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是恒久忍耐。当我听到这句话时,居然要流眼泪了。
爱,剥去它华丽的外衣后,才发现平常日子的相守,不过是一场一眼望不到边的忍耐。是的,这世上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我们也早过了爱他就要爱他全部的年龄和阶段,尤其在现实的婚姻中,柴米油盐、琐碎单调、烦恼争执,一样不少,若没有忍耐,一切将灰飞烟灭。爱,终究不过是挂在墙上的一幅油画,能时时保持瑰丽的颜色,却不能当日子过;爱,也不过是一张CD唱片,斑驳了岁月,忍耐着磨损,勉强保持不走音。
生活需要耐心,爱也需要忍耐。
如果简简单单地说一句“爱需要耐心”,这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须要拿出证据来证明这一点。 那么,究竟什么是耐心呢?耐心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它能让我们等到我们想要的东西;它能让我们理解,有时候我们不能只看眼前,而是要发现真GeiKaQing{正的满足感。然而,仅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耐心也是一种能力,它能让我们毫无怨言地等待我们所渴望的东西——以及那些我们打从心底明白自己应该得到的回报。 耐心给予我们力量,当我们在等待不可知的未来之时,是它让我们直面前方的道路。耐心是一种忍耐力、持久力和容忍力——这些都是应该培养的良好品质。我觉得在赵四小姐赵—荻身上,耐心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1926年,年方14岁的赵四小姐赵一荻在天津第一次邂逅了26岁的张学良。 1929年秋天,17岁的赵四小姐与张学良私奔、同居,彼时张学良已有家室,赵四小姐只得以秘书身份陪伴张左右。 1933年,张学良被迫下野,心情极度郁闷、低落的他染上了毒瘾,21岁的赵四小姐非常痛苦,用手枪指着张学良强制其戒毒。 1936年,张学良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以兵谏方式逼迫蒋介石全面抗日。曾经的少帅至此开始了漫长的幽禁生涯。 1940年,28岁的赵四小姐将年幼的独子托付给别人,忍受母子分离的痛苦,前去陪伴幽禁中的张学良。从那一年到1990年,整整五十年的光阴,赵四小姐陪伴张学良度过了暗无天日、清苦寂寞的幽禁岁月,出身富贵的赵四小姐洗尽铅华,时常蓝衣、布鞋,笑语解人,先意承旨,终日陪伴张学良,用她柔弱的双肩,分担他心中的苦闷,给他带来快乐。在与世隔绝的寂寞中,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凄苦是可想而知的。他们两人相依为命,张学良把一切希望和快乐都寄托在赵四小姐身上,赵四小姐则尽自己全部的力量给张学良以安慰和照料。(见李琴著《民国奇女子》第190页,文汇出版社)1964年,52岁的赵四小姐终于等来了张学良和她正式结婚这一天,陪伴、照顾张学良已经整整35年的赵四小姐才有了张夫人的名分。 2000年,88岁的赵四小姐永远离开了人世,结束了为爱忍耐、付出、奉献的一生。 赵四小姐晚年在她所著的《新生命》一书中写道: “为什么才肯舍己?只有为了爱,才肯舍己。诗人为了爱自己的祖国和为他们所爱的人,才肯舍去他们的生命。"她说的其实就是她自己。张学良在他百岁寿诞前夕接受媒体访问时曾说,他这一生欠赵四小姐的太多。 看完赵四小姐和张学良的爱情与人生,我长久无语。我被赵四小姐打动了。任何一段婚姻都不可能永远充满纯粹的悠闲自得和快乐。它真的只是一种“不好则坏”的人生安排。在人漫长的一生中,为爱忍耐、付出和奉献,而不是索取,还要做到心甘情愿、无怨无悔,几个女人能做到?人这一生,崎岖坎坷,经常充满磨难和不如意,若你真的爱一个人,他也值得你爱,就要一意孤行地付出,不要瞻前顾后、动辄放弃,无论多苦多难,都与他风雨同舟、不离不弃。 婚姻是对漫长未来的一种尝试,可是真正至关重要的是我们每天都在做些什么,切记一定不能被生活中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GXangS MaehanShm给绊倒了。一定要有耐心,因为大家都知道,玫瑰的种子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发芽的。 记住,爱,是恒久忍耐。 赫本成为演员后,很明白自己的美在哪里,在她演绎的每部电影中,晶莹剔透的肌肤、灿烂明媚的笑容,与她那灵动、深邃的大眼睛相映成辉,而她阳光、温暖的个性以及善良的内心所散发出的独特的美与外表的美相辅相成,造就了独一无二的赫本。 然而,晚年的赫本则用她的行动诠释了一种别样的美。她热心公益,就在她人生的最后几年里,她放下工作,出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亲善大使,四处奔走为各地儿童募捐,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唤起人们对贫困国家儿童的关注,并多次前往非洲,开展慈善,救助活动。在她因病去世的前三个半月,还到索马里履行亲善大使的任务,生命不息、公益不止。 奥黛莉·赫本不仅以光彩照人的银幕形象,更以她热心公益、帮人、助人的善良和美德塑造了一种永恒的美。这种美,让人感怀,给人温暖,激人奋进。而爱的接力棒也一直被世界各地的人们传递下来。1993年,在赫本离开人世的最后一刻,她仍为积极救助那些被父母遗弃和虐待的儿童而积极努力着。1994年,以她名字命名的儿童基金会由其儿子肖恩·赫本·费勒主导成立,由此她一生最为钟爱的事业被继承下来,发扬光大。 慈善的真正涵义是,让所有社会成员机会均等地享受基本权利,建立一个机制以使得大众远离贫穷,延续一种观念令人民知道相互扶助是基本道德。张平宜女士做的就是这样的事。 张平宜曾经是台湾《中国时报》资深记者。2003年起至2011年,她辞去年薪百万的工作,致力于四川省大营盘村麻风病人子女的子女教育。她在8年的时间里,不辞辛苦、默默奉献。2012第六章女人,一生追求终为爱|2271年,张平宜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张平宜的颁奖辞是:跨越海峡,跨越偏见,跨越怀疑。她抱起麻风村孤单的孩子,把无助的眼神柔化成对世界的希望。她看起来无比坚强,其实她的内心比谁都柔软。可以说,这是对张平宜最客观,也是最诗意的评价。 张平宜其实是个时髦、优雅的女子,她很爱美,服饰新潮、妆容精致,没有任何理由将她与四川麻风村的“疯婆娘”画上等号。但这却是事实,和她每天待在一起的是贫困的、衣衫破旧、眼神呆滞的麻风病人。在凉山州越西县的大营盘村,当地人都认识这位台湾来的“张阿姨”,她每年都会来把辍学的孩子“抢”回学校,为征地与政府官员吵架……“我是一个金牛座的女人,热情固执,会为正义两肋插刀,为理想勇往直前。"张平宜1999年进驻大凉山采访麻风村现状,目睹被遗弃的病人与那些无知的眼神,她决定亲手改变这个群体后代的命运。 在麻风村小学教了12年书的民办老师王文福打算转行了,因为日子过不下去了。张平宜出面挽留, "你千万别走,我来想办法。"为了筹款,她写文章、做演讲,甚至在圣诞夜的街头卖蜡烛。为了这些素不相识的孩子,张平宜豁出去了。2002年,破落的麻风村小学盖起了6间砖木结构的教室和2间学生生活用房,这是张平宜用30万元善款换来的。 看到腼腆的孩子露出了笑容,她继而又萌生了更大胆的想法。2003年,张平宜辞去了报社的工作,在海峡对岸创办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致力于打造大营盘村的希望工程。经过十余载的奔波与操劳,张平宜在大凉山当地建立了国内第一所麻风村的正规学校。这不仅在当地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也使大营盘于2005年成为正式的行政村。 麻风村走出的初中毕业生越来越多,为了解决他们的就业,张平宜委托弟弟在青岛的工厂建立了职业培训中心。在那里,孩子们白天学技术,晚上学文化。张平宜不光帮这些孩子走出大山,还为他们策划未来、找到出路。对于这些孩子,张平宜最看重英语与电脑,以及完善的人格教育。 “在学校坡地高处兴建一座书香亭,亭子四周要种蔷薇,花季时蔷薇灿烂绽放”。这是张平宜的浪漫情怀,她想象自己坐在那里听孩子们的读书声,与友人诉说大营盘的前尘往事。 心中若没有大爱,不会心甘情愿地做出这些事。需要有多么非凡的勇气,才能打破自私的藩篱、摆脱物欲的纠缠、跳出自我的窠臼,才能自觉地担当起不求名利、不求回报的爱的使者的责任,为无望的孩子铺设充满阳光的未来啊!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爱是恒久忍耐】:http://www.yulujidi.com/zouxinwenan/lizhiwenan/29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