujidi.com/haocihaoju/ciyudaquan/55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