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词好句 > 绕口令大全

【新时期的“孝”“悌”必须积极地应对现实问题】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新时期的“孝”“悌”必须积极地应对现实问题】

对于现代人来说,从历史上和理论上掌握“孝”“悌”的积极意义并不是难事,难的是将儒家的“孝”“悌”与现代的精神理念相结合,合理地回应和解决现实问题。

因为“孝”“悌”是要处理晚辈与长辈的关系问题,所以,在现在社会,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社会老龄化的问题。根据相关指标,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全国有3亿多老人,将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如何让全社会的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既是国家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每个家庭和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但是,由于经济、医疗保健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国家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绝大多数老人的养老问题仍由家庭负担。尤其在农村,家庭养老更是主要形式。因此,发扬善事父母、孝敬老人这一传统美德,对于亿万家庭的安定乃至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有其重要意义。其次,自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到现在,独生子女的问题越来越明显。随着独生子女不断增多,赡养老人的责任肯定会变得越来越沉重。对于这种情况,儒家的“孝”“悌”就应得到新的理解和诠释,以新的“孝”“悌”的理念指导人们的行为,满足人们的精神要求。再次,我国现在有5000多万青壮年民工在城市务工,他们怎样对待远在家乡的父母才算是尽“孝”、尽“悌”,他们的父母长辈怎样得到孝养,兄长怎样得到尊敬,都需要我们以继承传统“孝”“悌”的美德为前提,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作出适时的合理调整。

【新时期的“孝”“悌”必须积极地应对现实问题】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一个人内在的德智修养出发,到外在的事业成功,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以修行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就是人们内在的德智修养,就是《大学》第一纲领中“明明德”的体现。齐家、(立业、)治国、平天下为人们外在的事业成功,就是第二纲领“亲民”的体现。而物格、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要求每一阶段调整得恰到好处的状态,就是第三纲领“止于至善”的境界。

《大学》中说:“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思就是,事物的原理,推究明白,然后才会拥有渊博的知识,彻底了解事物。拥有渊博的知识,彻底了解事物,然后意念才会诚实。意念诚实,内心才会端正而无邪念。内心端正,然后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自身的品德提高了,家庭才会整顿好。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才会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推而广之,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物格而后知至"到“国治而后天下平”,全部是反向逆推。揭示在一个前提条件能够达到的情况下会取得的结果。天下的万事万物,假使可以发掘出其内在的“理”,就可以真正地加深人的知识,人的知识得到加深了,就会根据具体事情做出相应意念,自然诚实无欺了,内心就会端正,内心便有了主干,也就不会产生不良的想法。心志端正就不会受外物诱惑,自身当然便会修洁。

“物格”就是说得到“圣人的教化”,也就是“读圣贤书”。yulujidi.com

南宋文天祥在《正气歌》里提到:"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最后又在《绝笔文》中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孰几无愧!

读圣贤书,目的就是要学做圣人,这就是《大学》的中心思想。

想要学做圣人,就要接受圣人的教化。接受圣人的教化,就能获得评判善恶是非的标准。学会善恶是非的标准,才可以真诚地认识自己的心思。学做圣人的过程,就在于接受圣人的教化,来达到遏止恶意的萌芽,产生善念的思想。这样一来,自然可以“明德”,自然能够修行。

《周易•咸象》上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周易•咸彖》又说:"咸,君子以虚受人。"《孟子》则说:"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这些话的意思就是只有虚才能通,通则感,感则善。圣人之所以和平天下者,能感人心而已。

身修之后,可以为一家示范,这样的家庭便很显然地就会治理好。在家齐的前提上,国治与天下平也就不会困难了。这就是古人想象的治平道路。也就是从自身出发,从而"推已及人",借助道德的力量、教化的力量去影响他人,感化他人,最后取得最高的治平政治理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用功修身的人所必经的自修阶段。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身修之后所带来的良好反应。所以,修身是最关键、最重要的一环,是我们每个人都应遵守的真理。

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借助“彰显高尚的品德”于一已之身,一个人如果昏暗而不可以自主,又怎么要求他人知道自己可以彰显品德呢?其他人不知道你能彰显品德,不必说治国、平天下,连齐家都是问题。由此可见,修身是最为重要的前提。

儒家静坐的六个层次:止、定、静、安、虑、得《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对于止、静、定、安、虑、得,简释如下:1.知止——明确原则,理清期许""指“归宿”“立场”。“知止”就是对目标、归宿以及自己的原则、立场有清晰的了解。朱熹说:“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其意思是,知道应该达到的境界,才能够使自己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2.有定——站稳立场,坚定不移“定”是定向。朱子《大学章句》是这样解释“定”的:“知之,则有定向。”知止是说对归宿有清晰的了解,就是已经“志有定向”。因此,""就是坚定不移。“知止而后有定”就是说,可以对归宿有明确的了解,然后才可以坚守不移。

3.能静——动机纯正,心不妄动“静”是静心。朱子《大学章句》关于“静”的描述:"静,谓心不妄动。”对于“静”,《礼记》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论语》也说:“仁者静”。

4.能安——身心安详,从容有度“安”是随处而安稳。朱子《大学章句》如此解释“安":“安,谓随处而安。”《管子•内业》进一步说及“安”和“静”“定”的密切联系:“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静。”又说“圣人与时变而不化,从物而不移,能正能静,然后能定。”再说:“正心在中,万物得度。”最后则是“德成而智出”。

5.能虑——思虑周到,驱除偏见“虑”是思考、精审。朱子《大学章句》描述“虑":“虑,谓处事精详。”

6.能得——合理选择,心安理得“得”有完成、达成的意思。朱子《大学章句》这样解释"":"得,谓得其所止。"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是一个思维不断加深的过程。我们必须按部就班地进行,才能在人生中不断地奋力向前。

《庄子•内篇•大宗师》就记载有静坐养生术。“‘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这段话的意思是:颜回向孔子汇报他的进步,是学会了一种叫“坐忘”的功夫,这种功夫能忘记肢体的存在,能丢掉聪明,能离开身体,除去心智,同大道混同相通。所谓“坐忘”就是“静坐而心亡”。《庄子•内篇•齐物论》勾画了先秦儒家们的“坐忘”形象:“隐机而坐,仰天长嘘,答焉似丧其偶。”就是倚案(一种短桌)而坐,朝天慢慢地吐气,身体端庄不动,如同死寂一样;思想也空寂清静,排除了一切世事的骚扰,如同心亡一样。这里的“心亡”就是《庄子•内篇•人间世》里,孔子回答颜回的“心斋”,即洗除心中欲念,使心志纯一。

《大宗师》里关于“坐忘”的这段对话,被后人看成是儒家修行的颠峰之作,也是儒家静养功的创始之举。

苏东坡是北宋的奇人和大才子。他除了诗词文赋书法绘画皆得以流芳千古外,还是一个大美食家、大养生家。他在传统的儒家静坐以后,又融进了印度瑜伽功和道家练()丹术,使儒家静坐术更趋丰富和科学。苏东坡能够像瑜伽信徒一样,计算自己的呼吸圈。他在黄州所写的笔记中叙述他有一段时间的呼吸控制(指吸气、吐气的比率规则)完全自动化了。在集中注意力方面,他像瑜伽功一样,将思绪凝炼在鼻尖上,以心观鼻,即他在《东坡志林•养生说》中所述“视鼻端白”(指静坐之际,双目微合,垂视鼻端些些白影)。他善于控制心灵的躁动,其静寂居然达到能察觉气血运行时脊椎骨至大脑的颤动以及全身毛发在毛囊中的生长,其效果是“诸病自除,诸障渐灭"。他在《养生说》中描绘了这一运动所带来的幸福状态和心灵平衡的愉快。

因此,学会静坐,我们才能保持幸福状态和心灵平衡的愉快,进而实现真正的自我。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新时期的“孝”“悌”必须积极地应对现实问题】:http://www.yulujidi.com/haocihaoju/raokoulingdaquan/55544.html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评论底部广告位

语录基地网

http://www.yulujidi.com/

| 陕ICP备18015394号

句子大全网 | 语录基地网 语录大全

让文字诠释最美的心声

让文字的温度,温暖生活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