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站在新起点时的无助感】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在面对新起点、新生活时,一方面个人有了更多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会有更加强烈的无助感,有的人看不清自己的未来,有的人无力改变生活的现状。
北京市发生的“张悟本事件”被人们当做笑话,充当茶余饭后的谈资。细细地思量,类似的“张悟本事件”都可以用“无助感”这个关键词串联起来,因为被卷入这些事件的受害者,大多是在无助感的驱动下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如果说有的人采取放弃年轻的生命作为解决无助感的极端方式,那么那些被张悟本言论迷惑,疯狂地购买绿豆、茄子、白萝卜,花2000元挂号只去听“大师”教诲的人们,则用另一种方式诠释自己的无助感。
卷入“张悟本事件”的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缺乏能力看病住院的患者,另一类是有能力花钱买健康的人。面对疾病的困扰、死亡的威胁,他们不相信现代医学、正规的医院,而是求诸自己,求助于异端和民间。张悟本提出的"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的口号给他们的这种选择提供了强大的理念支持。这就回到了社会风险的一个基本命题:风险的个体化会导致个体对现代专家知识系统失去信任。这是现代性的危机。更大的危机在于,当个体的理性选择汇集为群体行动的时候,就变成了盲目狂热的集体非理性行为。
我们这个社会聚集着庞大的、充满理想、最容易有挫折感的人群。他们生活在宽敞而看不到边界的空间里,每天从事的是高度一致、不能有丝毫差错的超时工作。尽管车间明亮干净,但生活的色彩是单调的;虽然空调下没有了汗臭,生活却失去了温情。要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流水线上的一个分子,就要把自己按照流水线的要求模块化。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批评现代工厂制度的时候说:"在工厂中,死机构独立于工人而存在,工人被当做活的附属物并入死机构。"即便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在每一个充满创造力的信息产品的背后,依然是鲜活生命的机械化、附属化。当生命无法承受机械化的节奏时,五彩的理想在单调的生活中褪色,任何一种决然的举动都会为其他等待者释放出清晰的信号。
对于中国人来说,由于高速的经济增长和急剧的社会转型,这些感觉来得更快,更猛烈,无论是个体还是社会组织,都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长期依赖的血缘网络、单位组织难以提供持久的保护,思想的多元化、信仰的迷失,加重了行为的随波逐流。更可怕的是,在本来可以发挥安全网和缓冲带作用的制度建设中,个体的权利与安全却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因此,一方面不断地有词语先进、内容详尽的制度文本出台,另一方面则是对制度不信任的情绪在蔓延。对此,一位资深社会学家说:在多元化的社会里,要让"上层永不松懈,中层永不满足,底层永不绝望",这也许是对"无助感"救赎的理想选择。
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这就决定了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有无助感存在。如果处理得好,会使自己矫正心中的无助感去寻求优越感,如果处理不好,就将演变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另外,习与性成的无助感容易销蚀人的斗志,就像一把潮湿的火柴,再也燃不起兴奋的火花。比如,自我评价过低,自己瞧不起自己,担心自己笨拙,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等等。那么,怎样消除无助感呢?我们不妨采用下列方法。yulujidi.com
【(1)消除自认为不如人的感觉】
无助感是一种"自认"的"感觉"。这种感觉往往是我们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较而产生的。事实上,地球上的每一个人,从某个特定的方面来看,都有不如别人的地方。其实,无助感来自于我们对事实的结论和对经验的评价,而不是来自事实或经验。比如,甲是个举重不行的人,但这并不等于说他就是个"不行的人";乙举重非常出色。可是他没有办法替甲搞互联网技术,虽然他在网络技术方面不行,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是"不行的人"。
【(2)发现自己身上的特质】
无助感之所以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是由于我们有“自己不如别人”的感觉,而产生不如人的感觉,是由于我们不用自己的尺度来判断自己,而是用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我们这样做,当然会带来低人一等的感觉。因为我们相信别人的标准并且要求我们自己向别人看齐,因而我们觉得不如人,觉得焦虑,从而得出结论,认为我们本身有毛病,然后这个愚昧推理过程的逻辑结论是:我们没有价值,我们不配得到成功与快乐。
不管我们自己有多行,只要我们不自信,就没有办法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才能与天赋。"自己不如别人",那么这个"别人"是谁呢?到底要以哪个人为标准呢?有没有一个通用的“别人”的标准呢?凭什么我们应该以别人为标准呢?凭什么我们应该像“其他人"呢?实际上,并没有“其他人"通用的标准,就算有,也不过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些人的主观想法。况且,"其他人"都是由个人组成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你身为一个人,不必与别人比较高低,因为地球上没有一个人是和你一样的。你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你不像任何一个人,也无法变得像某一个人实际上,没有谁要你去像某一个人,当然也没有谁要某一个人来像你。
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个别独特之处,就好像世界上的每一片树叶都有个别独特之处一样。一个标准的人其实是并不存在的,也没有哪一个人身上贴着"标准"的标签。所以,要矫正习惯性无助感,就不要拿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因为你不是那个人,也永远无法用那个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只有在自己身上发现特质、独一、不同性,相信自己具有的独特性,才可以找到内心的安全感,才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
【(3)理性地归因分析】
就算是真的在某方面自己不如别人,那也不必产生无助感,以至怀疑自己的价值。为什么呢?因为造成"自己不如别人"的原因无非有以下这些:一是先天遗传因素。有的人生下来就智力高人一等,非常聪明,或生下来就具有某一方面的才能,如莫扎特、皮亚杰等人。与这些相比,我们也不应产生无助感,因为这种因素不能由我们的主观意识、主观意志决定。二是有的人有优越的家庭环境、客观上的有利条件等。三是自身的主观的努力、刻苦、勤奋。这是我们可以去努力的。我们对此产生的不应该是无助感的情绪或感觉,而应该是一种激励感才对。四是机遇、偶然性等,我们坚信"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进行上述如此这般的归因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没有必要产生无助感,别人之所以比我们优秀,或者是由于我们无法决定的原因,如遗传、机遇等,或者是我们可以决定、可以改变的原因,如主观努力,正确的方法等。对于前者,我们不必产生无助感,因为事出有因,并且无法被我们所控制;对于后者,我们不该有无助感,因为我们也可以做到。所以,有句话说得好:"我们应该努力去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要接受我们不能改变的。"(4)培养社会情感社会情感是对社会的责任感。要培养自己,或做到如庄子说的"至人无己",或如马克思所说的"为绝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而奋斗",把自我与世界统一起来,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5)不要追求财富、荣誉和感官的放纵斯宾诺莎说:“追求永恒无限的事物足可培养我们的心灵。”财富、荣誉和感官的放纵,足以引起心灵上的纷扰,因为这三者是人们争夺的对象,一旦失去,人们会感到巨大的不快。追求永恒无限的事物的真理,则不会引起心灵的烦扰、恐惧和怨恨,不会有悲伤。
无助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感觉,不要太在意。在新的生活起点,只要你相信你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在心里默念你是最好的,快乐地生活和工作,不仅能克服无助心理,而且成功也一定属于你!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克服站在新起点时的无助感】:http://www.yulujidi.com/yuludaquan/gaoxiaoyulu/53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