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人生谈——关于人生幸福的和谐哲学】4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莫尔是16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思想家、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他出生于法官家庭,先后就学于牛津大学和新法学院,毕业后进入伦敦法律界,担任过议员、财政大臣、下议院议长、大法官等职。1534年由于拒绝宣誓承认英王是教会的首领而被监禁,1535年被处死。
我们之所以在灿若星海的哲学家群中特别地提出莫尔,是因为我们觉得他创立了一个崭新的人生哲学。——他从社会的角度来探讨和设计人生,追求社会与人生的美好统一。他的著名著作《乌托邦》,在人类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前提。同时,这部著作也对人、人与人之间关系和社会进行理想设计,从理论上实现了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从人的社会价值方面看,强调人的平等、自由、民主,社会是人民民主的社会,公民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特别是完全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人们必须遵守社会规范而不能犯罪如盗窃、杀人等,否则便失去公民资格;人们必须劳动,不论男女只要符合一定的年龄和身体条件,都必须参加社会劳动,作出应有的社会贡献,同时享受平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从人自身看,认为人要有良好的素质并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人应当个性优良、智力超常、学习兴趣浓厚,并且要使所有的公民在公共需要不受损害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并致力寻求精神自由和心灵完美。从人与人之间关系看,要形成一种平等、自由、融洽、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在家庭里妻子服侍丈夫、子女服侍父母、年轻人服侍老年人,在社会上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没有酒馆、妓院、赌场和贼窝,闲暇时间进行正常而健康的消遣和娱乐,人们具有明智的宽容态度,不把自己的信仰强加于人,可以“有的人崇拜太阳,有的人崇拜月亮,有的人崇拜其他星辰"。
莫尔是一个天才的设计师,他设计了最美好的人和社会,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也指示了人本身的发展方向。
【摆脱“贫困的哲学”】
哲学是人学,是认识人、满足人、服务人、发展人的工具。千百年养成和谐心态来,哲学在这方面的确尽了它的义务,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但它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满足人的全部和充分的需要。人是无限复杂和无限丰富的,而且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进步的,所以哲学永远不可能真正满足人的需要而显得滞后,于是就总是存在"贫困的哲学"。即使我们饱览了哲学的"万花筒",特别是欣赏了哲学大师们的哲学,我们也会产生言犹未尽、意犹未致的感觉或者遗憾,但我们不必自责,我们可以从“贫困的哲学”那里去寻找原因,然后努力地摆脱它。那么,我们就可以走向和谐。
和谐是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哲学的最高境界。yulujidi.com
毫无疑问,过去的哲学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们来看看“快乐哲学大师”伊壁鸠鲁吧。
伊壁鸠鲁是古希腊晚期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早年他潜心研究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唯物主义,服过兵役,逃过难,后来重回雅典,创办了“伊壁鸠鲁的花园"。花园大门上题词是:客人,你将在这里生活得很好,这里将给予你幸福、最高的善。进入花园的人们,不仅获得食品,而且获得伊壁鸠鲁给予的精神疗治。他告诉人们:“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因为我们认为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仍是得到快乐。”
那么,快乐是什么呢?伊壁鸠鲁说:“当我们说快乐是一个主要的善时,我们并不是指放荡者快乐或肉体享受的快乐。我们所谓的快乐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不断地饮酒取乐,享受童子或妇人的快乐,或者享用有鱼的盛筵,以及其他珍馐美味都不能使生活快乐;使生活快乐的乃是清醒的静观,它找出了一切取舍的自由,清除了那些在灵魂中造成最大纷扰的空洞意见。”可见,伊壁鸠鲁所说的快乐,不是满足物欲的享乐主义,而是指“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的理性的快乐。他认为,节制、知足、审慎是通往快乐之路。精神上的快乐固然也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但“自我满足是一切财富中最大的财富。”
显而易见,伊壁鸠鲁关于快乐的见解,已经接近快乐的真谛。快乐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快乐是一种理性的精神状态,是在“身体无痛苦和灵和谐人生谈——关于人生幸福的和谐哲学魂无纷扰"的情况下,经过了"清醒的静观”和“节制、知足、审慎”心理过程的"自我满足"。这些认识是很深刻、很宝贵的。
还有比伊壁鸠鲁稍早一些的、被称为“第一个百科全书式学者”的德谟克利特,他从不同的角度论述和表达了与伊壁鸠鲁相近的意思。
德谟克利特主要是从社会制度层面讲幸福快乐的。他说:“在民主国家里受穷,胜于在专制国家里享福,正如自由胜于受奴役一样"。(中国古人讲"笼鸡有食汤刀近,野鹤无粮天地宽",鄙夷眼前安逸享受、追求自由生活,和德谟克利特先生意思是一样的。)社会制度影响和制约人们的思想情绪和精神状态,因而也就影响和制约人们的幸福与快乐。自由、平等、民主的社会环境,是幸福快乐的社会要素。德谟克利特还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幸福,但真正的幸福不在于过多的感官享受,而在心灵的宁静。他说:“卑劣地、愚蠢地、放纵地、邪恶地活着,与其说是活得不好,不如说是慢性死亡";“追求对灵魂好的东西,是追求神圣的东西;追求对肉体好的东西,是追求凡俗的东西”;"使人幸福的并不是权力和金钱,而是正直和公平"。
这段话除了进一步说明社会制度、社会关系影响幸福快乐外,还明确提出幸福快乐是“心灵的宁静”,是一种精神状态或者说心理状态。在这一点上,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实现了思想认识上的统一。
还有,他这里说的属于“慢性死亡”的生活,即“卑劣地、愚蠢地、放纵地、邪恶地”生活的概括,是值得我们作点理解的。“卑劣地”生活,是没有质量的、损害人格的生活,自然没有快乐可言;“愚蠢地”生活,是缺乏应有的文化,是缺乏思想、感情类精神活动的生活,也谈不上什么快乐;"放纵地"生活,是追求物质享受、感官刺激的生活,是缺乏必要的自我约束与节制的生活,是于己有害的生活;"邪恶地"生活,是违背公理与正义,危害他人与社会的生活,是“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类的蝥贼”生活。这些都是快乐生活的反面,并且危害人们的快乐生活,我们要进行自我规避,予以反对和抵制。
不过,“灵魂无纷扰”也好,“心灵的宁静”也好,都只是讲的心理或养成和谐心态精神的“状态”,也还是一种“表面的”或浅层次的东西,而未能回答深层次的、本质的问题。仅仅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冒昧地说“贫困的哲学"。
在通常情况下,“灵魂无纷扰”是不可能的,“心灵的宁静”是暂时的。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脱离社会。社会在每日每时地、持续不断地、强烈而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纷扰”是必不可免的。比如吧,我一走出门,就看见别人穿着很漂亮、很名贵的衣服,我的“宁静的心情”立即被打破了;他的交通工具是四个轮子,我却只能是两条腿,我的心里便有些嫉妒;等到进了商店,我想要的东西自己却买不起,或者昨天来不及买的东西今天又涨价了,我心里就很容易烦躁;而那个买了一大包好东西的家伙轻视地盯我一眼,或者有意无意地碰了我一下,我就可能会愤怒地跳起来。再发展下去,那可就是挥拳头捅刀子了。
或者,我不出门,灵魂就不会被“纷扰”吧。待在家里干什么呢,翻翻书吧,书里尽是令人向往的爱情,可我没有;看看电视吧,电视里有人发着大财,我却没有;合了书本,关了电视,好像没了“纷扰”,孤独和寂寞却悄悄地袭上心头。那就去睡觉吧,睡着了什么都不想了,就会没有了“纷扰”吧。可是,却可能要做不好的梦甚至于恶梦,灵魂又会被“纷扰”得一塌糊涂。那么,"心灵的宁静",就似乎永远只是一个奢望。
突破“纷扰”的包围,保持“心灵的宁静”,需要哲学的帮助。哲学是聪明人的学问,哲学是能够帮助我们的。不过似乎以往的哲学没能给许多人提供这种有效的帮助。一方面,哲学自身是“贫困”的,它还没有这个能力为我们提供这个帮助;另一方面,哲学一直没有从书斋里和哲学家的手里解放出来,未能成为广大群众手里的有力武器。
我们需要这样的哲学,我们要使这样的哲学成为广大群众手里的有力武器。
于是,和谐哲学便来到了我们面前。诚然,我在这里说的和谐哲学,还没有来得及揭示其中的奥妙,没有来得及给人们提供足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甚至于还只有“和谐哲学”这个概念。但是,这已经很可和谐人生谈——关于人生幸福的和谐哲学以了,“只要我们抓住了那个小黑点,我们就可望发现一个崭新的世界。”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和谐人生谈——关于人生幸福的和谐哲学】4:http://www.yulujidi.com/yuludaquan/shangganyulu/52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