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人名言 > 读书名言

芬兰民间童话故事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芬兰民间童话故事

芬兰民间童话故事

芬兰虽是一个人口稀少的小国,却是世界上少有的民间文学大国,它拥有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学资源,实际上已成了一个民间文学研究的国际中心。曾有学者说过,芬兰可能拥有现代民间故事的绝大部分。1960年,芬兰曾组织过一次童话比赛,共收到了795件稿件,在人口稀少的芬兰,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芬兰民间童话故事

18世纪,波赫雅玛地区一位名叫克里斯弗雷德·格纳戴尔的牧师在收集芬兰民族古老的诗歌、谜语、谚语和成语的同时,也收集了一些芬兰民间童话故事。成为芬兰童话故事的始祖。19世纪初,有许多学者热心于收集民间诗歌和童话故事,19世纪中叶,在民族主义运动高涨的激励下,不少热血青年为拯救口头流传的芬兰民族语言文化,热衷于去全国各地旅行,以收集民间文学作品。其中,埃洛·萨尔曼拉依宁收集编写的《芬兰民间故事和童话》为最出色的一部,此外还有作家兼记者托佩柳斯等人收集的民间童话集。到了20世纪,收集民间文学在芬兰已经蔚然成风,迄今,芬兰文学协会的民间文学档案库中已收藏了约五万首游吟诗人说唱的民间故事。20世纪后期,芬兰著名童话作家劳尔·洛依奈从芬兰文学协会的民间文学档案库中精选编纂了《芬兰民间童话故事》一书,1990年由芬兰的凡尔纳·舍德尔斯特姆出版公司出版,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芬兰的民间文学体系的构成主要来自两个方向:一是从瑞典传入芬兰,再是自俄国传入芬兰。芬兰自己的民间文学传统就是在上述两种传统汇合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复杂的来源,混合了中、西、北欧和俄国的民间文学,所以芬兰的民间故事既有本国风土人情的特色,又有不少与其他民族共有的故事类型和内容,例如芬兰民间童话中的《聪明勇敢的裁缝》《小拇哥》《两个女儿》《三姐妹》等,与德国格林兄弟童话中的《勇敢的小裁缝》《大拇指》《何勒太太》《一只眼、两只眼、三只眼》等故事,无论是人物之间的关系,还是基本情节结构,都非常相似;《妖魔的磨》与挪威民间童话《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惊人地相似;《寻找哥哥的妹妹》与丹麦安徒生童话中的《野天鹅》完全一致;《猫王国的宫殿》《永不凋谢的花朵》的故事情节与法国童话《穿长靴的猫》《美女与野兽》如出一辙;《渔夫和他的妻子》简直就是普希金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的翻版,等等。

那些纯粹出自芬兰本国土壤的民间故事,则满带着芬兰乡间的泥土芬芳。如在很多芬兰民间童话故事中都讲到了神奇的、能给人带来财富和幸福的石磨,那很明显与芬兰史诗《卡勒瓦拉》中的“三宝”(一具神奇的铁磨)有着密切关系。又如芬兰民间童话中常常涉及的“桑拿浴小屋”“洗澡用的树枝”,出现最多的人物往往是“农民”“铁匠”“裁缝”“皮鞋匠”等等,这些都体现了芬兰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经济形态等,散发出浓厚的生活气息。而在有着“千湖之国”称号的芬兰,其民间童话故事中常常出现“寻找生命泉水”的情节以及水妖等艺术形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芬兰民间故事更反映了芬兰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例如在《大鹰的故事》中,从老鼠和山雀由于合作耕种黑麦而发生冲突,从而导致了鸟类和四脚动物之间的战争,以及受伤的大鹰为报答农夫和他的儿子而帮助他们战胜恶魔娶回美丽的姑娘的情节,我们不难看出芬兰人朴素粗犷的乡间生活情景和率直善良的民族性格。《力大无比的马蒂》,歌颂了普通劳动者的勇武和善良。马蒂是铁匠的儿子,他淳朴善良,靠一身神力和智慧战胜了各种困难,并娶到了美丽的公主。在这篇故事里,铁匠、渔夫、劈石人、修堤人等普通劳动者受到称赞,邪恶的巫婆和背信弃义的人都没有好下场,正如史诗《卡勒瓦拉》中的英雄主人公万奈摩宁和他的朋友们造林伐木、垦田烧荒、种植大麦的壮举,充分体现了芬兰民族勤劳勇敢、崇尚自然和劳动的质朴性格。特别是故事中出现的一只大鹰,在危难时候拯救了马蒂,马蒂由此而保证:将来开垦荒地时一定留下大树,让天上的鸟儿栖息生活。这段情节又与《卡勒瓦拉》中的某些情节十分接近,由此可见,芬兰的史诗与民间故事之间有着紧密的渊源关系。另一则民间故事《杜赫基摩》,则塑造了一个十分有趣、滑稽、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杜赫基摩。杜赫基摩是芬兰半岛上的一个农民的儿子,表面上懒惰、邋遢,总是在火炉旁边的长凳上睡懒觉,但是他内心勇敢机智,颇有心计。他在两个哥哥先后因胆怯失败的情况下,用妙计杀死了三个强盗,不久在国王选婿大赛中,他又凭着自己过人的聪明,骑着有金刚钻马蹄掌的黑骏马登上玻璃山,得到了公主手中的金玫瑰。然而初为王婿的杜赫基摩对宫中礼仪一窍不通,不得不常常跑回家问母亲,以至于闹出学公鸡走路的笑话。杜赫基摩是典型的芬兰民间文学形象之一,他所表现出的质朴、平易和机智幽默,体现了芬兰民族与其他北欧国家某些不同的价值观。

与其他北欧国家相比,由于人种、文化、经济和社会变迁的种种原因,芬兰的民间童话故事无论在情节体系、人物形象,还是艺术风格上,都有自己独具的特征。例如芬兰民间童话故事中的英雄人物往往是来自社会下层(农民、铁匠、渔夫等等)的力大无比、勇敢智慧的年轻人,带有一身质朴、善良之气;芬兰民间童话故事中的反面人物,并不像斯堪的纳维亚民间故事中那样大多为凶恶的巨人,相反,倒常常出现一些狰狞的女巫或狠毒的公主之类,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芬兰民族文化意识中的某些特殊性。

扎查利阿斯·托佩柳斯(ZachariasTopelius)

扎查利阿斯·托佩柳斯(1818—1898),芬兰近代著名作家,生于芬兰的克德斯内。他的父亲是位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医生,出于对祖国芬兰长期受异族统治的屈辱感,托佩柳斯的父亲把建立芬兰语的文学语言作为祖国独立的一个环节,曾花了大量精力采集和研究芬兰民间歌谣,甚至特别为儿子请了能够教芬兰语的保姆。因此,托佩柳斯的爱国信念及其对芬兰民间文学的深厚感情和兴趣,从孩提时代就受到了培养。

托佩柳斯尚未成年之时,父亲便撒手人世。父亲的逝世给少年时代的托佩柳斯留下深深的心灵创伤。为了摆脱痛苦,他成为一个信仰神的少年。后来他寄居在伯父家,与堂兄弟们经常在美丽的森林与湖泊中游玩。这段时期,是托佩柳斯的早年生活中最欢乐明媚的一段,后来常常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再现。

托佩柳斯很早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文学才能,甚至编辑、组织才能。还只有8岁的时候,他便制作装订了童话故事集,并加以出租和出售。这也显示出了他的一些才能。

青年时代,他在赫尔辛基大学攻读史学。毕业后,他曾长期担任《赫尔辛基报》记者,后又成为赫尔辛基大学的历史学教授。

在当时,由于芬兰尚附属于瑞典,瑞典语便成为芬兰受教育阶层的通用语言,所以很多芬兰的文学家都是用瑞典语来写作的。托佩柳斯尽管很早就对芬兰语产生兴趣,但也还是一直用瑞典语进行创作。

托佩柳斯是位优秀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赛尔玛向往春天》《洛伊纳斯湖畔》等都是描写明媚、和谐的大自然的优美篇章的。有时,他也运用芬兰民歌的风格来写作,如《歌》。托佩柳斯在成人文学创作方面的代表作是伟大的系列长篇小说《军医的故事》(1851—1867),他在这些作品中实现了19世纪杰出的芬兰诗人鲁涅贝里的愿望——用历史传统来鼓励和教育年轻的芬兰人民。托佩柳斯的小说在糅合各种复杂情节和描写各种惊险场面时,运用了从英国作家司各特和丹麦作家英厄曼作品中学到的技巧,通过对柏迪尔舍尔一家和拉尔松一家的描写,反映了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

1854年起,托佩柳斯创编了芬兰的瑞典语儿童报纸《埃奥斯》(Eos,1854—1866)。作为《埃奥斯》的著名撰稿人,他在这份报纸上用瑞典文发表了不少童话剧、童话故事和儿童游戏等作品,这些作品不仅给芬兰的儿童们带来极大的快乐享受,而且深刻地影响着瑞典等其他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儿童文学。譬如1861年创刊的瑞典19世纪最著名的儿童杂志《里尼亚》(Linnea,1861—1899),它的主要撰稿人——十分受小读者青睐的“阿丹叔叔”(诗人兼新闻记者C.A.Wetterbergh的笔名)——就曾受到托佩柳斯的极大影响,因此《里尼亚》在相当程度上也体现出了与《埃奥斯》类似的风格。

编辑儿童报纸的经验,在托佩柳斯以后的创作中曾起过很大的作用。

1846年,托佩柳斯出版了他的第一本童话集《儿童读物》。到1849年,《儿童读物》系列已经在芬兰出版了五卷,后来1865年至1896年在瑞典又出了八卷本。这些故事全部都是用瑞典文写成的。托佩柳斯还于1865年出版了一部《芬兰民间故事集》。

托佩柳斯的童话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芬兰民间文学风格,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故乡、对大自然的深厚感情,那种从幼年时代起就深深浸透在血液中的爱国情感,使芬兰的儿童们倍感亲切。同时,托佩柳斯还是一位深谙儿童心理、善于从北欧的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的作家,在他的故事中,森林、湖泊、山峦都有生命和灵性,在他的笔下,神奇的森林之王、海神、霜之精、山之王、妖精,那些自然界司空见惯的树、花、虫、鸟等都能开口与孩子们聊天。北欧神话传说中的一些传统形象经过改头换面又焕发出新的生命,像春之神万达·玛丽娜是海神的女儿,弗罗里奥王子是森林之王的儿子等等。这些优美的童话人物随着神奇的幻想故事进入孩子们的心里。

托佩柳斯是把对北欧这片寒带广原的热爱倾注于诗歌的第一位诗人,他的那部充满浪漫诗意的系列作品《儿童读物》,实际上是近代芬兰与瑞典第一批独立的儿童文学的发端。尽管此时的北欧已经拥有了大名鼎鼎的安徒生童话,然而,瑞典和芬兰的儿童们在半个多世纪之中,显然对托佩柳斯的书比对安徒生的童话更加喜欢,像《星星的眼睛》《睡莲》《巴尔台尔历险记》等都是让孩子们津津乐道的作品。托佩柳斯的创作对于与他同时代的作家及其以后的作家都有深刻的影响。继他之后,一批瑞典语作家也成功地在瑞典出版了他们的作品。而他所开创的浪漫主义儿童文学传统被拉凯尔辽夫、艾萨·别斯柯夫,以及阿斯特丽德·林格伦等人继承和发扬,直至今日。

托佩柳斯对19世纪和20世纪的北欧儿童文学作家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托芙·扬森(ToveJansson)

托芙·扬森(1914—?),用瑞典语写作的芬兰著名儿童文学女作家兼画家。她生于赫尔辛基,父亲是芬兰雕刻家,母亲是瑞典画家。扬森曾经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国立美术学校学习绘画,后又在芬兰、法国、意大利等地研习美术,并曾经当过画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开始创作童话。1945年,她发表了《矮子精和大洪水》,创造了著名的童话人物形象“姆敏特洛尔”(Moommintrolls,又译作“木民矮子精”)。随后,她以“姆敏”为主角写了多部童话,到1971年为止已创作了11部“姆敏”系列童话。她的主要作品有:《姆敏特洛尔和大洪水》(1945)、《彗星来到姆敏山谷》(1946)、《魔法师的帽子》(1948)、《姆敏爸爸回忆录》(1950)、《危险的夏天》(1954)、《神奇的冬天》(1957)、《姆敏爸爸在海上》(1965)、《木民山谷的十一月末》(1971),以及短篇集《看不见的孩子》(1962)等等。其中《魔法师的帽子》和《彗星来到姆敏山谷》最为著名。扬森曾在1966年获得国际安徒生奖。作为一位有世界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她的作品被译成近20种文字。

扬森的“姆敏系列”,是20世纪世界儿童文学中最著名的艺术形象之一。扬森笔下的姆敏,是一个源自北欧民间文学中的艺术形象。矮子精姆敏特洛尔的原型是北欧神话和民间传说中常见的林中小妖精,像挪威民间童话中的侏儒怪这一类奇特的幻想形象,在北欧家喻户晓。曾经一度(譬如在20世纪以前,托佩柳斯的时代),特洛尔的形象是狰狞可怕的,而扬森创造性地借用这一民间文学形象,将之幻化成河马头猪身的特殊动物“姆敏”,“姆敏特洛尔体形小,有些腼腆,身上毛茸茸的。在芬兰的森林里,特洛尔简直多极啦!但姆敏特洛尔身上光滑,喜欢阳光,而一般的特洛尔却只在夜晚才出来。”(摘自扬森:《精灵帽姆敏妈致小读者的信》)正如扬森所描绘的,她给笔下的姆敏特洛尔剔除了原来作为林妖的妖气和仙气,赋予其人的特别是儿童的性格特征,使之成为可爱的拟人形象:他们身材矮小,模样古怪,长长的河马脸,胖胖的猪身子,细细的尾巴,看上去很滑稽,他们是一些心地善良、活泼聪明、待人友善的小动物,喜爱阳光,住在姆敏山谷的森林中。特别的是他们还有着对人间的少年儿童来说倍感亲切的家庭生活氛围:姆敏爸爸、姆敏妈妈、小姆敏特洛尔及其可爱的小伙伴们。除了姆敏之外,扬森童话中的怪物格洛克也是从北欧神话中的传统形象演化而来的,她有着巨大冰块似的、灰白色的身体,表情和话语都是冷冰冰的,走到哪里哪里就变得阴森森的、寒气逼人,并且开始结冰,这个形象很容易使人想到北欧神话中那些霜怪巨灵。此外,扬森还常常描写其他一些虚构的奇异的动物,如会变色的诺克、会吹口琴的琴鼻子等等,这些形象为作品带来了天真烂漫的儿童气息和诙谐幽默的儿童情趣。

1946年发表的长篇童话《彗星来到姆敏山谷》是“姆敏系列”中最出色的一部,它讲述了一个充满惊险和趣味的故事。小姆敏一家在大洪水之后搬到一个风景秀丽、绿林葱葱的山谷。一天,小姆敏和他的小动物伙伴们将从海底采来的珍珠存到一个秘密山洞里。第二天,他们惊异地发现洞里的珍珠被摆放成某种奇怪的图案,看上去很像带尾巴的星星,而且海上海鸥飞翔时排列的队形、林中的蚂蚁走出来的路线也全都是这种图形。博学的麝香鼠告诉小姆敏,这是彗星即将来临的征兆。小姆敏决定同小长鼻一起驾木排漂流,去独山天文台借用世界上最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彗星。他们一路上机智地战胜了许多风险,比如将毛裤扔进河里引开了追赶木排的鳄鱼群,又钻瀑布、闯地下河、探宝石矿,最后在会唱歌、会吹口琴的小动物琴鼻子的帮助下,安全到达独山天文台。天文台的教授告诉小姆敏,彗星将在10月7日晚上8点40分左右到达地球,小姆敏决定赶紧回家把这个消息告诉妈妈。归途中,小姆敏从毒树的缠绕中救出了会变色的动物诺克姑娘,并邀请诺克兄妹加入他们的行列。他们一起拜访乡村商店,参加动物舞会,一路上玩得又开心又快活。可是随着彗星的临近,地球上的一切都起了变化,日月失去光泽,江河湖海渐渐干涸,动物们都惊慌逃命。聪明的小姆敏们踩着高跷越过了海底沼泽,又用吹成气球的一条连衣裙飘上天空并躲避了龙卷风的袭击,终于在10月7日中午回到了山谷,与等候在家的爸爸妈妈一起躲进藏珍珠的山洞。彗星到来前的半小时,小姆敏突然记起朋友丝毛猴,于是他箭一般冲出山洞跑进树林大声呼唤,找到丝毛猴之后拖住他就跑,彗星就在他俩刚刚进洞的一刹那拖着长长的火焰尾巴冲了下来,呼啸着穿过山谷,又消失在地平线上空。第二天,姆敏山谷又是一片阳光灿烂,蔚蓝的海洋、浓绿的树林,一切又都恢复了生机勃勃的原样。

这部童话和发表于1945年的《姆敏特洛尔和大洪水》在题材构思上有个共同点,即它们都是表现某种巨大的灾难降临时,生命所面临的严重危机,以及人们如何依靠友爱和协作渡过危机。有的评论者认为,这是作者有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祖国芬兰所遭受法西斯的蹂躏而创作出来的,或许更深层次地还源自北欧民族古老性格中深刻而悠久的宿命感——这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危机感,在以后创作的姆敏系列童话中也有所显露,因此作家才凭空创造出一个永远保持和平的理想乌托邦“姆敏山谷”。作品中姆敏一家及其小动物伙伴们的互相体谅、互相帮助显然展示了一种理想的人际关系,它以一种寓言的方式,描绘出一幅互相体谅、互相帮助的人类社会的缩影。

1948年发表的另一部长篇童话《魔法师的帽子》也向小读者讲述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个春天的早晨,冬眠醒来的小姆敏特洛尔和他的伙伴斯纳夫、斯尼夫一起,在山顶玩耍时捡到一顶有趣的帽子。这是一顶魔法师的帽子,它能把任何放进去的东西变成完全不同的、出人意料的东西。小姆敏把这顶神奇的帽子带回家当废物篓,于是一系列奇妙的事情发生了:扔进去的鸡蛋壳变成了五朵小云彩,小姆敏和小伙伴们乘坐着小云彩快活地飞来飞去游戏玩耍;放进帽子的字典变成卷起的枯叶,字典中的字纷纷落下来,像虫子一样满地乱爬;捉进去的蚁狮变成了世界上最小的刺猬;无意中丢进帽子的植物标本迅速长出一根根爬藤,天花板上落下蓝色的梅子雨,房子竟渐渐变成一片美丽的森林……秋天,两只淘气的小动物芜茗和莫氏来到了姆敏山谷,还带来了一个大箱子,可是冰霜怪格洛克紧随其后,要抢走小动物的大箱子。姆敏妈妈出了个主意,用魔帽换回了被怪物抢去的箱子。原来,箱子里藏着一颗巨大的“红宝石之王”,它的粉红色光彩胜过焰火,一直照到月亮上。这美丽的光焰引来了魔法师,他骑着黑豹前来索要宝石,姆敏山谷的居民将宝石赠给魔法师,魔法师也满足了大家的种种心愿。

在北欧的民间传说中,“魔法师的帽子”也是常见的宝物之一,善于从本民族民间文学中吸取养料的扬森,也巧妙地将之拿来进行再创造。这部童话围绕一顶魔法师的帽子展开的想象大胆新颖、趣味十足,而且这些幻想的情节、细节完全是从儿童的心理逻辑生发出来的,充分体现了儿童对新鲜事物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幻想和游戏心理。譬如小姆敏自从淘气钻进魔帽里尝到苦头之后,他和他的小伙伴们就一心想弄清魔帽的秘密,于是他们用计捉到一只自命不凡的蚁狮,准备扔到魔帽里看看会出现什么变化,接下来的描写充满了趣味:

当姆敏特洛尔、斯纳夫和赫姆林把罐子抬起来时,斯尼夫已经钻到餐桌下

面躲起来了。斯诺克战战兢兢地拧开盖子,蚁狮就和沙子一起滚到帽子里去。斯诺克随即闪电般地把一本古怪的字典啪的一声扣在帽口上。然后,他们全都钻到桌子下面静静地等待着。

起初,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他们从桌布下面偷偷地向外窥视,心情越来越紧张,但是还是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一定都腐烂掉了。”斯尼夫说。但这时,那本大字典开始起了褶皱。斯尼夫心情十分激动,竟把赫姆林的大拇指当成自己的手指,放在嘴里咬了一下。

字典卷曲得越来越厉害了,书页变得像枯萎的树叶,书页上的那些稀奇古怪的字跳到地板上,到处乱爬。

“我的天啊!”姆敏特洛尔惊叫道。

但还有更新鲜的事呢——帽檐上开始往下滴水了。水流到地板上,使那些跳到地板上来的字又不得不往墙壁上爬,以保全性命。

“蚁狮仅仅变成了水。”斯纳夫失望地说。

“我想,是沙子变成水了。”斯诺克低声说道,“蚁狮肯定马上就要出来的。”

他们又等了很久,简直有些不耐烦了。斯诺克把她的脸藏在姆敏特洛尔的怀里,斯尼夫吓得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突然,在帽子的边缘上出现了一只世界上最小的刺猬,他身上水淋淋的。他用鼻子嗅了嗅,又眨了眨眼,显出十分困惑的样子。

死一样的寂静。大家都怔住了。斯纳夫首先发出了笑声。接着,他们在桌子下面高声大叫,在地板上滚来滚去。

作者笔下的小姆敏和他的小动物伙伴们,完全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儿童,他们拾到魔帽后的兴奋、好奇和种种淘气的举动,给读者们呈现了一个生动活泼、童心盎然的精灵世界。

作家兼画家的扬森为自己的童话自配了生动滑稽的插图,这些插图看上去夸张传神,富于表现力,与幽默活泼的文字描写相得益彰,使作品生色不少。扬森的作品以其独特而巧妙的想象力和别致而细腻的插图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和评论家的重视,瑞典女评论家艾芭·洪·奇巴依贝克认为:“姆敏一家的秘密就是生活的快乐。在发现未知的体验和事实中感受到魅力。这些故事全都是追求快乐和冒险的。”467

在扬森的“姆敏系列”童话中,还有一些短篇作品也极富特色,譬如短篇童话《隐形孩的故事》,情节构思十分巧妙并具有相当的心理深度。故事描写在一个秋雨绵绵的黄昏,托蒂琪将隐形的小女孩妮妮带给了姆敏一家。妮妮被一个负责照看她的、总板着面孔挖苦人的阿姨吓坏了,因而变成了一个隐形人。在姆敏一家充满理解与爱心的帮助下,特别是姆敏妈妈奇妙的药方——不断的鼓励,使羞于见人的妮妮一点一点地显出身体的轮廓,最后终于成为一个完全看得见的、自信而快活的孩子。这篇童话在某种程度上是儿童心理的独特写照,通篇洋溢着一种细腻温馨而又轻松诙谐的情调,十分适合儿童的口味,而且其内涵体现了某种人生哲理的意味。

扬森的童话充满了温情和诙谐的情调,但是透过表面的玩笑和幽默,隐隐呈现出淡淡的沉郁和忧伤,这种沉郁和忧伤使她的作品增加了深度。到她的创作后期,童话的色调越来越深沉,除了源自北欧民族古老性格中沉郁忧患的文化气质之外,这可能与作家本人的浪漫个性及艺术体验方式有密切关系。有研究者描述道:“她说她的作品是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体验到的。据说她每年6月至9月都在她所购买的扬森岛上度过,这是一个暴风雨刮来时船只不能靠近的孤岛,当海上风狂浪涌、暴雨袭来的时候,她就感到强烈的创作热情。”468

扬森的童话以其所创造的独特精灵世界被誉为“现代新神话”,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芬兰的其他儿童文学作家

一、汉诺·麦克莱

汉诺·麦克莱(1943—),芬兰当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麦克莱出生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曾当过几年小学教员,1967—1986年任芬兰奥塔瓦(Otava)出版公司芬兰文学部编辑兼副主任,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作品,包括《丢失眼镜的马》(1977)、《卡尔·约翰和他的伙伴们》(1981)、《我是一只小熊猫》(1988)、《雪老人》(1989)等。麦克莱是一位多产作家,除了创作儿童文学外,还创作了不少诗歌和剧本。1974年以来他曾五次荣获芬兰国家文学奖。

麦克莱的儿童文学创作,也吸取了扬森、埃格纳、林格伦等人的某些创作手法和风格,譬如他的系列童话《胡先生的故事》,在童话情境的设置、人物形象的描写等方面就与埃格纳的《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颇有相似之处。

《胡先生的故事》由一系列相对独立的小故事构成,最早创作于1973年。童话的主人公胡先生是个常人的形象,他个子很小,身穿黑衣服,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间小房子里。他虽然看上去是个成年人,但他所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却与小孩子极其相似,这种反差就给这个人物带来了一种滑稽有趣的特质,这有点类似于《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里面的人物特征。作者以生动、诙谐的语言描述了幼稚无知又有点糊里糊涂的胡先生所遇到的种种离奇古怪的事情。比如,冬天快到了,苹果树开始落叶,胡先生便拿出绷带、针、线、剪刀和药水,去给果树治病,将落叶一一绑在树干上,当冬天降临时,其他树木的叶子都掉光了,而胡先生却瞧着自家“挂满”叶子的苹果树十分得意。又比如,胡先生去冬天的水塘边钓鱼,却不知道水面亮晶晶的东西是冰,一个劲儿坐在水塘边傻等,幸亏遇到一只善良又热心的河狸帮忙,这才“钓”到一条大鱼……胡先生闹了很多笑话,出了不少洋相,但是他的运气总是不坏,总是生活得十分乐观。

《胡先生的故事》体现了作者对一种老幼皆宜的美学效果的追求,这部系列作品是以童话形式出现的,人物和语言都是连幼童也能够体会和欣赏的,但是作者巧妙地借用胡先生的故事对芬兰当代的一些社会问题以及现代人性的一些误区进行了隐喻和讽刺,使这个滑稽的形象负载了一定的深层内涵。而且,作者在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时采用了漫画式的通俗手法,语言简练然而给人印象相当深刻,其可读性既是为少年儿童所欢迎的,同时也赢得了大众的喜爱。

《胡先生的故事》在芬兰的影响很广,几乎家喻户晓,并已被拍成电视连续剧,还被译成英、法、德、俄等近10种文字。

二、汉妮尔·霍菲

汉妮尔·霍菲(1949—),芬兰当代儿童文学女作家,1949年3月19日出生于芬兰的考特卡(Kotka),1973年在赫尔辛基大学获得了芬兰文学学士学位。20世纪70年代末她开始发表儿童文学作品,迄今已创作和发表了许多诗歌、童话、小说等。主要作品有出版于1979年的《假如你秘密独处》、1984年出版的《魔壶》、1988年出版的《弗拉第米林的书》、1991年出版的《约普、特普和埃哈纳》、1992年出版的《七个梦》、1994年出版的《火线》、1995年出版的《宝宝的磅秤》等等。

霍菲是以为儿童创作广播剧而开始其创作生涯的,正如她自己所说的,对她创作很有帮助的经验之一是“倾听”。她的第一本为儿童写的书《假如你秘密独处》于1979年出版,在这本按四季交替的顺序编排的诗歌故事集中,她把芬兰儿童文学从过去一味沉迷于忧郁的写实主义引导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状态,通过幻想、讽喻和神秘,她的诗歌打开了想象世界的大门。她还把诗歌当作表达她对周围各种论争、和平、友谊等事物看法的特殊方式。

在童话集《魔壶》(1984)中,霍菲一方面对大自然进行了精妙的描绘,一方面强调了人类幸福生活的可能性。即使是在写实主义地描写十几岁少女的愤懑和逆反心理,或者是在描写即将长大成人的男孩时,她仍然不放弃用神秘、象征和幽默手段来传达一种温暖而宽容的生活态度。她通过自己的作品引导读者思考有关强权和利己主义的哲学问题,以及有关学习方式和生存方式的问题。

汉妮尔·霍菲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她的每一部作品都体现出她作为一个作家的一个新侧面。她一生都为儿童写作,而且在诗歌、小说、童话故事、荒诞作品等方面均表现出色。霍菲将独创性和新鲜感注入了芬兰儿童文学。由于这些贡献以及她在叙事艺术方面的探索实验,她获得了许多文学奖项,并于1996年被推荐为该年度国际安徒生奖的作家奖候选人。

三、克丽斯汀娜·罗西

克丽斯汀娜·罗西(1950—),芬兰当代著名的儿童书籍画家,出生于赫尔辛基,曾在工艺美术大学学习,后来从事插图和写作的双重工作。数年以后,罗西的艺术表现水平拓宽了。例如,在她为汉妮尔·霍菲的《七个梦》所作的插图中,她技巧娴熟地将有透明感的水彩画与精美的毡笔线条以及色彩丰富而艳丽的蜡笔画结合到了一起,画面的情绪氛围相当精致,从而可以表现出更加细微的差别。

克丽斯汀娜·罗西的绘画造型语言丰富而且具有创造性,在她的描绘儿童日常生活的书中,她采用了清晰、明亮的色彩和充满儿童世界的游戏感与温和的幽默、荒诞。在她为童话故事所作的插图中,她创立了一种用于表达微妙情绪的氛围语言,运用色彩来表现从争吵、憎恨及高兴到幸福乃至忧郁等各种情绪。

通过大量的展览会和国内外获奖,克丽斯汀娜·罗西的作品受到了世人的瞩目和赞赏,比如,她曾荣获1988年的艾兹拉·杰克·凯茨奖,1996年被推荐为该年度国际安徒生奖的画家奖候选人。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芬兰民间童话故事:http://www.yulujidi.com/mingrenmingyan/dushumingyan/21864.html

网络推广就上 58aisou.com

语录基地网

http://www.yulujidi.com/

| 陕ICP备18015394号

句子大全网 | 语录基地网 语录大全

让文字诠释最美的心声

让文字的温度,温暖生活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