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圈与小圆圈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芝诺是古希腊著名的智者,知识渊博。
一天,有个学生问他:“尊敬的老师,您的知识多过我们何止千万倍,您解答问题总是令人信服,可是怎么您的疑问也多过我们千万倍啊?”芝诺用手在桌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对学生说:“你看,大圆圈代表我掌握的知识,小圆圈代表你们掌握的知识。这两个圆圈外面,是我们都不知道的知识。的确,我的知识比你们要多。我的圆圈大,接触到无知的范围就比你们多;你们的圆圈小,接触到无知的范围就比我少。这就是我常常有疑问、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啊!"越是有知识的人,越是觉得自己无知,就越是谦逊。相反,那些“半桶水”的人,总是觉得自己无所不知,像公鸡一样骄傲。芝诺告诉我们一个让人回味、值得时刻警醒的哲理:有知即无知。
苏格拉底也有类似的故事。
有一次,有人来到德尔斐神庙,问阿波罗神:“谁是世上最有智慧的人?”神谕说是苏格拉底。从此,苏格拉底是世上最有智慧的人的说法就传开了。苏格拉底对此很不解,因为他常常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于是,苏格拉底四处验证,访问了许多被称为“智者”的人,结果发现名气最大的智者恰恰是最愚蠢的。然后,他访问了许多诗人,发现诗人们不是凭借智慧,而是凭借灵感写作。接着,他又访问了许多能工巧匠,发现他们的手艺淹没了他们的智慧。最后,苏格拉底终于明白:阿波罗神之所以说他是最有智慧的,不过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无知;别的人也同样是无知,但是他们却认识不到这一点,总以为自己很智慧。换句话说,苏知识与科学格拉底自知其无知,是最大的智慧,而不知道自己无知的人,才是最愚蠢的。
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老子说过:“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可见中国古代的先哲们对知与不知的理解,与古希腊先哲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上去之前,我们永远不知道上面有什么。yulujidi.com
布里丹的驴子
法国哲学家布里丹曾讲了个关于驴子的著名故事。
有一头驴,与众不同,喜欢思考,凡事总喜欢问个为什么。有一次,主人在它面前放了两堆体积、色泽都一样的干草,给它做午餐。这下可把它给难住了,因为这两堆干草没有任何差别,它没法选择先吃哪一堆,后吃哪一堆,最后,这头驴子面对两堆草料,饿死了。
这头驴子虽然饿死了,但从此在哲学史上"名垂千古",被称为“布里丹的驴子"。这头驴子的错误究竟在哪里?按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它不明白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好吃不好吃,吃一吃就知道了,光想是得不出结论的。毛泽东说:“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是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认识来源于实践,抛开实践是得不到任何正确的知识的。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就犯过这方面的错误。
有一天,王阳明在家里和一个朋友讨论如何悟彻天下万物,成为圣贤的道理。王阳明指着屋子前边的竹子,叫他的朋友去面对着竹子思索,认为有一天会忽然顿悟。于是,这个朋友就早晚坐在竹子前面,想悟彻其中的道理,可不到3天就病倒了。王阳明不死心,自己也到竹子面前静坐,到了第7天,他也病倒了,但是始终没悟出什么道理来。最后,他知识与科学俩都感叹圣贤确实是难以做到,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去悟彻天下万物的道理。事实上,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知识。要懂得竹子生长的道理,必须要通过种竹子、砍竹子、编竹子这些实践活动。坐在竹子前面苦思冥想,一辈子也不会懂得竹子生长的道理!
认识要返回到实践,不能运用于实践的知识是没有意义的。有一则讽刺哲学家的故事很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在一条湍急的河中,一个船夫驾驶一只小船,船上坐着一位哲学家。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不懂。”船夫说。
“那你的生命价值失去1/3。”“那你懂得哲学吗?”“更不懂。”哲学家感喟道:“那你的生命价值失去了1/2!”
正当哲学家与船夫继续交谈时,一个巨浪把船打翻了,两人都掉到了河里。
这时,船夫问:“你会游泳吗?”“不会,不会!”哲学家大喊。“那你就失去了全部的生命价值。”
哲学家虽然精通数学和哲学,可是在当时的处境中,这些东西完全用不上,所以只能听天由命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只有能反过来应用于实践,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知识。所以,必须将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善于把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休谟问题
在《人性论》中,哲学家休谟提出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涉及整个人类知识的基础,所以后人纷纷进行研究,但是至今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一个问题是有关人的认识的,常常被人们称为"归纳问题"。所谓归纳,就是从个别的例子中推断出一般的结论。举个典型的归纳推理来说:王老汉病死了。小张出车祸死了。老钱得癌症死了。
玛丽的孩子一出生就死了。我看到的人最后都死了。所以,人都是要死的。
这个推理中,"王老汉”、"小张”、"老钱”、“玛丽的孩子”和“我看到的人”死了都是个别的例子,而“人都是要死的”是一般的结论。严格地说,这个推理是不符合严格的逻辑的。谁能保证,除了“王老汉”、“小张”、"老钱”、“玛丽的孩子”和“我看到的人"之外,是不是有人不死呢?就算现在的人都会死的,谁知道若干世纪以后人是不是不死的呢?实际上,“我看到的人最后都死了”这个命题是靠不住的,一个人只有亲眼目睹世界上的人死光了,才有资格这么说。
休谟的第一个问题,动摇了经验知识的基础。人无法从以往的经验中得出任何准确的知识,甚至任何结论也得不出来。一个人去年有一天没吃东西饿了,情人节没吃东西饿了,上周二没吃东西饿了,昨天没吃知识与科学东西也饿了……但是,我们不能推断出这个人明天不吃东西会不会饿——这也的确不能从逻辑上得出结论。
休谟的另一个问题是关于“是”和“应当”的。人的一般结论有两种,一种是关于“什么是什么”的,比如说“人是要死的”;一种是“什么应当什么”的,比如说“人不应当杀人”。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道德领域中,“是什么”和"应如何"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比如说:抽烟是有害身体健康的,所以,不能抽烟。
但是,休谟发现“是什么”推导不出“应如何",“抽烟是有害身体健康的”推导不出“不能抽烟”。实际上,上面两个推理完整的表达应该是这样:抽烟是有害身体健康的,人应该健康,所以,不能抽烟。可是,“人不应该做不对的事情”、"人应该健康"这两个“应当”还是不能得到证明。
休谟的第二个问题动摇了人类在行为领域的许多知识。即使几个个别的例子——A杀人偿命了、B杀人偿命了、C杀人偿命了、D杀人偿命了和E杀人偿命——得出了肯定的一般结论,杀人是要偿命的,也推导不出人不应该杀人!这样一来,所有的道德教条都是没有逻辑基础的,都是不能被证明的。
休谟问题至少说明了两个道理:除了数学知识以外,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经验知识在内,在逻辑上并不是完全没有破绽的,所以不能迷信知识;不能说不符合逻辑的结论就没有道理,就不是知识,所以不能迷信逻辑。实际上,没有知识和逻辑,人类一样可以生存下去。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大圆圈与小圆圈:http://www.yulujidi.com/mingziwangming/shangganwangming/50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