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传真情】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书信到近代才简称为信。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书信曾经有过许多别称,比如简、柬、札、帖、笺、素、翰、函、尺牍、雁足、雁帛、雁书、鸾笺、八行书等等。那么,用鸿雁代称书信有什么典故呢?鸿雁即大雁,是群居水边的大型候鸟,俗称大雁。鸿雁是随着季节变更而迁移,每年来去都是有定时的候鸟,它们信守时间,有组织的群聚活动。因为古代通信不便,人们看到大雁有规律的活动,就希望能通过大雁来传递消息。
在《诗经•小雅•鸿雁》中就有关于鸿雁的记载:“鸿雁于飞,肃肃其羽",是说大雁在飞翔,两翅嗖嗖响。《礼记•月令》就有关于鸿雁是候鸟的记载:“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这是说:东风使江河土地解冻,冬眠的虫子开始复苏动弹,鱼从水底开始浮到冰下,水獭开始杀鱼,鸿雁开始从南方飞来。又有:“盲风至,鸿雁来。”这是说:开始刮疾风,鸿雁从北方来。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已经认识到大雁不仅是候鸟了,而且是按照季节迁徙的。
由于大雁定期迁徙,非常有规律,游子看到后常常引起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希望鸿雁能够帮助传书通信,逐渐地有人就用鸿雁来指代书信或传递书信的人了。yulujidi.com
鸿雁代称书信来自鸿雁传书,这有两个历史故事。
《汉书•李广•苏建传》记载:"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欺骗)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责备)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道歉)汉使曰:‘武等实在。'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这段历史是:汉朝与匈奴和亲,汉朝廷趁机要求释放苏武,匈奴却谎称苏武已经死亡。不久,汉使者又再次到匈奴,当年与苏武随行出使匈奴的常惠,就去密见汉使者,告知苏武并没有死。常惠要汉使者向单于说,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射中一只鸿雁,雁足上系着一封帛书,上面说明苏武还在某个大泽中。汉使者就按照常惠所教前去责问单于,单于大吃一惊,只好向汉使者认错,并释放了苏武等人。苏武出使到匈奴,十九年后才得以回到汉朝。
后来,因为这个典故,"鸿雁"就被用来作为书信代称了。"鸿雁传书"则是比喻书信的往来。也有单用一个“鸿"字指书信,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三本一折:“自别颜范,鸿稀鳞绝,悲怆不胜。"另一个说法是民间流传的故事: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妻子王宝钏苦守寒窑十数年,矢志不移。一日,王宝钏正在挖野菜,忽闻空中鸿雁连声呼唤,遂请求鸿雁给平贵夫郎代为传书,然一时难寻笔墨,情急之下,撕下罗裙,咬破指尖,写下血泪书信,倾诉对爱情忠贞和盼望夫妻团圆的心情。
苏武牧羊坚贞不屈是对国家的忠心,王宝钏苦守寒窑是对感情的忠贞,这两则故事的流传,让"鸿雁"成为古代通信的使者,也让这两个故事本身成为一段千古佳话。
鸿雁传书是人们的一种期盼、一种希望。其实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利用飞鸟传递信息了,这就是信鸽。
两千五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开始驯养信鸽。古代的信鸽称为飞奴,主要运用于军事。据说汉高祖刘邦被项王所困时就是以信鸽传书,求得救援的。南宋初,大将曲端的军队中也使用信鸽传达消息召集军队。现在的信鸽不仅是一种传递信息的使者,而且成为一项常用的比赛项目。
在古代,官府的书信传递大都是由信差骑马,通过驿站来接力传送;军队间的情报传递,就利用烽火台、信鸽传递、驿马传递;而一般平民百姓则靠口信或亲友传递信件,这是我们先人智慧和实践的结晶。现在我们的通信无比发达,但也不要忘记祖先的功劳。
鸿雁传书是寄托一种心情。苏武的故事告诉我们要爱国;王宝钏的故事告诉我们对爱情要忠贞不渝,这对我们是有现实意义的。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鸿雁传真情】:http://www.yulujidi.com/zouxinwenan/lizhiwenan/36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