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有善有不善】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说人出生之初性情都是相近的,都具有善良的本性,之所以后来出现较大的差异,是由后天不同的生活习惯造成的。这个论断是对是错,没有人可以给出一个答案。
假使说人出世就包括善良的本性,那么我们就没必要接受“为善”的教育了,只要让我们顺其自然,人的善良本性就一定会延续下来。假使说人的恶都是从后天的社会环境中学会的,那就表示后天的社会环境是恶的来源了。那么,后天的社会中存在善吗?假使有,社会中的善是从何处来的呢?是出生的人固有的,还是后天环境带来的呢?假使善是出生的人固有的,那么初生的人和外界环境就会有矛盾。假使说善是后天环境所带来的,那么后天环境中有善又有恶,为何先天性情中就仅仅有善而没有恶呢?先天的善从什么地方而来,恶又去了什么地方呢?日常生活中,人有善恶之分。由以上可见,不管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不能自圆其说,但这对于我们并不重要。毕竟,性有善有不善的,我们要做的是把善做得更好,把恶引向善。
“陶朱公救子”的小故事,讲的是陶朱公次子在楚国犯了死罪,由此可见,个人成长的环境往往成为决定一个人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说,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还有一档类似这个故事的真人秀节目:虽然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很大,但是,环境对于人的影响还是可以改变的,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培养善行。那么,我们就来具体看看如何行善:(1)与人为善这意思是讲,要存一个善心,以善待人。
【(2)爱敬存心】
用真诚的心关爱身边的一切,包括所有人以及事物。“敬”代表恭敬、谨慎、细心。我们对周围一切要爱敬存心。
【(3)成人之美】yulujidi.com
别人有好事,我们必须帮助他、成全他,相反地,我们不能搞破坏。即使是对于坏人,只要他做的是好事,我们也要帮助他。有时候,我们不能只对人,还要对事,如果该事对社会有好处,对人们有好处,就可以帮助。人即使不善,我们可以经常辅导、帮助他,尽心尽力去感化他,使他改过自新。
【(4)劝人为善】
我们尤其要帮助有能力、有机会的人。他们如果有能力、有机会行善,错过十分可惜。没有机会,就可以去创造机会,虽然比较困难,但只要坚持,就一定能找到创造机会的条件。
【(5)救人危急】
人在有急难、危险的时候,不管他是好人、恶人,是我们的恩人或冤家,我们都不可以见死不救,一定要及时帮助。
【(6)兴建大利】
什么是大利?利于社会、利于人民的就是大利。一个人有能力,就一个人做;没有足够的能力,就可以叫大家一起来做。
【(7)舍财作福】
当然,这需要我们量力而为,能够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对于双方都是大有裨益的,正所谓"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8)敬老爱幼】
孝敬老人,爱护孩子,作为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是每个人都必须做到的。
2.保持质朴,回归自然人是自然中的生物,必须拥有一颗本有的质朴之心,回归自然。即使我们生活在喧嚣的社会中,也不可以随便地舍弃这颗质朴、自然的心。只有我们能够坚持,保持质朴,才能在纷纷扰扰中获得宁静,实现自我。
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同时拥有两种心态,其一就是融入社会,与他人、与社会和谐共处;其二就是要时时刻刻拥有质朴之心,不为社会环境所影响,做纯真而自然的自我。这里的质朴、纯真、纯朴以及自然,事实上,就是指做人必须真诚,不可以肆意伪装自己,也不可以刻意地欺骗别人,这样才能保持心情舒畅,与人关系和谐。
保持质朴,回归自然,同时也是一种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每件事都隐藏自己,对别人总是刻意地隐瞒,欺骗别人,这样的人一生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他的一生也会是孤独以及碌碌无为的。你欺骗别人,别人也会欺骗你,世界就会充满欺骗,我们的生活将永无宁日,因此我们要保持质朴,回归自然。
沈从文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以一篇《边城》的小说震撼文坛,成为中国文坛赫赫有名的作家,然而他当初的人生经历却并不顺畅。
他家庭条件不好,小时候没有上过几天学,他的学问是靠自学而成的。他没有学历,但是他有很好的学问。年轻的他曾经怀揣着梦想到北京闯荡,他一边找人借书来读,一边经常跑到北京大学听讲。结果,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增长了知识和见闻,又因为他的旁听,很多老师都认识他,他也结识了很多著名的大师,并与他们畅谈与请教。他在不断地成长。
多少年后,他带着一身的泥土气到了上海。上海在那时号称十里洋场,繁华非常,这个外地的乡下人自然经常受到别人的轻视和鄙夷。然而,沈从文却坚定志向,努力寻求学问,终于他以一手灵气飘逸的散文而震惊文坛。
后来他被当时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聘为该校讲师。
此前,沈从文先生以轻灵俊逸的笔调描写人的真实的情感,赢得了很多读者的青睐,他的作品风靡整个文坛,而他也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具有了很高的声望。但是,现在让他来给大学生们讲课,这可给他出了一道难题,因为自此以前,他还从未给学生上过课。
然而,人生总会有第一次的。沈从文经过几天精心的准备,也写好了讲义,应该算是胸有成竹了。可是当他第一天走上讲台,看着台下的一群学生,那一张张可爱的面孔不禁让他心跳加速,紧张得不行。
从开始上课到他说出第一句话,期间整整有十多分钟,台下一片寂静,大家都在期待着这位大师的精彩演讲。然而,当他开始讲课时,由于心情十分紧张,他竟然把准备好的演讲内容忘得一干二净,只好低着头照着讲义念。这样不但使讲课显得十分枯燥,而且十来分钟后就讲完了,剩下来的时间应该怎么办呢?沈从文冷汗直流,心慌意乱,台下依然很寂静,只是有点尴尬的成分在里面。学生们的眼睛仍然望着这位传说中的大师。经过几分钟的静谧,沈从文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一句话:“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台下顿时响起一阵善意的笑声。
后来,胡适先生听说了这件事,他不但没有批评沈从文,反而很幽默地说:“沈从文的第一次上课成功了!”有位学生听了这堂课后,在日记中写道:“沈先生的坦率赤诚令人钦佩,这是我有生以来听过的最有意义的一堂课。”
这个故事给我们非常大的启发,沈从文在面对如此尴尬的局面时,没有选择硬撑着脸面,天花乱坠地吹牛,而是十分真诚地表示他非常害怕,这得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魄力啊。沈从文不愧是文坛巨匠,他的真诚与坦率赢得了学生和老师的一致谅解和尊敬。
我们的确需要学习沈从文这种坦率和纯朴,在面临不同情况时,都必须展现出真实的自我,不做一点掩饰和隐藏,让别人发现你最真实的一面——缺点与优点共存。要勇敢地把自己的缺点暴露出来,接受别人的批评,这样才能不断地自我进步。
日常生活中,由于生活所逼,很多人都喜欢戴着面具,但是试想一下,如果每个人都带着面具,那会是多么可怕的世界啊。因此,我们必须真诚对待每个人,很自然地对待每个人,保持质朴,回归自然,我们的明天才会更美好。人的一生,无论是对朋友、对社会、对家人,都不可以用虚伪来应付,虚伪的种子只会结出虚伪的果实。真诚才是做人的关键。假使一个人总是用虚伪对付讨好他人,那么,总有一天会被戳穿,会被识破,这个人就会无地自容,陷入孤独。
人与人之间,只有真诚才是通往别人内心深处的桥梁。保持质朴,回归自然,以一颗真诚的心与人交往,我们才能在遇到挫折时,获得别人的帮助,我们才能更好地前行。
3.“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但是,我们又有几人真正做到了呢?宋代也是儒学蓬勃发展的时期,其代表人物有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邵雍等等。他们在吸收道家以及佛教思想的基础上,把儒家思想重新加工,创造性地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后人又称他们为“北宋五子”。他们借助心、性、理、气等具体概念来清晰阐发儒家思想,开创了宋明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即宋明理学。因为他们都非常关心心性修养,所以他们的思想又被叫做心性之学。由于这五个人基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所以彼此之间就有不少学问上的交流和切磋。
张载是当时关中的大学者,在儒学方面有极深的造诣。有一次他向程颢请教“定性”的问题。张载的问题是,如何让一个人在忙忙碌碌之中保持从容自得、心性不乱?因为,人们在安静时容易做到心性不乱,但是一旦遇到事情和承受压力,就很容易失去方寸。只有在强大的生活压力下仍能保持安定和从容,才能真正做到不为外物所累,而如何做到这一点正是问题所在。
程颢发现张载的问题很有意思,特地写了一篇文章答复。后来,这篇文章就成为宋明理学史极受欢迎的《定性书》。下面,我们具体介绍一下程颢是怎样回应张载的。
程颢认为,要真正做到不为物所累,关键是要提升我们做人的境界,开阔我们的心胸。如果我们的胸怀博大到足以容纳所有事物,自然就能够做到“静亦定,动亦定”。他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之所以一遇事便乱,是因为人生的贪恋太多,这些贪恋把我们和外部世界区分甚至对立起来;区分、对立的结果,是对他人的评价和眼光过于敏感,心情时刻随外界的反应而波动;一旦遭遇挫折或失败,情绪立刻崩溃。这是我们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充分体现。想索取时,心情受制于能不能得到;想出名时,心情受制于能否成名;急功近利时,情绪受制于功利的诱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能不差吗?试想想,如果我们在个人的利害得失上真的能放得开,情绪还会为外物所制吗?因此,如果思想上的问题不解决,比如心胸狭隘、人生贪恋多,等遇到问题时再想着如何“定性”,可能会疲于应付,永远不能如愿以偿。真正的解决之道不是临时抱佛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从根子上下手,解决思想上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养成看淡各种名利,摆脱贪恋的束缚,把自己和外部世界真正融为一体。所以程颢说: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这段话暗示人们必须在有“情”的时候忘记“情”,在用“心”之时要无“心”。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当然是有心、有情的,但是不可以受它们左右。只有这样,我们的情才能够收放自如,我们的心才不会为之所累。你如果可以出入于有心、无心之间,怡然于有情、无情之际,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就表示你已步入化境,修养的功夫才能真正算是到家了。
现在,我们再来分析有心理问题的人们。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把自己的所有价值,寄托在功成名就之上,结果却适得其反。这样的人如果有朝一日,事业遇到挫折,就很快感到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心理压力,这是因为他除了事业成就之外,再也找不到别的东西来寄托了。如果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的抱负不能实现时,就会垂头丧气,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因此,我们必须学会放下,能出世,也能入世,我们才能永远开心,获得精彩。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有的人之所以“长戚戚”,就是因为心里想不开的东西太多了。“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这就要求我们好好地看待生活,看待人生,不要过于执著,要能够敞开胸怀,依着自我顺应一切事物,也就是顺其自然。我们只要可以不把自我凌驾于外物之上,而是遵循事物原本的道理,就会发现自己的心境无比开阔,烦恼也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情绪也不会再随便受到影响。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顺其自然的境界,正是千百年来大量士大夫所追求的人生。
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谈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困难重重,需要我们好好地去体会、领悟。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性有善有不善】:http://www.yulujidi.com/haocihaoju/raokoulingdaquan/55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