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当自强】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高维平】
高维平,吉林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教授,1960年9月10日生,吉林省前郭县人。1978年考入吉林化工学院,1987年获硕士学位。先后参与、主持完成了10多项科研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8岁被破格评为副研究员,32岁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3岁被评为教授。1994年被评为吉化公司、吉林市、化工部全国劳动模范和吉化公司先进教师标兵。
14年前的一个夏日,我拿着毕业纪念册让我的班主任老师签字,他郑重地在教师留言页上写下这样一段话:“苦难是人生的最好老师,男儿当自强。”是的,回首自己人生的历程,苦难教给我了许多,苦难使我学会了许多,苦难也使我领悟了许多。正是我的自强不息,才为社会做了些有益的事。
1960年,我出生在吉林省前郭县一个贫困的小山村。困窘的生活,落后的教育,使我来到人间便品尝着贫穷和落后给人们带来的艰辛与不幸。但同时,这种艰辛与不幸也铸就了我吃苦耐劳、勇于奋斗的坚毅性格,是家乡黑土地上的父老乡亲塑造了我,成就了我,给了我几多厚重和执著。
1978年,也就是恢复高考的第二年,我考入吉林化工学院,使祖祖辈辈脸朝黄土背朝天悉生劳作的乡亲中终于走出了个“秀才”。四年的寒窗苦读,使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任教,由学生成长为一名先生。
作为一名教师,从我置身于教学工作的那日起,我便学着两条腿走路,那便是教学与科研。yulujidi.com
刚参加工作,除了正常授课外,开始了我第一次科研立项研究——“稀醋酸回收相平衡数据的测定”。当时学院的实验设施、科研条件很是简陋,我又是刚参加工作,但经过辛勤努力和劳动,仅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计划六个月来完成的科研课题。在数据处理方面,我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获得了同行专家的好评。这次研究的论文发表在国家级刊物《化工学报》上,同时,美国化工文摘C刊载了论文的摘要,被吉林省科协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为吉化电石厂稀醋酸回收工艺节能技术改造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数据,这一年,我刚刚22岁。
第一次科学研究的成功,使我树立了信心,也坚定了我在科学研究领域一展身手的决心,并逐渐确定了自己的科研方向一化工过程的优化节能。
此后10多年的时间里,除去二年半读研究生外,我艰苦奋斗11年,在超额完成正常教学工作的情况下,先后参与、主持完成了《CSS工程化学模拟系统》、《换热网络优化节能及应用》等十多项科研课题,总计取得经济效益达1000万元以上。其中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编写科学技术手册8册,编写院内用教材2部,在英国完成学术著作一部(现被北京图书馆收藏),编制了计算机软件《换热网络软件包(20mbytes)》、《化工节能专家系统(30mbytes)》,编写教材《化工专业英语词汇》4万字。
数字是抽象的,也是枯燥的,寥寥几笔便统而括之。然而,凑成这组数字其间所付出的艰辛正如古人云:甘苦寸心知。搞科学研究,必须要有付出,必须坚韧不拔、锲而不舍,正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傻劲。
1987年,我提前一年完成了硕士研究生的学业,当时,青岛化工学院以优厚的条件挽留我。海滨城市旖旎的风光、优越的科研条件和吉林市、吉林化工学院相比要好得多。可是,我的心中只有我的研究题目——吉化炼油厂的常减压换热网络节能研究。我必须回吉林市去,所以我婉言谢绝了真诚的挽留,回到吉林化工学院,继续我的课题研究。在我做研究生毕业论文期间对吉化炼油厂的常减压换热网络进行了节能研究,发现该装置有很大的节能潜力,毕业后,我对该装置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厂方签定了技术转让合同,这段时间我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该项目的研究过程中。我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晚上很少12点之前休息,有时通宵达旦。特别是在课题研究的攻坚阶段,春节将至,我一连半个多月吃住在实验室和机房,常以开水泡方便面充饥。时间的概念对于我来说,是怎样把钟表上的每一个空格都充实起来。除夕之夜,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并没带给我更多的遐想。当妻子领着蹒跚学步的儿子端着饺子出现在我面前时,当年幼小的儿子用那稚嫩的童声嚷着,“爸爸,过年了,吃饺子”时,我这个平素最不爱落泪的汉子情不自禁,两行热泪从我那布满血丝的眼睛中滚了出来。现在每每想起来,真是愧对我的妻儿。
这项研究,经过不到四个月的时间,我完成了全部基础研究工作,提前三个月交给了厂方,厂方当即实施技术改造,开车一次成功,每年节省燃料油5400吨,年节能效益236万元。该项目1990年通过吉林省科委的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91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这个项目的研究过程中,我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关注,国外学者曾多次来信索取原文。
1992年4月,我受国家教委的派遣到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学习。在伦敦的日日夜夜,我充分利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研究中心给我提供的优越条件,每天工作都在15个小时以上。
1879年3月18日,马克思在伦敦写信给在圣塞瓦斯田的莫里斯、拉沙特尔,信中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项点。”100年后的今天,我在伦敦,对马克思的这段文字的理解不单是深刻了,而且感到十分亲切,感到了巨大鼓舞。中心给我的研究任务是六个月,我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拿出了研究成果。
六个月的出国访问学习很快就结束了。研究中心老板R.Srgent教授很想留我在那里工作。坦率地说,英国的条件比我国优越得多,另外他们的设施先进,设备齐全,生活条件也特别好,留在那里会更利于发展。但我觉得我的根在中国,尤其是那些贫穷而艰辛的父老乡亲的影子,总是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使我有一种负罪感,我之所以苦苦求学,其实也是为了改变他们的贫穷与落后。那里有生我养我的故乡,那里有我的理想,有我的事业。
在英国,国家每月给我的生活费是400英磅。但我想尽办法,尽量减少开支,从六个月的生活费中节约了近一半(1200英磅)。回国时我没有带一件家用电器,而是用1090英磅买了一台486DX2-50高速计算机,这台计算机成了我科研工作最得力的助手。
在教学中,我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严格,教学中不断把一些新的内容充实到讲课内容中。我负责学生的毕业论文和设计工作,学生们反映说,一是太严格、紧张、累;二是收获大、提高快。有的学生说:“跟高老师作毕业设计,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严谨求实的作风,学到了有计划、讲科学的工作方法。”自知学生的评判是他们的期盼,但同时鞭策我在教学中更加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辛勤的付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党和政府也给了我很高的荣誉。28岁,被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32岁,获国务院“特殊津贴";33岁晋升为教授;1994年被评为吉化集团公司、吉林市、化工部劳动模范;1996年获化工部首批科技拔尖人才等光荣称号。
人的出身是无法选择的,所能选择的是从母体降临到世上以后的千万条路是靠自己辨析、奋斗、求索。人的一生只有奉献于社会,和人民的利益紧密相联,人活得才有价值、才有意义。生活的困窘磨难并不一定是坏事,最最紧要的是要自强不息。“荣耀的花环向百折不挠者招手,只有无私无畏才能从凯旋门下走过”。愿以此与年轻的大学生们共勉。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人生当自强】:http://www.yulujidi.com/jingdianyuju/taicidaquan/54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