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词好句 > 词语大全

【“小宇宙”的表情】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小宇宙”的表情】

人体小宇宙和天地这个大宇宙,是有映照关系的。从禅意的角度来说,小宇宙越透彻,对外界这个大宇宙的态度就会越超脱;反之,对外界的态度就会被条条框框束缚,甚至功利化。

除了映照关系,小宇宙和大宇宙还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而这种关联和影响,经常会通过人的表情、态度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表现出来。

【“小宇宙”的表情】

情绪无疑是人体小宇宙的一部分。有趣的是,虽然它属于“小宇宙”,却依然能影响到他人;人和人的情绪,会相互影响。所以,我们就会看到不同的企业,他们的工作氛围不同,员工的情绪也会不同。有的企业,环境融洽、和谐,每个人脸上都荡漾着笑意;有的则不同,每个人都愁眉苦脸的。甚至不同的城市,都会有不同的表情。有位摄影师曾经在一座国际大都市最繁华的街头,隐蔽拍摄了100张路人的脸。拍完回去一看,吓了一跳。因为这100张脸,表情居然没有一张是高兴的。他们大多愁眉苦脸,有的十分压抑,有的则显得紧张,有的则十分茫然、若有所思,有的则焦虑、愁苦。

一座城市的情绪,显然会形成一个大的氛围,影响到每一个人的“小宇宙”。比如一群农村人,看惯了广阔的天空,一下子进入被高楼大厦遮蔽了天空的水泥森林,心情必然会压抑;一个开朗乐观的人,进入了一个生硬古板的单位,也会逐渐变得古板起来。甚至有人说,一个单位的情绪,和单位领导的性格有很大关系,领导会影响到每一个人的情绪,并使这些情绪逐渐“一体化”。

小宇宙和大宇宙的这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有时候的确让人头痛。有没有办法解决呢?佛教和道教有一个共同的办法,就是静坐默想。

在深度思考的时候,人体的小宇宙会断开和外界的联系,让人感知不到外界的情况。yulujidi.com

而人在进行深度思考的时候,对外界往往没有感知,或者感知迟钝。电视上也经常会见到这样的镜头:一个人陷入了沉思,烟都快燃尽了还没有发觉,直到烟头烫了手,这才发觉。这也是深思导致小宇宙和大宇宙切断联系所致。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可以拿出时间来“静坐默想”。有些问题想不透,可以“默想”一下,想不透也不必烦恼,灵感总会在该来的时候到来;也可以纯粹“静坐”,什么都不想,甚至发发呆,都是好的。

很多时候,静坐在那里发呆的时光,就是生活中最美妙的时光。如果有壶茶伴着,那就更妙了。

一杯酒,一壶茶“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这就是喝茶的最高境界。

【——作家林清玄】

紧张的生活,繁忙的工作,很容易让人产生焦虑感。如果感到紧张、焦虑,不妨找一个清静的所在,几杯小酒,一壶好茶,三两个小菜,自己慢慢品着,什么也别想,发发呆。发呆,是最令人放松的方式之一。

演员陈道明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发呆是最放松的事》。写这篇文章的起因,是有位朋友向陈道明诉苦,说他活得很焦虑。陈道明的评价是:一天到晚在饭桌上跟人吃饭说话,说的话跟自己毫无关系,说的都是张三、李四、王二麻子,好消息、坏消息,真消息、假消息都得搁进去——你就是垃圾桶,盛也得盛,不盛也得盛。搁这么多垃圾,怎么可能不焦虑?我认为发呆是最放松的事。尝试把自己脑袋放空,哪怕只有几分钟,其实也挺幸福的。

人生大部分是空白,人忍受不了空白就要往里边填东西,给自己加载。其实最好的事儿就是跟好朋友一起发呆。有一起发呆的瞬间,说明关系是多么放松。我们常常在与人接触时让自己撑着,都是怕话掉地上,话接话,赶快接起来,太累。

陈道明是个很有特点的演员,文化素质高,话也说得在理。人活在世,一定要给自己留出“发呆”的空间和时间。正如林语堂所言,世界上只有人是为工作而活着,其他动物都是为活着而工作。累了,动物就知道睡一觉;睡足了,饿了,起来“工作”,找点吃的。吃饱喝足了还工作?动物才不这么傻,只有人这么干。

要学会发呆,要学会放下,还要学会低调。这是生活中的另一种禅意——超然物外,你为什么放不下佛学很讲究“放下”,内心的苦恼、忧愁、哀伤,从七情六欲,到富贵荣华,都要学会“放下”。放下,内心才会清静,世界才会安宁。

有很多人,在他们的内心,总是装了太多事情,担心丈夫、担心孩子、领悟生命的禅意担心交通、担心天气、担心事业、担心未来,总有数不清的担心。为什么他们放不下?有一位在感情上经历了很多苦难和折磨的人,去请教大师:面对这么多事情,我也知道应该忘记这些人、忘记这些事,可为什么我总是放不下?大师说:没有什么事情是放不下的。那人说:可我就是放不下,真的放不下。

大师拿来一个杯子,递给来者。那人接过杯子,大师就往里倒热水。水很快满了,大师却没停,热水溢了出来。那人被热水烫着了,马上松了手。

大师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放不下的,痛了,你自然就放下了。

这是在中国流传的一个故事。在国外,其实也有这种理念,只不过它们不叫“放下”而已,含义都差不多。国外有的地方,有种理念,叫“悲伤至多重复三次";三次之后,你就该把悲伤忘掉。如果你还是生活在悲伤里、生活在记忆中,一直放不下,那就是错误的。

这个理念,也有个很典型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个部落遭受了百年一遇的旱灾,颗粒无收,很多人饿死了。部落笼罩在绝望和悲伤的气氛之中。对部落而言,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让人们从悲伤、绝望的气氛中解脱出来,振作精神,忘掉过去,创造未来。

部落里有位智者,德高望重。首领把恢复信心的重任交给了智者。智者知道,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人们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尽快忘掉过去,振作精神,找到战胜天灾的勇气和道路。

智者把人召集了起来。在他面前,是一张张愁苦、哀伤、无奈、绝望、茫然的脸。智者对大家说,最近大家过得都很艰苦,为了让大家放松一下,我讲个笑话吧!

智者清了清嗓子,讲了起来。笑话非常生动、好玩,讲完后,所有人都笑得前仰后合。

智者目光炯炯地看着下面,直到洋溢的笑声散尽。他意犹未尽地说:“看来,大家对这个笑话很感兴趣。这样吧,我再给大家讲一个笑话。”

人群安静下来。大家都在等待着,看看智者还有什么好玩的笑话讲给大家听。出乎意料的是,智者讲的第二个笑话,和第一个一模一样,一字不差。人们觉得很奇怪,但还是有些人笑了起来。

讲完之后,智者顿了顿,说:“我还有一个笑话,继续讲给大家听。”

大家想,刚才讲第二个笑话的时候,或许是智者老糊涂了,这次应该很有趣。不料,这个笑话还和刚才的笑话一样。同样的笑话,智者讲了三次。这一次,大部分人没有笑,只有一两个人为了给智者面子,象征性地笑了两声。

智者讲的笑话几乎没完没了。讲完了第三遍,他又开始讲第四遍。结果,这次台下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笑。大家都傻乎乎地盯着智者,不明白他怎么了。

看到台下一片茫然,智者清了清嗓子,说:“同样的笑话,你们最多笑上三次。可为什么,你们对同样的悲伤,却要反反复复地哭泣呢?我们要忘掉过去,才能看到前方的路!

智者的这次“心理辅导”很成功。对啊,忧愁和欢乐是并列的两种情绪,为什么我们陷入忧愁之中就很难自拔,而快乐总是那么短暂呢?上帝是公平的,忧愁的事情和快乐的事情在数量上差不多。为什么忧愁会让我们沉浸那么多时间,而快乐就不能呢?忧愁和悲伤不是不能有,但要和快乐一样,过了那段时间,就要忘记,就要放下;我们不能光放下了快乐,却永远留住了悲伤。

放下,是一种人生境界。它的含义,不仅是要学会调节情绪,不要让太多的情绪在胸中郁积,还要学会放手。

放手也是一种境界。有位女子老是担心丈夫出轨,为此甚至跟踪丈夫,丈夫每天于什么事情,必须和她“汇报”,时间长了,丈夫很烦气,争吵不断,到了闹离婚的地步。女子十分伤心,觉得自己是为了守护家庭,没有什么过错,为什么闹到今天这步田地?她去找婚姻专家咨询,专家什么也没说,从抽屉里拿出一个专门用作心理辅导的圆盘,圆盘里装满了干净的沙子。

女子疑惑不已。专家说:“你抓一把沙子,按我的指示做。先用一只手抓沙子,抓满满一把;然后,用力攥住,力气越大越好。”女子按专家说的做了。她抓了一把沙子,用力攥住,可是——很多人都有过这种经验——她越用力,沙子漏得越厉害,很快就全漏光了。

“你再抓一次,轻轻抓,抓满一把。”专家说。女子照做了,这一次,沙子在手里,几乎一点都没漏。

专家说,这把沙子,好比你的丈夫。你抓得越紧,丈夫的反作用力就越强,就越抓不住;你的手松一点,他就能凝聚起来,漏不掉。适当的时候,要学会放手;男人是喜欢流浪的动物,你要抓在手里的是风筝的线,不是风筝。

当然,婚姻问题不是别的,所谓放手,只能部分放手,风筝的线还是要抓在手里的。有的放手,则是全部的放手。这种放手对自己无害,对别人却有益,何乐而不为呢?很多人有种不好的心态。一件事情,对自己既无害也无益,对别人却有领悟生命的禅意好处,他就不会去做,觉得“不能便宜了别人”。例如你在外地喝了酒,剩了几个空酒瓶,没法带走也没法卖掉,只能扔掉。如果给捡垃圾的,他们还能挣几毛钱;可你偏偏不这么做,非要扔进河里——这就是一种“不肯放手”的心态。

在印度一个火车站,火车眼看就要启动了。一位年轻人急匆匆上火车,一只鞋子不小心挤落,掉在了火车站。这时候火车已经缓缓开动,年轻人不可能下车找回鞋子了。此时,他做了一个让周围人惊讶的举动:把另一只鞋子也脱下来,朝第一只鞋子掉落的方向扔去。

同伴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一只鞋对捡到它的人来说,没什么用;一只鞋对我来说,也没什么用。既然这样,我何不把这只鞋扔给捡到那一只鞋的人,让他得到一双鞋呢?"这个人就是圣雄甘地。

达到甘地这种境界,其实并不困难。我们要做的,就是放手,就是放下。跟月下老人一样,自己并没有什么损失,却能成全他人;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甘地把鞋送给捡鞋的人,两人并不认识,他也没有要求捡鞋的人报答他。而我们的行善,却经常落入一种“求报答”的旋涡。这种心理,也需要我们“放下”。

放下的境界,放手的境界,发呆的境界,就和我们眼前的薄酒清茶一样,充满了禅意。但这种禅意,往往是独处时的境界。当我们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复杂的社会交往的时候,又该如何保持禅意呢?有一个词,叫做“低调”。

低调,喧嚣中的清茶淡酒没有几个人生活在世外桃源。只要工作、只要打拼,就免不了与各种人打交道、受各种各样的气、听各种各样的牢骚。从这个角度来讲,像陈道明那样有个“发呆”的时间,是件幸福的事情。

如果自己不能免俗,经常出席各种场合、接待各种人物,那么,太高调了显然不是一种禅意;喧嚣世界中的禅意是与之相反的两个字:低调。

低调,并不是把自己的素质放低,而是让自己的姿态变低,本来我有两米高的学问,我只说自己有一米。往简单了说,低调就是看轻自己,不要拿自己太当回事儿。

【表演艺术家英若诚讲过这样一件事:】

他小时候成长在一个大家庭中,每次吃饭都是几十口人坐在大餐厅中。有一次他突发奇想,决定跟大家开个玩笑。吃饭前,他把自己藏在饭厅一个不被人注意的柜子里,想等大家遍寻不到的时候再跳出来。令英若诚尴尬的是,大家丝毫没有注意到他的缺席。酒足饭饱,大家离去,他这才无奈地走出来吃残羹剩饭。自那以后,他就告诫自己:永远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否则会大失所望。

大多数人都有过类似的体验。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来看世界的,人的眼睛永远看不到自己(即便用镜子,那也是成像而非本人),他看到的,永远是以自己为中心的外在世界。

这是人以自我为中心的先天条件。不是我们不高尚,我们看世界的时候,世界就是以“我”为中心的。所以,要跳出自我的中心,把自己看轻,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有时候我们“看轻自己”,要刻意去做、有意去做。如果摆不清自己的位置,把自己看得太重,就容易闹笑话、出问题。

我国一位部级官员,曾讲过两件让他很难忘的事。

第一次,是在一个机场,遇到一位县委书记出国考察。呵,“县太爷”官不大,谱儿可不小,居然有三四十位下属送行。下属是为了拍马屁,勉强还算情有可原;可这位“县太爷”还真的飘飘然,把自己当成了大领导,咋咋呼呼,目中无人,其他旅客十分反感。

这位高官只是说了这件事情,是否进行了评价,我们不得而知。他的职位不低,一个县委书记在他眼中,顶多算个“芝麻官”。很多高官出行都十分低调,一个“芝麻官”居然如此高调,能不让他生气吗?这样的官,能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服务吗?领悟生命的禅意另一件事,是这位部级官员在意大利出席国际会议时发生的。会议之前,有位像邻居大妈一样的老太太独自进门,见到他,礼貌地点点头,然后坐在了旁边的座位上。这位高官不知道“大妈”何许人也,找人一打听,吃了-153惊:"大妈"居然是荷兰女王!

一个女王,居然如此低调,的确令人感慨。人其实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有些人刻意表现自己的高贵,其实是在表演给自己看,好让自己觉得自己很高贵。事实上,这种表演往往很拙劣,因为认为高贵的只有他自己。这就好比皇帝的新装,大家都看见了他丑的一面,他还自以为美。

低调,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我们不指望生活在人间仙境、世外桃源,但低调,会让我们的人生更加饱满、更加恬淡。

孤独,是我们最后的归宿有一个顺口溜是这么说的:60岁以后,官大与官小一样;70岁以后,房多与房少一样;80岁以后,钱多与钱少一样;90岁以后,男人与女人一样;100岁以后,起床与不起床一样。但无论如何,身体好坏却大不一样!

人的一生无论多么辉煌、多么波澜壮阔,总会归于平淡,甚至归于孤独。60岁左右的时候,人往往要经历一些情感上的变化。尤其是位高权重的人,在退休之后,对人生往往会有所感悟,真正体会到“官大与官小一样”。当然也有很多不一样的,那就是身体不一样。

某学院的一位院长,在位时可谓春风得意,60岁退休,随后没几年查出癌症。他对朋友说,如果这辈子重新来过,他宁可不当官、不受气、不争斗,换一个好身体。可惜,人生是不可能重来的。

在这个时候,人不仅要直面孤独,还要直面另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死亡。对这个问题,人很难超脱;再英明的君主——比如李世民,在这个问题上也会犯糊涂,希望吃点丹药、长生不老。虽然很难超脱,但我们必须超脱,要善于放下自己,让自己灵动起来,不要被这个严重的问题困死。

季羡林先生在90多岁高龄的时候,写了篇文章叫《我认为死亡是微不足道的》,其中有这样的文字:我的第一本账是最多能活到五十岁,因为我的父母都只活到四十几岁,我绝不会超过父母的。然而,不知道怎么一来,五十之年在我身边倏然而过,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我也根本没有想到过。

老年的下一步就是死,这毫无问题。然而,中国俗话说:“黄泉路上无老少。”任何年龄的人都可能死,也可以说,任何人的下一步都是死。

我总不让自己的脑筋闲着,我总在思考着什么,上至宇宙,下至苍蝇,我无所不想。思考锻炼看似是精神的,其实也是物质的。我之所以不感到老之已至,与此有紧密关联。

季羡林活了98岁。豁达的态度,不避讳死亡,忘掉年龄,这样的老人反倒长寿。越是恐惧死亡、恐惧衰老,后果反倒难以预料。

如果有一种情绪,是老年人最需要放下的,那么,这种情绪毫无疑问就是对死亡的恐惧感。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小宇宙”的表情】:http://www.yulujidi.com/haocihaoju/ciyudaquan/55405.html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评论底部广告位

语录基地网

http://www.yulujidi.com/

| 陕ICP备18015394号

句子大全网 | 语录基地网 语录大全

让文字诠释最美的心声

让文字的温度,温暖生活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