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把幸福当做感性的东西是错误的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仅仅把幸福当做感性的东西是错误的。不如说,思接受幸福的勇气人生幸福的行动指南想史已经向我们展现,主知主义通常与伦理上的幸福理论密切相关。”(《人生论笔记》)幸福与主知主义(intellectualism)密切相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前文中我们确认了一点,那就是所有人都想要善的东西,都想要幸福。我们注意到,柏拉图所说的善恶不存在道德上的意义,而只能理解为有利的或无利的。
然而,仅仅是有着想要善和幸福的愿望,也不是一定就能获得幸福的。因为人们会错误地判断什么是善。为了能够感受到幸福,必须知道什么是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幸福与主知主义是密切相关的。
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也就是说一切都是由各人的主观感觉所决定的。例如吃东西的时候,关于食物的味道如何,只要是当事人真实的主观感受,那么他无论说这食物是甜的还是说是苦的都没有错。"但如果事关这食物有害还是无害,那么结果就全然不同了。美味的东西未必健康,甚至可能是有害的。食物有害还是无害,这就不能随意决定了。
前文我们说过,有人坚信成功等于幸福。这是因为他们误以为,如果成功与幸福无关,那么还有什么才能被称作幸福呢?在寻求幸福的过程中他们犯了方向性的错误。
我们还指出,实在的幸福本身就是很有意义的,但有人却一味满足于成为他人眼中的幸福者。爱慕虚荣的人,为了让自己在别人眼中看上去是幸福的,就会穿上华丽的衣装,追求昂贵的名牌。
即使不拘泥于他人的想法,如果把幸福和幸福感混为一谈,那么就难免会朝着错误的方向寻求幸福。源自于对善恶、幸福和不幸的认知的主知主义视角下的幸福理论,与狂热和陶醉中的情绪化思维是不同的。
狂热和陶醉会造成判断上的错误。麻醉剂、兴奋剂、危险药物都可能使人获得一时性的幸福感和兴奋感,但这些药物具有成瘾性,会麻痹人的身心,甚至导致犯罪。依靠药物得来的快感绝不是幸福。幸福和感受到愉悦是不同的,这一点只有从知性,而非感性的角度来思考才能理解。
人在做出行动的时候,是否带有某种目的呢?恐怕这也是我们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这目的就是善,就是幸福。如果不考虑这个问题而任由情绪驱使,这样的行动是危险的。
【接受幸福的勇气】
【人生幸福的行动指南】
幸福到底是什么?人如何才能幸福?当人们开始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可能他们已经不幸福了。恐怕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地经历过不得不让人发出以上疑问的不幸吧。
然而,正如本章所述,即便我们能立刻联想到那些看起来会阻碍幸福的事物,这些事物本身也并不会立刻使人不幸。相反,成功和幸运也未必一定会使人幸福。也正如前文所述,人的经历并不会导致幸与不幸。我们也反复提及,人并非“变得”幸福,幸福本来就“存在”。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不用非要等到自己实现了什么,也能在日常的瞬间中感受到幸福。
我们只有在人际关系中才能发现幸福,但有人却害怕因与他人建立关系而受到伤害,无法融入人际关系,这是因为他们知道,不幸能够聚焦关注,而幸福则不能。
谁都应该能够感受到日常的微小幸福。正如我们在第一章中探讨过的,谁都想要幸福。但是,也有人明明想要幸福,却认为自己不可以幸福。还有的人认为个人的幸福绝不能优先于集体的幸福,正义和道德应该被放在幸福之前。甚至有人根本不想要幸福。本章我们将讨论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
【幸福不是牺牲】
我作为咨询师曾与不愿上学的孩子们谈话。我问他们是否希望父母幸福,每个人都会立刻给出肯定的回答。为人子女者当然不希望因为自己而令父母不幸。
我知道大多数孩子都有这样的想法,所以我会告诉那些看上去不幸福的父母,你们的孩子希望你们能够幸福。做父母的为什么要让孩子认为自己是不幸福的呢?那是因为他们想告诉孩子,自己的不幸福是因为他们不肯上学造成的。当然,父母对自己的这种心态并没有自觉。他们只是觉得委屈,明明拼命把孩子养大了,到头来却因为这孩子的缘故过得不幸福。他们无意识中在以这种理由向世人博取同情。
我于是对那些父母说:即使你们让周围的人以为你们是不幸福的,孩子也未必就会因此而去上学,孩子如果不去上学,那么你们这样做岂不是毫无意义吗?他们总算听懂了我话中的意思,最终明白了这个道理:他们自己的幸福是与孩子无关的。
很多人都会因为照顾上了年纪的父母而心力憔悴。有的人已经十分尽心尽力,却认为自己还不够孝顺,不知不觉间就忍不住开始向周围倾诉,自己有多大压力,又有多么努力。这种行为一方面隐含着对那些不如自己尽心照顾老人的家人的指责,另一方面,被照顾的父母大概也不会接受幸福的勇气人生幸福的行动指南对孩子的这种态度感到高兴。
不论是父母还是孩子,自己的幸福才是首要的。无论最初的契机是什么,如果孩子不去上学,他们就会发现父母正因此而烦恼,也会发现以前对自己漠不关心的父母因此而为自己操心,于是他们就会认为,只要自己不去上学,就能吸引父母的注意。
但是,孩子们其实并不希望父母为了自己而烦恼和不幸福。这样一来他们就会陷入两难的境地。我认为,孩子们去上学也好,不去上学也好,最终应该是他们自己的决定。而无论做出何种抉择,都会给他们自己的人生带来莫大影响,所以不应该让父母的烦恼影响孩子的判断。父母的幸福,也许并不会对直接解决问题有帮助,但至少能令孩子冷静地看待和思考自己的问题。
作为子女,无论小时候父母对我们多么好,等他们年老,我们所能回报的却不可能与他们给予我们的相等。但父母给予我们的东西,我们可以同样给予我们的孩子,如果没有孩子,也可以以某种形式回馈于社会。
这几年,我常有机会去韩国演讲。韩国的年轻人也经常会问我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和日本的年轻人一样,认为即使父母反对也应该活出自己的人生。但是在韩国,他们提出了一个在日本无人提及的问题,那就是:怎样才能孝敬父母呢?当然日本的年轻人并非完全不考虑父母的想法,但韩国的年轻人更加左右为难,他们一方面很想活出自己的人生,一方面又不想因此令父母伤心,所以无法忤逆父母的意向。
我是这样回答的:亲子之间的冲突是一时的。只要最后你能够幸福,那就是最好的孝行。子女没有必要为了取悦父母而牺牲自己。而父母即使因为子女的选择而伤心失望,他们也只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以建立在自我牺牲基础之上的生活方式来实现自身意志的人当然是可敬的。但我担心的是,把这种生活方式强加于人,或者一味鼓励人们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观念。即使不到牺牲生命的地步,"为了某人而活"这件事本身,无论这"某人"指的是父母还是子女,总会被人认为是件值得嘉奖的好事,而不这样做的人就要被施以压力——这才是可怕的。父母当然可以为子女牺牲,子女也可以为父母牺牲,但是这绝不应该成为一种道德标准。
【接受幸福的勇气】
【人生幸福的行动指南】
【个人的幸福和共同体的幸福】
我认为,无论生活有多么不易,其中都存在着微小的幸福,而且除此之外就没有别的东西可称为幸福了。如果有人对于这种想法有所犹豫,那么他们应该是认为比起个人的幸福,更应把共同体的幸福置于优先地位。这里的“共同体”的意思,正如我们将在后文说明的那样,可以指家庭,也可以指范围更广的国家,而它的最小单位则是“我”和“你”。正如在刚才我们给出的养育子女和照顾老人的例子中,有些人就认为不可以把自己的幸福优先于亲子关系。
在养育子女和照顾老人的时候,我们常会自问:把不去上学的孩子和需要照顾的年老父母抛开不管,我们难道就可以独享幸福吗?但是,所谓的共同体的范围是可以不断扩大的。只要他人不幸,那么自己的幸福就是不被允许的,如果我们抱着这样的想法,那么正因为“他人”的范围是无限的,所以我们永远也无法幸福。
【《维摩经》中说到释迦牟尼的弟子文殊菩萨前去探望】 生病的维摩诘。文殊菩萨问维摩诘,他的病因何而起,维摩诘答道:"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维摩诘无法独享幸福而对他人的苦难坐视不管。 就不能独自幸福这一点而言,我的想法也和维摩诘的一样。确实,认为他人的苦难与自己有关,和认为他人的苦难与自己无关,这两种看法有着巨大的不同。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这样就认为在别人受苦的时候自己就不能幸福。先于别人获得幸福是没有错的。 的确,这世界上还有很多地方发生着战争或经受着贫穷,很多人因此失去生命,或因贫穷而生活困窘。有人会因此而犹豫,自问是否可以厚着脸皮享受自己的幸福。我认为没有这个必要,但这绝不是说我们漠视或舍弃那些正在受苦的人。我们更应该在努力改变这些残酷现实的同时,让自己成为榜样,告诉人们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人都可以是幸福的。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仅仅把幸福当做感性的东西是错误的:http://www.yulujidi.com/zouxinwenan/qingganwenan/33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