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之前问自己是不是在想帮对方】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在沟通之前先问问自己,我是不是在想帮助对方?作业1:怎么对孩子的无理要求随顺而转?家长反思今天孩子跟我说:“妈妈,快开学了,我在家没待够,刚装修好的房子还没去住,不想去上学。”
我说:“好呀,不去上学,在家比在学校待着更开心,那我们就不去学校。”孩子想了想说:“不行,那我还是去上学吧,但是,我想转回来上学,不想住宿,想和爸爸妈妈在一起。”
我说:“行,转回来上,只是这个学校学习进度快,你落下很多课,补不过来,就得重新上七年级。"孩子想了想说:“不行,那我还是不转回来上,在那里也挺好的。”一会儿,孩子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问:“妈妈你怎么不高兴?你不高兴,我也不开心。”
我说:“我不是不高兴,我是在想,你愿意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是很正常的。你要是不转回来上学,因为想家而影响学习怎么办?”孩子说:“要是想你们了,就背课文或者读《心经》。”我说:“这个方法很有效,一定要去做。” 孩子说:“我不喜欢班里的语文老师和个别同学。” 我说:“你不喜欢是很正常的事,每个人有自己对事情的看法和做法,我们又不能改变他,那怎么办?”孩子说:"那只能改变自己。"我说:“当你看语文老师和个别同学很烦时怎么改变自己?”孩子说:“我要是因为他们的言行心情不好而影响了学习,那我就太愚蠢了,做不了自己心的主人,而成为奴才了。我要做自己心情的主人,不被外境所转。”我说:“你说得太好了,妈妈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自己的心情自己做主。加油!做快乐的自己。” 【唐老师点评】 孩子说不想去上学,妈妈说好啊,不去上学,在家里待着吧。其实孩子并非真的不想去上学,所以孩子说:不行,还是要去。又想转回来上学。妈妈又提醒,你落下很多课就要复读,就要留级。孩子肯定不想留级,就说在那还是挺好的。一会儿孩子看出了妈妈的心思,说:“妈妈你怎么不高兴?”我提示这个问题,妈妈不高兴了。这个不高兴在哪里,这是一个问题。 而后妈妈说:“我不是不高兴,我是在想,你愿意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是很正常的。你要是不转回来,因为想家而影响学习怎么办?"对这个问题,我倒很想问问小喻妈妈,你当时问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是啊,要不我转回来。”如果孩子说这句话,不知道你怎么去接话。你是希望起到这样的作用,还是什么作用?因为你这句话的确有可能会起到这样的作用,这是一个风险,这点要提醒你。为避免这个风险出现,你可以直接引导:“想爸爸妈妈的时候你做什么好?是不是可以背背课文,背背《心经》?"直接这么引导,也许会对孩子有更好的作用。至少你这里不会有一个风险,她万一要是说想转回来就麻烦了。 但是孩子说得非常好:“要是想你们了,就背课文或者读《心经》。”这是非常好的,说明孩子已经记住我们训练营里对话时提出的把读《心经》当成自己心里的一个寄托,这个寄托可以解决自己心中的烦恼,这是非常好的。这个方法很有效,一定去做,妈妈的引导非常好。 这个过程小喻妈妈引导得非常好,尤其说想转学,能说:行,转回来上,这个学校学习进度快,落下很多课补不过来,就要重新上七年级。这个引导非常好,各位家长都能看到,这个问题一下子打到孩子的痛处,就是孩子是很不愿意这么做的,她那么说的时候,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是怎么回事。 “我不喜欢班里的语文老师和个别同学。”“你不喜欢是很正常的事情,每个人有自己对事情的看法和做法,我们又不能改变他,那怎么办?”孩子说:“那只能改变自己。”这个引导也非常好,其实这么一看,这就是典型的平等思维的思路,就是先接纳,后通过提问帮助孩子反思好的解决方法。当你自己很烦的时候怎么改变自己呢?孩子说了改变自己,其实这是一个单破不立,就是怎么改变自己?你的操作是什么?这个问话进一步地加深。 孩子说:“我要是因为他们的言行心情不好而影响了学习,那我就太愚蠢了。”孩子刚才说影响自己就太愚蠢了,做自己心的主人,而不是奴才。这些我们都看到,孩子在暑假参加训练营复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就是不被外境所转了。妈妈说:“你说得太好了,妈妈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自己的心情自己做主。加油!” 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和妈妈都在非常明显地改进,这里面对小喻妈妈和小喻同学都提出表扬,非常好。 通过这份作业我发现小喻妈妈进步非常大,暑期的时候我还批评小喻妈妈了,和暑期相比她现在的进步非常大。 我看到家长跟孩子的对话,在引导孩子随顺而转方面,做得简直可以称为经典了。后来这位家长又发了一段自己的经历,请大家参考:还有一件事情是在孩子开学两周后,孩子回来就跟我说:“妈妈,老师让我和好友写保证书,他把我和好友的座位给调开了,我很生气。”我说:“为什么生气?是什么原因?”她就说:“我们都写保证书了,保证上课不讨论与学习无关的事,不随便说话,他还是把我们调开了。”我说:“既然咱们都写保证书了,就和好朋友约定互相鼓励,提醒对方,好好学习,把成绩提上去。按基地老师的建议去操作,达到学会的三个标准,成绩一定可以提高。让学校老师看看,我们能说到、做到。自己和好友、老师都很开心,这样你还会生气吗?”孩子说:“嗯,我不生气了。”我说:“距离产生美,你和好友还是在一个宿舍,一个班,你们很有缘。互相鼓励,上同一所好的高中,上同一所大学,多好啊!达到学会的三个标准,做对自己好的正因,加油!” 因为一直写幸福日记吧,孩子在我的眼里真的是一个非常懂事、有同情心、有孝心的孩子。她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我就觉得有她的道理,她不就是个孩子吗?我想通过自己的学习去提高、帮助她做更优秀的自己。当然自己还有很多地方学得还不够,希望跟大家一块再努力! 作业2:孩子不想玄学校了,怎么引导?家长反思昨天晚上孩子对我说:“妈,明天我不想去上学了。”我说:“行啊,但为什么呢?”孩子说:“上课老师总是唠叨,说个作业没完没了,说学生还要说半天,占用美好的时光,作业又太多。我心烦,心里难受。”我说:“难怪你不想去,叫谁谁也不想去。上学快乐才能学习好,上学难受肯定学不好,不去也罢。”孩子说:“那你给老师请假。”我说:“那我说什么呢?”孩子说:“就说我心里难受。”我说:“哦,那请多长时间呢?你自己在家做些什么呢?”孩子说:“先请一天,你在家陪我好好想想。”我说:“是上课的问题,我能帮你做些什么呢?要不换个班?”孩子说:“不,我舍不得我的同学,换老师吧。”我说:“换了老师别的同学不干怎么办?如果换了老师还不如这个老师怎么办?孩子你想想,是不是因为暑假长时间没上学,现在刚上学就这么紧,有点不适应呀?”孩子说:“有点。” 我说:“那怎么做上课就不烦了呢?要不你买笔记本,上课把老师的板书都记下来吧。”孩子说:“老师一节课就写十几个字。”我说:“还有老师上课重复的话你也记下来。这样你把心思放在这,就不会注意老师的唠叨了。”孩子说:“嗯,这倒行,但我不想记。”我说:“那我就跟老师沟通一下吧。”孩子说:“嗯。”我打通了老师的电话,把情况跟老师说了一下。 老师说:“现在五六年级的孩子处于青春期,肯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情况,属于正常。我们只要调整好孩子的心态就行,这样,我抽出时间和孩子聊聊。其实问题出现得越早越好。不用担心,我们慢慢调整就行了。”我把老师的话转达给了孩子:“老师说你的情况挺正常的,去上学吧,老师和我都会帮助你的。”孩子说:“嗯。” 这件事完了,我在反思自己:我是想帮助孩子,但没能帮上孩子。据老师反映孩子的这种状态上学期就有了,只是一直没跟我说心里话,是我以前错得太多了。 【唐老师点评】 我们的家长在随顺方面都在努力地做或者说都有一定成效了。孩子说:“明天我不想上学了。”“行啊,但为什么呢?”说行,而不是去拒绝,这是接纳,很好。问为什么也是非常好的,这个问题很有建设性,这个问题会使孩子从刚刚的一个心情表达,走向具体问题的解决。“上课老师总是唠叨,说个作业没完没了,说学生还要说半天,占用美好的时光,作业又太多。我心烦,心里难受。”我说:“难怪你不想去,叫谁谁也不想去。”这个是接纳,但是这个接纳当中相对正向的力量是不足的。“上学快乐才能学习好,上学难受肯定学不好,不去也罢。”这句话可以没有,因为好像你在引导着孩子不去上学。 接纳孩子的时候,我们要避免去很明显地朝着负向引导孩子,毕竟我们还是不希望孩子不去上学的。“难怪你不想去,叫谁谁也不想去。”这里面接下来应该有一个正向引导,你没有,所以说这个地方实际上没有力量。如果说完这句话,接下来去引导才好。也正因为你的说法没有正能量,没有朝正向走,你在支持他不去上学,所以孩子说:“那你给老师请假。” 说到这里,我估计家长已经比较难受了,你还真去请假吗?这里家长做得非常好,前面的正向引导没有,这是家长做得不够的,但是这个地方是比较好的:“那我说什么呢?”孩子说:“就说我心里难受。”我说:“那请多长时间呢?你自己在家做些什么呢?”孩子说:“先请一天,你在家陪我好好想想。” 【另外我要问一个问题:“要不换个班?”家长为什么要问“要不换个班”?】 这位家长我不知道你的身份是什么,估计你很有本事,可能是校长之类的,换个班这么容易吗?另外还有一句话,孩子说:“不,我舍不得我的同学,换老师吧。”为什么我猜你是校长,孩子不喜欢就可以换老师吗?而你明显地在接纳他这一点。说换了老师别的同学不干怎么办?这话给孩子的印象就是,孩子想换班就换班,想换老师就换老师。这位家长你要反思,你的职权带来的力量,会不会纵容孩子,就是会使他觉得他要怎么样就怎么样?你尽管已经找到了一个解决方案,比如说“别的同学不干怎么办”这样的方法阻止孩子考虑去换老师,但是你仍然会让孩子有一个感觉:我想换班就换班,想换老师就换老师,如果有什么事情逼急了我就去换。你给他留了这个后路,而这个后路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这位家长要去反思的。 后面的引导:“孩子你想想,是不是因为暑假长时间没上学,现在刚上学就这么紧,有点不适应呀?”这个引导非常好,可让孩子通过反思自己的心来反思到底有什么问题。孩子说:“有点。”我能看得出这位家长在用接纳、理解、建议的方式做。 接下来的建议非常好,说:“你上课怎么做就不烦了呢?”先去设问,然后给孩子提供建议。“要不”这个词非常好,是一个商量,而不是逼迫。“你买笔记本,上课记笔记。"孩子说:“老师一节课就写十几个字。”这意思是记笔记不现实。“还有上课老师重复的话你也记下来。这样你把心思放在这,就不会注意老师的唠叨了。”“这倒行,但我不想记。”当孩子不想记的时候,他没有去抓这一点进行引导突破。但是有一个问题,实际上这位家长出的这个主意不够好,这点我加一个建议,就是当孩子发现老师啰唆、重复的时候,除了记黑板上的板书,还可以抄写老师正好在讲的那篇课文的生字词、重点的句子或者数学公式、定理。这样孩子既能提高自己,又不会被老师抓到。 家长说:“那我跟老师沟通一下吧。”孩子说:“嗯。”我打通了老师的电话,把情况跟老师说了一下。这里面能够给我一个印象是,这位家长可能是校长或者是教育部门的干部。孩子不愿意听老师的课,家长能够直接沟通,这是很不容易的,因为一不小心可能会得罪老师。老师说:“现在五六年级的孩子处于青春期,肯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情况,属于正常,我们只要调整好孩子的心态就行。这样,我抽出时间跟孩子聊聊。其实问题出现得越早越好。不用担心,我们慢慢调整就好了。”要么这位家长跟孩子的老师沟通得特别好,要么就是这位家长是校长,老师不一定开心,但是得罪不起你。这种可能性是有的。我把老师的话转达给了孩子:“老师说你的情况挺正常的,去上学吧。老师和我都会帮助你的。”孩子说:“嗯。” 这里面在帮助孩子方面要有更多的建议,这些建议也可以是商量式的建议,就是说做点什么更好,既能够学习好,又能够不跟老师对抗,又不让老师的啰唆烦到自己,这是很重要的。孩子的问题跟孩子商量去解决。 这位家长你要避免给孩子一个观念:孩子可以轻易地换老师。不要给他这种印象,这种印象会让孩子很麻烦。再一个你跟老师的沟通,会不会导致老师对你或孩子有负面的看法,你要去反思这一点,因为沟通这件事情,老师不一定乐意。 总的来说,这位家长的接纳做得非常好,而且整体上的接纳、理解、建议整个的一个框架都做出来了,尽管有一些建议不够好,但是有一些已经明显地做得很好了。 【作业点评二提建议前考虑是否符合建议的三点】 给别人提建议前,应先考虑要提的建议是否符合建议的三点,若三点都符合就提,而有任何一点不符合就不提。拿出一个案例来,写出提建议的操作过程。 【作业1:如何帮孩子在不愿意学习的时候坚持学习?】 【家长反思】 端午放假,孩子第一天写了作业,第二天上了网络课,第三天没什么安排,我和她商量,马上要期末了,能否把各科复习下?孩子答应要复习,但早上吃过早饭后又继续回到床上去了,不想做事。我则想刚商量的复习怎么做到呢?我把孩子的数学作业本和平时测试卷找出来,把第一章的错题先抄下来,想让孩子有心情的时候来做一下。孩子说难受,在床上始终不想起来。我试着问她:"在难受的时候怎样能克服难受把时间利用起来呢?”孩子一听来劲了:“如果这时去玩电脑就好了。"我说:“那去玩吧,只要遵守时间就行!”孩子高兴地跃起来就跑去玩电脑了。我把抄好的数学题放到她的桌子上,等她玩好电脑心情好了来做!一个小时的电脑时间很快就到了,孩子自觉地下机,我则做中午饭,一会过来看她时,孩子已经自觉地在做数学题了。 分析:以上和孩子商量,期末想考好必须先复习,共同的正向是复习;建议的第二点要有操作性,在复习过程中能操作的是什么?不是给孩子讲复习她就自己复习好了,而是找出错题抄好,待她心情好时来做;如果不帮她抄好错题,让她自己找或抄,那样孩子会觉得难度太大,所以抄好错题等她来做就有操作性了。第三点:可听可不听。我抄好题后放在她桌子上,没有强迫,只提示她心情好了再做,这达到了可听可不听的条件。最后孩子玩完电脑心情愉快地去做了,而且正确率很高,不会做的也在动脑筋去想了!但我觉得这其中的过程没做好还是有问题,请唐老师指正! 【唐老师点评】 这位家长总体上做得很好。正如她的分析,建议的三条基本都考虑到了。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这位家长没有考虑到的。 我们看到,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曲折,为什么会出现曲折呢?就是因为,共同190的正向没有找到。复习取得好成绩,看似是家长和孩子共同的目标,其实并不十分准确。家长如果能够调整目标与孩子的临时目标相一致,问题就简单了。 孩子放假,当然想玩一玩。如果家长能够帮孩子达成这个目标,接下来再说学习,孩子就不会说什么了。可惜的是,家长没有想到,这个目标是孩子自己提出来并勉强争取到的。本来家长完全可以送孩子一个人情,跟孩子交好的! 试想,如果家长先提出这个建议,孩子的反应会怎么样?孩子还会说难受,在床上始终不想起来吗?不过,这位家长在后面基本能够随顺孩子的想法,最后还是达成了很好的结果。 【作业2:我把牛奶袋给你打开吧】 【家长反思】 前天早上,孩子还没吃早饭的时候,我已吃完,问孩子:“我把牛奶袋给你打开吧。”孩子说:“干吗要打开呀?”我马上闭上了嘴,觉知到自己又自以为是了。孩子的意思是“我需要你的帮助吗”和“我不想让你打开”。还有,说“干吗",就表达了对我这种问话的不满,在反抗我的自以为是。我自以为是在征求意见,实际是在提建议,是在立,在立我的观点,立我的执着于帮助孩子。我在表达一个“我”,不是相应于别人的需要,这种习气总是脱口而出,孩子需要我的帮助和建议吗?我下次可以这样问:“你想把牛奶袋打开吗?”“需要我把牛奶袋打开吗?"和孩子聊清明节我的幸福之道中级班家长课的安排,我需要3月31日出发,孩子爸爸4月1日也要出门,孩子想到了一个我忽略的事:“妈,4月1日晚自习没人接我啊。”我说:“哎呀,对啊,我怎么没注意呢?多亏你想到了!那怎么办呢?”孩子说:“那你找个朋友接我?”我说:“也行。”孩子说:“还是不让别人知道咱家的隐私了,再找一个办法吧。”我说:“你坐一天校车?”孩子说:“我不想坐。”孩子没说原因,我也没继续问。我说:“那打车回来?”我俩互相看了一眼同时说:“不行。”孩子说:“那我晚自习请假吧?”我说:“那没办法,就只能这样了。”最后我俩形成这个意见。沟通过程还算顺利,但还是有一个“最好别请假的我”在,这个需要我去破掉。我还是和孩子商量了一个相对最优的方法。 有时孩子玩手机时间长了,我问:“需要我提醒你吗?”孩子说:“我正要去学呢。”然后马上就去学习了。这时我心里没有觉得孩子有什么不好,就是去提醒一下,就是去解决事情,结果没有什么不好。但是,也有时,我会心里觉得孩子应该学习,执着孩子应该努力,这时,我再跟孩子说同样的一句话“需要我提醒你吗?”孩子会敏锐地感知到我的心,会不耐烦地说:“我知道了。” 当接纳不在时,提建议真是否定孩子,给孩子压力。 我现在的临界点是对孩子在学习上的接纳不足,还有执着,心里是不清净的,所以现在不给孩子提学习上的建议。相应于她的需要,等她确有需要的时候,我再提供相应的帮助。 我只是修自己的心,眼睛盯着自己,依此修行。 【唐老师点评】 这位家长在不断地努力,但是努力得很累。她累在哪里呢?有一件事情提醒所有的家长,尤其是这位家长要注意,就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最好是直接交给孩子自己做,我们不再操心。 比如早上吃饭,家长问:“我把牛奶袋给你打开吧?”“干吗要打开?”孩子急了。后来,这位妈妈反思了半天,说:“我下次可以这样问,‘你想把牛奶袋打开吗?'”这位家长依然是想:要不要我帮你打开牛奶袋?很多家长反思为什么反思不到位,就是这个事是你的事吗?你反思了半天,还是说“需要我把牛奶袋打开吗?”打开牛奶袋是你的事吗?孩子真的不会把一个牛奶袋打开吗?你要不在,人家还喝不了牛奶了?这些基本的原则搞不明白,就会很麻烦。 这就像我要上课了,我来了以后,你说:“唐老师,要不要把电灯给你打开?要不要把电脑给你打开?要不要把话筒给你调一调?”哎哟你要累死我了! 大家明白吗?就是你在做一些根本不属于你的事,那个事情无论做得好坏,都会让人觉得麻烦。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你应该交给他嘛,要不你就会怎么做都麻烦。 孩子不独立,因为你都替他做了。有时候你又抱怨他不独立,他又烦。你试着让他独立的时候,他又觉得你不管他了,他又烦……所以这位家长最需要做的、最要弄明白的一点就是:凡是孩子会做、能做的事情,交给孩子,不要管他。 那你说他要是喝牛奶洒了一身呢?不要紧嘛,洒了一身,你去洗衣服嘛!你让他洒两回,他就知道怎么做了嘛! 【我们想想孩子在第一次吃饭的时候不都是吃一桌子吃一脸吗?有的还吃一脖子呢!那怎么了?大家不都学会吃饭了吗?】 这位家长的沟通当然还不好,接纳还接纳不好,你看动不动说“我放不下那个执着",你放不下的执着太多了,最大的问题就是,孩子该做的事情你没让他做。 你这儿我看着就差孩子上完厕所以后,你说“要不要妈妈给你提上裤子,系上腰带",就差这些了。 所以,你记着,只要孩子能做的事情,交给他自己做。那他要是做不好呢?不要紧的,慢慢就做好了嘛!连他喝个奶,你都要琢磨半天,到最后还是把那个祈使句改成问句,“需要我把牛奶袋打开吗?”这反思的都是什么呀! 我再给大家讲一个经典的案例,就是厕所门朝哪儿开的故事。曾经演过这么一个小品,大家一起讨论厕所门朝哪儿开的问题。有人说要朝南开,为什么呢?因为春天刮的是南风有人说要朝北开,为什么呢?因为冬天刮的是北风。有人说要朝西开,为什么呢?因为西边开阔。有人说要朝东开,为什么呢?因为东边朝大海。商量来商量去,几个人打了一通,最后没有决定。我要说的意思是,这个问题根本不值得讨论。 因为厕所你安排到哪儿,那个地理位置已经决定了厕所门只能朝哪儿开。既然已经决定了,你也就甭改它了。无论厕所门朝哪儿开,大家上厕所也不会去享受上厕所的感觉,这种事情不值得讨论,不值得专门开个会由几个处长一块讨论最后投票决定。 这个事情不要管它,让修厕所的自己决定就行了,只要有个门能进去就可以了。 【大家明白吗?】 要把“厕所门朝哪儿开”这样的问题放下,不去讨论。刚才这位家长,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我相信这样的家长肯定很多,就是每天在琢磨、在跟别人讨论“厕所门朝哪儿开"这样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你是不需要考虑的,你说什么都是瞎出主意,让修厕所的人自己去修就行了。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沟通之前问自己是不是在想帮对方】:http://www.yulujidi.com/zouxinwenan/qingganwenan/32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