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不幸福】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我们应该对生命有一个公正的态度、正确的认识今生成功也好、失败也罢,来世还有机会;今生欠了别人的人情,来世还有机会偿还;今生工作没有做好,来世还可以补救,所以不需要那么痛苦、内疚、空虚、无聊。
绝大多数人认为,人死了以后,就一了百了,什么都没有了。虽然民间有人死了以后会变成鬼的说法,但绝大多数的人还是不会相信。这种缺乏因果轮回概念的人生观,让我们奉行着及时行乐的准则,从而丧失了伦理道德的底线。为了获得自己的利益,完全可以不择手段。
有些人会把地沟油、毒奶粉等问题归咎于技术的进步,但如果内心有一个起码的道德底线,我想谁也不会利用这些技术来赚钱。就是因为欲望的增长与对因果轮回的无知,才会做出如此伤天害理、不计后果的事情。其结果,必定是身堕地狱、永无出期。
也是因为不相信轮回,很多老年人看不到任何希望,所以选择了自杀的极端之路。美国每年的自杀人数当中,百分之五十都是老年人。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呢?这才是消极、悲观的人生啊!
其实,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首先,我们应该对生命有一个公正的态度、正确的认识。很多人相信科学,认为科学的结论都是准确的。但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科学研究的结果可以证明,人死了以后不存在任何东西,没有精神、没有灵魂。
西方很多科学家认为,科学无法否定人死了以后仍然有精神的存在,在人死了以后,精神有可能会继续存在。其实,我们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证明,人死了以后精神绝对会存在,这不是神话、不是传说,而是几千年来无数人的亲身经历。yulujidi.com
死亡,只是一种周期性的生命活动,它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另一次生命的起点。有了这样的长远目光,则即使到了七十岁以后,仍然充满希望,仍然追求不止,仍然生活充实,仍然豪情满怀。今生成功也好、失败也罢,来世还有机会;今生欠了别人的人情,来世还有机会偿还;今生工作没有做好,来世还可以补救,所以不需要那么痛苦、内疚、空虚、无聊。
藏传生活教中流传很广的一部论著,叫《萨迦格言》。其中说道:“即使明早要死亡,亦应学习诸知识,今生虽不成智者,来世如自取储存。” 即使明天早上就死了,今天也要不断地学习,虽然今生没有用了,但来世却可以像领取自己寄存的东西一样,领取自己今朝所学的智慧。这种人生观,才是真正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因为有了轮回的观念,所以即使为了自己的来世,也不会无休止地破坏环境、消耗能源、损减福报,不会将低碳生活、环境保护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10.绝大多数的现代人,没有任何敬畏感虽然生活教讲无我,但在现实生活中,一切都是存在的。取舍因果、行善断恶,是必须遵守的宇宙法则。杀盗淫妄的结果,一定会堕地狱、变饿鬼、变畜生。
绝大多数的现代人,没有任何敬畏感。没有宗教信仰,天不怕地不怕,不再相信“举头三尺有神灵”的说法,伦理道德、传统文化等等也一并丢失。为了钱不受任何约束,即使有法律的惩罚,也抱着不会被发现的侥幸心理,以致满世界充斥着不放心的产品。农民不敢吃自己种的菜,商家不敢吃自己销售的食物,厂家不敢用自己生产的商品,这都是敬畏心缺失的表现。
有因就有果,大自然、人的身体、精神等万事万物,都在因果当中循环。相信因果,不是相信释迦牟尼生活;尊重因果,也并不意味着学生活。相信因果,就是相信自然规律;尊重因果,就是尊重自然规律。
《稻秆经》,是以水稻为例,来讲解因果自然规律的生活经。其中有一句话非常重要:“如来出现若不出现,法性常住"。意思就是,不管释迦牟尼生活出现也好,不出现也罢,自然规律永远都是这样。这充分说明,因果规律是自然规律。释迦牟尼生活的出现与否,与自然规律没有关系。哪怕生活教从地球上彻底消失,因果规律也永远存在。释迦牟尼生活不是因果的创造者,而只是因果的发现者与宣讲者。
生活教认为,外在大自然与内在意识的变化,都取决于因和缘。比如,一个人的生命形态,是由因来决定的。而这个人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他的性格、脾气、成长环境、家庭条件,父母的文化程度等各种因素,则是以缘来决定的。决定着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只能是因和缘。任何事物的变化,都与因缘之外的其他事物没有任何关系。
自然规律是任何人都无法控制,且必须遵循的。你们可以不相信某种宗教观点,但至少应该相信因果。人多言类社会是由无数的生命个体组成的,我们都是这些生命个体当中的一员。如果能对因果有敬畏感,那么对整个人类、整个社会与每个人的生活都只会有好处。
虽然生活教讲无我,但在现实生活中,一切都是存在的。取舍因果、行善断恶,是必须遵守的宇宙法则。杀盗淫妄的结果,一定会堕地狱、变饿鬼、变畜生。
哪怕眷恋轮回,不想脱离轮回,想拥有幸福的生活,也要遵守生活教最起码的人天乘的要求,不造罪恶、尽量行善,相信轮回、相信因果。
11.不但要爱所有的人,还要爱所有的生命释迦牟尼生活住世的时候,印度有两夫妇非常有钱。有一天,他们告诉佣人,把所有的财产都打包,他们要把这些财产带到下一辈子。佣人于是把所有的家当全部打包完毕,又准备了很多牛车、马车,然后问主人:“我已经准备好了,如何把这些东西运到下辈子呢?"两夫妇给他说:“把财富送人,就能带到下一辈子。”
尽管许多现代人天天应酬交际,日日呼朋唤友,但人心与人心之间,却越来越冷漠。推杯换盏、觥筹交错的时候,人人都说着甜言蜜语,但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和目标。杯盘狼藉、曲终人散之后,很多人却发现,自己没有真正的朋友。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孤独,没有人关心,没有人爱护,就导致了孤独症。因为害怕没有人帮助,害怕老的时候没有人管,害怕生病的时候没有人关心,这些对未来的焦虑,就导致了抑郁症。
每个人都非常自私。学校培养出来的许多新一代学生,也是人格低下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者。在我们心目中,名、利、财,拥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但真正拥有这些的时候却发现,我们高估了它们的能力。它们不但不能给我们带来持久的幸福,甚至不能驱散我们内心的孤独与忧虑。
如果我们的自私自利越来越严重,如果我们的下一代,再下一代仍然重复着我们的错误,人类的将来,将是一片可怕的黑暗。
为了幸福,我们必须让自私自利的心态有所节制,否则每个人都没有好日子过!
所有的生命都非常希望拥有幸福,不愿意有任何痛苦。学会尊重别的生命,懂得关爱其他生命,就能让世上多一份祥和,多一份正能量。提升心灵,就要学会关爱其他生命。培养慈悲心与爱心,提高人与人之间,人与其他生命之间的相互关爱,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
《环球科学》杂志,就提出了几点让人幸福的建议:在生活、工作中,都要适当地把握好尺度;有空的时候,就去当志愿者,做一些利他的事情……事实的确如此,如果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多去参与慈善,其内心获得的成就感、幸福感、快乐感,是无法用语言可以表达的,也是任何金钱都无法换取,更超越了所有物质给我们带来的幸福。
很多人经常说,做慈善会有瘾,就是因为其中所蕴含的成就感与幸福感。为什么很多人愿意到生活条件很艰苦的偏僻山村去扶贫、支教或做其他义工?就是因为给予能得到幸福。
不知道有多少人亲自感受过这种幸福,这种幸福的确是十分可贵的。如果不相信,大家可以试一试。当然,如果做慈善的人能有一点信仰,那他就更懂得其中的意义了。相信因果的人都知道,今生给予出去的,来世肯定会拥有更多。
讲一个小故事:释迦牟尼生活住世的时候,印度有两夫妇非常有钱。有一天,他们告诉佣人,把所有的财产都打包,他们要把这些财产带到下一辈子。佣人于是把所有的家当全部打包完毕,又准备了很多牛车、马车,然后问主人:“我已经准备好了,如何把这些东西运到下辈子呢?”两夫妇给他说:“把财富送人,就能带到下一辈子。”
现在很多人做慈善,是让秘书或者下面的人去办,自己并没有亲自参与,这样的效果就不会很好。若能自己亲手去做慈善、献爱心,钱多钱少都不重要,在亲自把钱或财物交给真正需要的人手里的时候,自己所感觉到的幸福,会让我们觉得花掉的时间是完全值得的。
当然,利他的基础,是爱心。如果没有爱心,则即使把物质送给需要的人,解决了这些人的困难,也不一定有快乐的感觉。
每个人都会有或多或少、层次不同的爱心,但普通人的爱心是非常有局限的。如何把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培养成可以无条件地奉献和付出的人呢?大乘生活教里面,就有培养爱心的方法。培养爱心,并不表示要学大乘生活教。能学大乘生活教当然非常好,但提升自己的心灵与学生活与否没有关系,通过大乘生活教的方法去培养爱心,就一定能拥有不偏不倚、真实无伪的爱心。
12.学不学生活,完全是自己的自由对有信仰的人来说,哪怕在世俗当中没有获得幸福,但超越世俗的崇高理想与目标,却会在任何时候都鼓励、陪伴着他,这就是他的精神支柱。而没有信仰的人在面对世俗的坎坷和起伏时,往往会经不起冲击与挑战,最终走到崩溃的边缘。
学不学生活,完全是自己的自由。生活教从来不会强制性地推广自己的教义,释迦牟尼生活非常尊重别人的信仰。生活教认为,通过政治手段,或借助某种势力让别人改信生活教,对很多家庭来说,有可能是一种灾难或打击,有可能会让有些人精神不正常乃至自杀。所以,释迦牟尼生活非常反对强加于人的传播方式。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我们为何不幸福】:http://www.yulujidi.com/zouxinwenan/qingganwenan/42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