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生活方式这个共同语言拓展自己的世界】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所谓使用全球化的语言、全球性的通用语言来与人沟通,不是指要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或是三五句优雅的法文,不是掌握某种纯语言技能的意思。
不管在什么地方,都存在只有同伴们才能心领神会的"区域性语言"。譬如在学生时代,就存在只有同学或是参加了同一活动的社友之间才能明白的“隐语”,也就是所谓的流行语,这样解释应该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进入社会之后也一样。特别是工薪阶层,在社内文化的基础上,因为大家都从事相同的工作,容易形成相似的认知和话题,也就更容易形成只有彼此才能明白的“隐语”。
我们要明白,一旦迈出公司的大门,"区域性语言"就不太会派得上用场。
想要自由生活,就得做出改变各位不妨回忆一下,自己周遭是否就有这样的人。他们对公司以外的社交圈也很热心,虽然积极致力于与不同的人进行交流,却总是三句话不离本行,说来说去都是和公司有关的事。“你公司在什么地方?你是从事什么工作的呢?”或是“主管是……下属则……”东家长西家短唠叨半天,难免会让人觉得“原来那人只会说一些和工作有关的事情”。
如果与会者全部都是日本人倒也罢了,如果碰巧有外国人在场,共同语言就会变得更少。就算英文说得再地道,也只会让人觉得“这个人‘只剩下'空洞的英文能力,很无趣”。yulujidi.com
这一点也适用于形容如何把握好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比如把所有的事情都打上标签,标注为“这属于工作”或“那属于生活”,就会很容易产生偏向性,与自己不那么倚重的部分渐行渐远。
我们到底应该具备哪一种“语言”呢?其实有关运动、红酒、美食、文化或是历史方面的话题都是不错的选择。掌握一门任何人都听得懂的"共同语言"非常重要,因为它标榜的是你的生活方式。
就我个人而言,铁人三项就是我的拿手话题之一。通过挑战铁人三项,我结交了很多不同性别、国籍,又和工作无关,不会和我产生利害关系的朋友。没错,任何的兴趣爱好和生活方式都能成为一种“语言”。
尤其是参加国外联盟的选手,通常都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德语或意大利语,我想从小就开始学习外语的人应该不多,所以比起语言能力的精湛程度,其他的共同语言才是真正促进人际交流的关键。足球选手的共同语言就是足球,棒球选手的共同语言就是棒球,而人们将因此而拓展自己的世界。
虽然电子邮件和互联网的出现模糊了人们沟通的界限,但如果能够借助生活方式这个共通的语言,整个世界将会变得更加开阔。
想要自由生活,就得做出改变比起短暂的大幸福,长久且可持续的“小确幸”更令人感动在第一章里,我曾经谈过,从物质中获得的幸福感是短暂的,相反,从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里得到的幸福才更为恒久。在第二章中,我的观点是,升职不可能给人带来持续的幸福感,自身的个人品牌和技能不断提升才可能让幸福感延续下去。
从这两点可以看出,在未来,“幸福”定义是,“和那些短暂的大幸福相比,长久且可持续的‘小确幸’将会占据主导"。
哪些属于“短暂的大幸福”呢?比如“买到喜欢的东西”、“薪水增加”、“拿到可观的年终奖”之类的都算。而持久且可持续的“小确幸",则因人而异。比较常见的包括“家人健康”、“每天都能愉快地工作”、“有时间过自己真正想过的生活”,或是像“今晨的早餐格外美味”、“舒服而顺利地跑完了马拉松”等稀松平常的小事。
由此可见,无论哪一件事都可以堪称幸福,但如果从结果来看,显而易见,那些微小而平凡的幸福更能让人感到满足。
就算是怀揣梦想,但如果半路上不得不放弃,或多或少还是会让人失望。因此人应该恪守本分,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对每一次的机会都不要放过,对此,我的做法是制订长远的计划。
【——伯坦斯•帕克莱顿/瑞典/微软公司职员】
我想大家都已经明白了,那是因为所有转瞬即逝的幸福感都无法长久地持续,短暂的幸福感大多和物质有关,而长久的幸福则是由精神层面的体验和感受所决定一提到“追求幸福”,大部分人就会联想到一些非常庞大的目标,比如“中头彩”之类的。当然,不管是谁,买中彩票都会开心。只是,得到一笔不用工作也能奢华度日的金钱,人就可以感受到幸福吗?我听到的例子大都相反。
“小确幸”这个词的第一次出现,是在作家村上春树的一篇散文中。它的意思是,虽然欲望本身并不庞大,但只要能让人确确实实地感觉得到,哪怕真的是微不足道,也足以让人把日子好好地过下去。而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晚上等红灯的时候,抬头看看皎洁的月亮,心里涌出无限感动,也是一种幸福;女儿给我画了一幅很美的图画,这也是一种幸福。并不是一天到晚要去琢磨自己到底有多幸福,而是在某个不同寻常的瞬间,幸福感就会自然而然地不期而至。
【——芭芭拉•玛丽努•费希尔/丹麦/医生】
真正的幸福,来自于自己的生活体验,由寻常度日间一点一滴不经意的喜悦感堆积而来。
想要自由生活,就得做出改变在方便快捷的时代,刻意追求一些“不便”之前我反复提到过,北欧人往往都拥有自己的度假屋,但这和我们所说的别墅不是一个概念,它有一个显著的特点。
那就是——非常的不方便。
来自芬兰的提姆•雅鲁文在距离首都赫尔辛基一千两百公里的地方有一间度假屋。
那里没有电,也没有自来水,最近的一家商店距离度假屋七十五公里远。
我每次去只待一个星期左右。若是在夏天,傍晚和凌晨的天空亮如白昼,根本用不着灯泡。因为不能充电,手机带去也没有用。就这么静静地栖身大自然,没有电视、电脑等现代化设备,这样的生活可以让人彻底地平静下来,类似被净化的感觉。
【——提姆•雅鲁文/芬兰/家具设计师】
在采访中,很多人都提到了自己的度假屋,而大多数的度假屋都位于交通不太方便的地方。
在芬兰,度假屋大多建在临近自然的地方,饮水当然要靠自己到井里去汲了。
【——阿尔特•托努纳/芬兰/诺基亚职员】
在一无所有的地方,人就会有很多事情必须要做,例如砍柴之类的。手里忙活着这些事,时间一溜烟就过去了。有很多的事需要做,本身就是一件叫人开心的事。
【——妮娜•可妮安达/芬兰/Littala出版社职员】
这些感受和我在“从‘节约'变为‘选择’”(P59)里的观点很接近。同样也是需要“特地”去住。在这个方便快捷的时代,人需要刻意去追求一些“不便”。如果是被迫去做,可能会觉得种种不便让人非常辛苦,但如果是我们特意去主动选择,就可能会发现很多的乐趣。
在我所居住的夏威夷,虽然不便程度不能和北欧人的度假屋想要自由生活,就得做出改变相比,但在就某种程度上,也说得上是很不方便。因为家附近就有大型卖场,所以在食品和日用品的采购方面,并没有太大障碍,但如果要买像铁人三项的用具,或是家具之类的东西,就让人颇为头疼。就算是可以邮购,因为需要从美国本土运来,邮程也是非常长的。就连买书之类的事情,若是在日本的亚马逊网上订购,今天下单明天送到也是相当寻常的事情。但因为夏威夷没有设立配送网点,书要拿到手就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在日本,只要不是特别偏远的乡野农村,每走十多分钟应该就可以看到一家便利店。但如果是在夏威夷进行马拉松集训,就可能遇到“从现在起,之后的二十公里内不会有任何商店”的可能,真的是不方便至极。而且,这样的不便会让人分外焦虑,但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跑下去,心想“算了,没有就没有好了,车到山前必有路”。
也许,在这样的地方生活,压根儿就是一件强人所难的事。但现如今,通信技术高度发达,就与人的信息交换和联络而言,空间根本就不是问题。只要善用工具和设备,工作总是会变得富有效率,那些点点滴滴的不便之处,反而显得有趣,利于形成新的刺激,让满足感的阈值下降。
在每天的寻常生活中,都会有令人觉得来之不易的地方,感受这些点点滴滴来自生活的恩惠,也是让人类产生幸福感的方法之一。
比起金钱,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充实感“比起金钱,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充实感。”
听到这话,估计会有人会反驳:"不会吧,我倒觉得薪水上涨1.5倍更好。难道不可以吗?"对于这些不同的声音,我不会否认。他们的看法,如果在一个将薪资多寡摆在第一位的世界,自然是成立的。但未来,未必还是这样。即使我们拼了老命去工作,工资非但不会飞涨,甚至还有可能大幅下降,从时代的发展趋势来看,试图从对金钱的追求中获得幸福是不妥当的。
确立我们努力工作的目标,和工作带来的愉悦感,并非只能依靠薪资的上涨。在北欧采访的时候,我问当地居民从工作中获得的最大乐趣是什么?金钱诚然很重要,但更多的人回答“我想做更有挑战性的工作","想从事能带来成就感的工作",或“希望能得到成长。”由此可以看出,他们渴望从工作中得到丰富的体验和想要自由生活,就得做出改变精神上的满足。
和金钱相比,更重要的是工作的内容。是否具有挑战性非常重要,因为它关乎这份工作是有趣还是无趣。在获得高薪的前三个月,或许会让人非常满足,但很快你就会开始渴望更高的薪水。
【——克莉丝汀•布拉贝斯/丹麦/房地产公司职员】
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工作能得到出色的评价,让人接下来想去挑战更高水准的工作。当然,有不菲的薪水和投契的同事也很重要,但那是次要的事了。
【——波坦斯/瑞典/微软公司职员】
现如今,在“草食系”的年轻人中,也有人觉得“反正对物质也没什么欲望,所以我不太需要钱,也不打算努力工作"。
在气候温暖,能够自给自足的夏威夷,有极少数的原住民是不会选择工作的,如果对那个人来说,“不工作”会比较快乐,那么鼓励他去“努力”、“拼搏”就是强人所难。因为如果他们一旦选择了工作,而这占据我们人生绝大部分时间的工作又给他们带来了巨大压力的话,他们就很难感受到幸福了。
不管是从团队合作中获得成就感,还是拿着很低的薪水却能不断学习成长,只要可以让工作这件事变得令人愉悦,精神上感到充实,压力就会被逐渐化解。通过工作来让自己成长,就会不断发现新的挑战,让人觉得自己的工作意趣盎然,这些事情,可以让人看到自己的未来。
想要自由生活,就得做出改变提高工作效率,改变“重量不重质”的习惯我们努力工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和所得的金钱画上等号,也不是为了混混日子打发时间。
在对北欧各国的走访过程中,我遇到一个在丹麦的日本人,叫佛罗史帕克•田中聪子。由于先生是丹麦人,聪子在婚后迁居到了丹麦,在总公司位于丹麦的公司总部上班。总部的工作内容和她在日本的其实相差无几,但在日本时常常会加班到很晚,而在丹麦,几乎是雷打不动的做满八小时就收工。因为周围的同事都会在上班时间内尽力将事情做完,她也就慢慢被环境所同化。一个人效率低下是一件可怕的事,因为它会让你被人贴上工作能力不足的标签。
日本的公司会有很多不成文的潜规则,似乎主管没有下班,下属就不能离开,或是为了讨好客户,即便过了约定的时间,还是会像傻子似的等下去。就这样,总是把时间浪费在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上,工作时间才会被拖得那么长。
【——佛罗史帕克•田中聪子/丹麦/船舶公司职员】
不过,话虽这么说,也不是有谁一开始就敢叫板“我的工作时间只能局限在早上九点到下午五点之间,一分钟也不会多干!”为了让处理事情变得更有效率,在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之前,我们必须要经历"重量不重质"的阶段,在做了很多看似是无用功的事情之后,慢慢才会有新的发现。
比如,棒球运动员铃木一郎的打球姿势,看上去不费吹灰之力,但我觉得他的击球方法应该是属于非常富有效率的类型。但这样的能力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够具备的,而是经由长期的严酷训练日积月累而成。
不管是棒球,还是高尔夫、网球,但凡运动,都有一个定律,那就是——“当运动员放松下来时,他所创造的成绩就会更好。”当我们开始反思"为什么要用蛮力"的时候,就已经是一种进步。同时,这也是我们摆脱"重量不重质"阶段的机会。
年轻的时候,我们也许会为了查找某些资料通宵达旦,也许会独自前往客户处进行推销,很多事情就算自己并没有长时间待想要自由生活,就得做出改变在公司,也会在家尽善尽美地做好。
说这些的意思不是鼓励大家延长自己的工作时间,而是说,如果想要高效率地工作,必须经历这样的阶段。如果跳过这个阶段,想必也很难从“重量不重质”的迷惘中突围出来。
在我针对北欧各国的走访中,曾经问过一位担任销售主管的托马斯•弗罗斯特先生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从年轻的时候开始,每星期就只工作三十七小时,也许很难把工作做好吧?”他回答:“好比足球训练,只要在训练馆耗上两个钟头,就一定能取得进步?如果花上四小时练习还是没有办法取得进步,这就可以说是相当不擅长利用时间了。当然,这也说明这个人的训练方法出了问题。”
就像聪子女士,如果她在丹麦工作,那么不管工作时间缩短了多少,都还是得做出成绩。而托马斯表示,从旁提供协助是主管的责任。
即便是现在,日本社会仍然有工作时间越长,就表明对待工作就越负责任的看法。但事实上完全不是这样的。我们必须树立“在公司待的时间越长,说明工作能力越低下”的意识,如果公司不认同这样的看法,我想这样的公司也一定很难获得长足的发展。当然前提是,员工的工作效率本身也得有很大的改善。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借助生活方式这个共同语言拓展自己的世界】:http://www.yulujidi.com/yuludaquan/gaoxiaoyulu/53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