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心文案 > 励志文案

【情系“桑梓”】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情系“桑梓”】

桑梓,即桑树和梓树,这是古代住宅边上常种的树,因此常常借指家乡或家乡的父老乡亲。《三国志•蜀书•赵云传》引《云别传》:"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柳宗元《闻黄鹂》诗:"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元朝刘埙《隐居通议•文章四》:"某不材,见弃于时,桑梓羞之。"这里的桑梓都代表家乡。

古代一些地方仕绅,家里大多挂有"功在桑梓"的匾额,而这个匾额大都是乡人感激他们为家乡造福所送的。匾额上的桑梓指的就是家乡或乡里。

【情系“桑梓”】

【为什么家乡被代称为“桑梓”呢?】yulujidi.com

桑树,可以养蚕。《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是说:在五亩大的宅园中,种植桑树,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上丝棉袄了。梓树是落叶乔木,木质轻软,耐朽,常用作木工材。另外,"梓里"一词代表故乡,刘迎《题刘德文戏彩堂》诗:"吾不爱锦衣,荣归夸梓里。"因为桑树、梓树都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所以在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旁栽植这两种树。

"桑梓"一词出自《诗经•小雅•小弁》所载:“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这四句诗的大意是,我一见到桑树和梓树,就想起在故乡家园的周围父母种的桑梓树,顿时生起了恭敬心。所以无时不敬爱我的父亲,无时不依恋我的母亲。如《朱熹•集传》记载:“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墙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桑梓父母所植。"汉朝陈琳所著《为袁绍檄豫州》也载有:“桑梓松柏,犹宜肃恭。”意思是,面对桑梓松柏,应该要表现出端严恭敬的态度。

因为桑树和梓树是父母亲手种植,也生长在自己的家乡,后来人们就把这两种树名缩简为"桑梓",慢慢地就成为家乡的代称了。桑梓也有称梓里、梓乡。

情系桑梓。桑梓代表家乡,代表家乡的亲人。看到桑梓树就想起家乡,就想起了生我养我的父母,这是对父母的怀念,对父母的尊敬,这种真挚的感情发自内心。怀念父母,感恩父母,孝敬父母,时刻把父母的冷暖饥饱放在心里,这就是中国的孝道。

"以人为镜"的来历】

"以人为镜"又为“以人为鉴",这里的“鉴”也是“镜子”,意为把别人当做自己的镜子,能够从别人的得与失中吸取经验教训。《新唐书•魏徵传》有“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旧唐书•魏徵传》有“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最早提出这个看法的是战国时期墨子,他在《墨子•非攻中》提出:“君子不镜于水而镜於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墨子是说:有才德的人,不以水为镜子,而是以人为镜子,因为以水为镜子只能照见自己的面容,而以人为镜子才能知道吉和凶。

""一种解释为照,如,《庄子•德允符》:"仲尼曰‘人莫照于流水而照于止水。'"欧阳修《非非堂记》:"水之照物,动则不能有睹,其于静也,毫发可辨。”""另一种解释为铜镜,古人照镜子用的是铜镜。《左传•庄公二十一年》:“郑伯之享王也,王以后之撃鉴予之。”“撃(pán)鉴”是革制的衣带,带上装有镜饰。欧阳修《归田录》:"有一朝士,家藏古鉴,自言能照二百里。"有以水为镜的,有以铜为镜的,也有以人为镜的。

在唐朝,皇帝李世民就把大臣魏徵看成是自己的一面镜子,而且留下了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李世民,唐朝皇帝。公元617年随父亲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唐朝建立后封秦王。公元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迫使李渊让出皇位,公元627年改元贞观,推行均田法、租庸调法等措施。李世民能够虚心接受臣僚的建议,史称"从谏如流"。在位期间,唐朝的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形成了史称"贞观之治"的局面。死后庙号为太宗。

魏徵,唐朝初年大臣。隋末参加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李密败后降唐,后又被窦建德俘虏,任起居舍人。窦建德败亡后,入唐任太子洗马,成为李建成心腹,李建成被杀后,唐太宗看中他的才能,历任谏议大夫、秘书监、侍中等职。这样一个经历复杂的人,他敢先后向唐太宗陈谏二百多件事,反复强调“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提请唐太宗从隋朝灭亡中汲取教训,居安思危,兼听广纳,有时甚至犯颜直谏,阻止或纠正了唐太宗许多错误行为和主张,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和巩固作出了贡献。

因为唐太宗有"从谏如流"的胸怀,在他周围就有了一批敢于说真话的大臣。《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六卷记载:公元246年,唐太宗对谏议大夫褚遂良说:“你还在管起居注的事,我可以看看记了什么吗?”褚遂良回答说:“我没有听说过君主可以看的。”唐太宗说:“我有不妥的事你也记吗?”黄门侍郎刘泊(jì)说:“借使(假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唐太宗说:“诚然”。

《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六卷记载:"郑文贞公魏徵寝疾,上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相望于道。又遣中郎将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戊辰,徵薨(hōng),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徵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上思徵不已,谓侍臣:‘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这段的“郑文贞公”是指魏徵,他在世时被封为郑国公,去世后,朝廷赐谥为“文贞"。“衡山公主"是指唐太宗的女儿。“羽葆鼓吹"是指手执羽葆的仪仗队和吹鼓乐队。羽葆,仪仗名,以鸟羽装饰。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坟墓,帝王时代皇帝在世时就营造坟墓。“羽仪"是指仪仗中用羽毛装饰的旌旗之类。"苑西楼"是指长安禁苑的西楼。"兴替"是指国家的兴衰和朝代的交替。""是指去世。""是指失去。

这段文章的大意是:魏徵病重后,唐太宗不仅派人问询、送药,而且和太子一起到他的住处看望,并说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魏徵的儿子。魏徵死了后,命令九品以上文武官员都去奔丧,又赐给羽葆鼓吹,但被魏徵夫人婉言拒绝了。唐太宗不停地思念魏徵,对近臣说:“人们用铜做成镜子,可以用来整齐衣帽;将历史作为镜子,可以观察到历朝的兴衰隆替;将人作为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言行的得失。魏徵死了,我失去一面绝好的镜子。”

唐太宗的“三照”是历史名言。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照镜子,一般的照镜子是看看自己的衣帽是否整洁、得体,脸是否洗干净了没有?头发整齐没有?这是以铜为镜。但这还不够,还要把历史当成一面镜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就是不断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扬弃的历史,历史的得失需要认真地总结,有利于发展、进步。同样对一个人来说,也需要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回头看看,照照自己历史的镜子,能够更快地进步。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更要以人为镜,把别人的美丑优劣作为自己的参照,学习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别人就是自己的镜子,从别人那里,要看到自己的得失。常照照镜子吧!有益而无害。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情系“桑梓”】:http://www.yulujidi.com/zouxinwenan/lizhiwenan/36094.html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评论底部广告位

语录基地网

http://www.yulujidi.com/

| 陕ICP备18015394号

句子大全网 | 语录基地网 语录大全

让文字诠释最美的心声

让文字的温度,温暖生活

联系QQ: