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是由生到死的必经之路】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李明博不在乎别人的目光;更关键的是,他经受住了那些美味的诱惑,看都不看一眼,埋头干活。主人对李明博感到由衷地钦佩,非常感谢他,拿出很多好吃的,让他捎回家。李明博赶紧谢绝了:“母亲是让我来帮忙的,不是让我来拿东西的。"就这样,李明博空着手离开了。回家的路上,他有一种莫名的兴奋和激动,这时,他才明白了母亲的深意:原来,不求回报的付出,居然可以如此幸福!
那是一种从被人歧视到受人尊重的奇妙感觉,而这种感觉,来源于自己的付出和不求回报。长期以来,作为穷人的孩子,他对富人多少有种戒备心理,担心对方瞧不起自己、不尊重自己,而现在,他用自己的付出获得了对方真诚的尊重和感谢,隐藏在内心的自卑心理瞬间消失了许多。这件事,让李明博树立起了“勇敢面对现实”的处事原则。
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具备很强的沟通能力。而沟通能力中,最难做的是不同阶层之间的沟通。比如穷人阶层和富人阶层,他们往往存在着天然的心理鸿沟,容易相互敌视。作为领导者,要把这种不同阶层、不同团体之间的沟通做好。穷人出身的李明博,如果不具备这种超强的沟通能力,就不可能成为大企业的领导者,更不可能成为一国总统。
而这种沟通能力的修炼,显然要从青少年时期就要开始。所以,李明博的确要很好地感谢他的母亲。母亲有意识地给他安排了一些锻炼机会,年幼的李明博当时无法理解,甚至抵触;但当他取得了人生的一次次成功之后,从理性的高度来回想母亲的种种作为,那种感激,绝对不会是一星半点儿。
说修行,离不开心性二字。无论佛教、道教还是其他经典,都很强调心性。心性是个很绵延的词,几乎你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和心性产生关系。只要心在,心性就在。
所谓心性,其实是人与自己在内心深处的一种对话。你对自己平和了,心性也就平和了;你对自己暴烈了,心性也就暴烈了;你对自己偏颇了,心性也就偏颇了。心性就是一面镜子,你如何,它便如何。yulujidi.com
所以,在如何看待人生这个大课题上,我们需要一点睿智。这种睿智,不是说需要你多聪明,而是你要善待内心、善待生命、善待自己。只有以此为前提,你才会善待世界、报答世界,或让世界来感恩于你。
心性的较高境界,莫过于从容、淡泊这四个字。很多人会以为,这四个字主要指的是人对外界的态度,其实不尽然。表面看,面对世间纷纭变化,一个人淡泊处之、从容应对,那种境界,的确是外在的。但从根本上看,一个人首先要对自己的态度做到从容、淡泊,才能对外界也达到这种境界。
换句话说,没有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淡泊和从容,就不会有对外界的淡泊和从容;即便有,也是装出来的。
内心的淡泊和从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内心充满了光明和慈爱,不惧黑暗。即便有了令人痛苦的事,也能坦然以对。
说到光明和黑暗,让我想起一个佛教故事。
佛问阿难:“你的眼睛看见了什么?”阿难说:“看见了前面。”佛接着问:“闭上眼睛,你还能看得见吗?”阿难回答说看不见。
佛说:“你错了,闭着眼睛也能看见。”意思是说,当你张开眼睛的时候,你能看见眼前的事物;当你闭上眼睛,你依然能看见,只不过看见了黑暗。
这个佛教故事,可以有很多种解读,给我们的启发也是多种多样的。很多人把“看见黑暗”等同于“看不见”,其实是内心脆弱的表现。因为看到了黑暗,所以就以为自己看不见了,便不再去抗争、不再去努力;而如果你知道眼前的只是黑暗,你看到了它,那它也就不再可怕。
这个世界上,可怕的不是黑暗,因为世界没有等不来的黎明。可怕的是你认为自己“看不见”,把自己封闭起来,让自己成为案板上的鲇鱼,任人宰割。而事实上,“你看见了黑暗”是一个客观存在;“你看不见”只是你的主观臆想;主观蒙蔽了你,遮掩了客观。
每个人来到世间,都要受很多苦。很多人因为这些苦,便说自己“看不见",前途渺茫,悲观厌世。事实如何呢?事实是,不是你“看不见”,而是你“看见了苦”“看见了黑暗”。在这些苦和黑暗的背后,有一束黎明的曙光正在到来。正是那抹曙光,成了支撑我们活下去的坚强理由。
有目标,才有人生有的人辛苦了一辈子,结果还是碌碌无为。年华老去之时,他会问: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我这么勤奋、这么用功,结果还是一事无成?或许,他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目标。
是的,目标。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却有可能左右人的一生。从某种意义上说,目标,是成功的必要前提。
为了探讨目标对人生的影响,美国哈佛大学曾做过一个为期30年的研究。30年前,哈佛大学的专家以一批在校学生为样本,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的主题只有一个:你的人生目标如何?这个人生目标,分为几个层次:第一,有没有目标;第二,目标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比如,是很明确地想成为总统、资产1000万美元以上的富翁,还是很模糊地想做一个白领、富人;第三,有没有短期目标,短期目标清晰还是模糊;第四,有没有长期目标,长期目标清晰还是模糊。
按照对目标的清晰程度,可以把他们分成四类,在调查总人数中所占比例如下:第一类:没有人生目标,占调查总人数的27%;第二类:有目标,但目标模糊,占60%;第三类:有短期目标,而且短期目标清晰,占10%;第四类:有长期目标,且长期目标清晰,这部分人只占3%。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修行是由生到死的必经之路】:http://www.yulujidi.com/haocihaoju/raokoulingdaquan/55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